□ 宋吉利(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 陜西 西安 710061)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加強,社會的不斷進步,素質教育改革也得到了進一步深入的研究。體適能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它的主要目標,就是發展體育的健康教育。其中主要包括體育活動對改善有氧體適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軟性、身體成分作用的知識和方法,以及營養與體育活動的健康知識。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是指人體所具備的有充足的精力從事日常工作而不感疲勞,同時有余力享受康樂休閑活動的樂趣,能夠適應突發狀況的能力。作為專業的排球運動員,相較于參加日常活動的人對其體適能的要求則更高。較好的體適能是完成比賽、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保證,所以,本文旨在從體適能的基本理論入手,與排球運動訓練相結合,使排球運動員的訓練更具有理論指導依據。
體適能是身體狀況的整體論述,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進,按照項目主要分為兩類:競技適能及健康體適能。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排球運動員的專項競技適能。其主要包括:
(1)排球運動員的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人體心臟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氣的能力,而兩者的能力又直接影響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動,故此十分重要。排球運動員的心肺功能通常比較發達,在日常的訓練中要把運動員這方面的訓練放在首位。
(2)排球運動員的肌肉適能:肌肉適能又分為肌力適能和肌耐力適能兩個方面。肌力適能是指排球運動員完成技術動作時所能發揮出來的能力。而肌肉耐力適能是指運動員完成訓練或比賽時肌肉或肌群持續運動的能力。一場激烈的排球比賽往往會耗時幾個小時,所以,排球運動員的肌肉適能是完成比賽的基礎。
(3)排球運動員的柔韌性:柔韌性是指人體關節活動幅度以及關節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和其他組織的彈性和伸展能力,即關節和關節系統的活動范圍。排球運動員的柔韌性有別于其他項目的柔韌性,只要是身體整體的協調用力,要柔中帶剛才能在比賽中做出舒展而有力的技術動作,從而更好地完成比賽。
(4)排球運動員的身體成分:身體成分指的是身體脂肪組織和非脂肪組織的含量在體重中所占的百分比。
科學的體適能訓練是提高技、戰術水平和運動成績的基本環節,是運動員承受高強度負荷訓練和比賽的基本條件,是獲得提高穩定良好心理狀態的基本途徑,是有效預防傷病的基本保證。其訓練內容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靈敏。
排球運動員發展身體素質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力量。排球運動員發展力量的方法是多樣的,在力量訓練中要根據其項目特點,合理安排動力性練習、靜力性練習和超等長練習。在動力性練習中,除了大量采用向心性的力量練習外,還應增加一些離心性的退讓練習,以使對抗肌得到發展。超等長練習被較多的采用在發展爆發力的練習中。而靜力性練習是作為力量練習的一中補充,它常在動力性練習結束之后進行。
速度分為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
反應速度是指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反應。例如,從看到對方的扣球起,到開始接球時的神經傳導時間和肌肉收縮時間。
動作速度是指完成一個動作或成套動作所需時間的長短。例如,大力發球技術由拋球、揮臂擊球等動作組成。要使發出的球力量大、速度快,就必須提高腰、肩、臂、肘、腕等關節肌肉收縮速度和單個或成套動作反復的速度。
移動速度是指在單位時間內身體位移的距離,它包括步頻和步幅。排球運動員的傳球、墊球、扣球、發球、攔網等技術,都需在快速移動中來完成動作,因此,速度對排球運動員來說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應加強排球運動員對各種信號刺激能力和快速完成某一動作的能力提高。訓練時多提高參與各種動作的肌肉爆發力度、位移速度。
排球運動是以有氧耐力為基礎,以無氧耐力為主導的一項競技體育項目,應采用間歇訓練的原則,快速與慢跑相接合的目的,提高排球運動員的耐力素質。
排球比賽中,要求運動員身體各個部分肌肉韌帶和關節有良好的柔韌性,特別是肩腰髖的柔韌要好。柔韌訓練要經常進行,使肌肉和韌帶的伸展性不斷得到發展,尤其要根據專項特點和運動員的薄弱環節進行訓練。柔韌訓練一般應采用動作結構與技術動作相似的伸展練習,并可以結合發展其他素質的練習進行,使其相互促進,朝有利的方向發展。
排球比賽中快速變換方向,從一個動作迅速變為另一個動作等技戰術的運用,都需要有高度的靈敏性及協調能力。靈敏性的好壞也決定一個運動員的技術水平高低。靈敏性訓練要求運動員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腰、腹、背的力量對于靈敏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是上下肢的紐帶,因此在訓練中要特別注意這部分力量的訓練。
排球運動員的體適能訓練是一項系統、科學、復雜的工作。根據現代排球講求“攻勢排球”的新特點,該項目對運動員的體適能也相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健康體適能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體適能訓練的基本原理,并大膽的運用于實踐訓練,以便更好的為現代排球運動的發展貢獻力量。因此,對排球運動員體適能訓練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
[1]張建平.體適能概念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2(6).
[2]賈洪州,劉愛英.體適能解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22(2):73-74.
[3]張亞珍.柔韌訓練對提高青少年田徑短跑成績的影響[J].高師理科學刊,2003(1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