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德儉(江山市城南中學 浙江 江山 324100)
以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中學的2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研究以及邏輯分析法對城南中學的200名學生的體育態度進行了分析研究。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和百度搜索有關的文獻資料,獲得相關論文及相關的書籍,為本研究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1.2.2、調查研究
2010年9月-2011年12月對在校的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1.2.3、邏輯分析法
對調查結果進行推理、對比分析。
在心里學理論中,人對某個對象(事物和行為)的基本態度是由認知、情感、意向三個因素構成。
認知是一個心理活動現象,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自我對特定事物與所面對行為形成的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并且形成認識與理解、贊成與反對的思想或者態度。例如:某個學生很有興趣參加課外的體育鍛煉和活動,其內因是認識到運動能夠使人朝氣蓬勃、精神煥發;積極地參加體育課的學習和運動則有益于自己的身體健康等等現象;學生能夠產生這樣的積極態度與行為是建立其個人在對體育知識和運動的認知程度,并具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基礎上的。
情感是人的態度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感受、意向具有協調性、一致性,是一種較復雜而又具有穩定的評價和體驗。對某個特定對象或行為表現出的“好與惡”的個人傾向性態度,就是個體內心體驗;比如:喜歡與厭惡;尊敬與輕視;熱愛與仇恨等。例如:某個學生喜歡參加籃球教學課和活動,而不喜歡長跑或者練負重跳。這是學生內心在自動選擇某個對象(事物或行為)持有并反映出來的傾向性,情感因素的傾向性的建立基礎是對選擇對象(事物或行為)認知程度,也就是說選擇對象(事物或行為)為自我的熟悉度、愉悅感以及價值取向的可能。
意向是當發生需要時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意識之中所產生的不明確的需求意念。也就是個人對某個特定對象(事物或行為)的個人傾向,通常是人產生行為之前的準備狀態,例如:學生由于觀看NBA比賽的電視,非常想通過課外體育活動請老師給自己輔導籃球投籃技術的想法。這就是產生了意向,但這并不是身體行動本身,而是在行為之前所做出的思想傾向。只有個體意向的形成或存在,才能進一步地促進身體行為的實現,如果學生沒有參加體育運動的基本興趣或意向,那么,所謂的體育課或課外活動所取得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從心理學分析與角度判斷,人的以上三個心理因素是相互協調的、共同存在在對某個對象(事物或行為)態度表現過程中的。如果中學生認識到參加體育課學習的重要性,經常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并具有做好鍛煉身體與掌握運動技能的思想準備。說明學生對體育課程或是課外活動鍛煉這個特定對象(事物或行為)態度中個體心理上的認知、情感、意向三個因素比較和諧,并無內在的矛盾。但隨著環境發生某種變化,如學習壓力大、天氣冷或者身體疲勞等等。個體心理上的三者發生矛盾,有的同學經常說:知道耐力跑對身體鍛煉效果很好,但我還是不喜歡練跑步。在中學的體育課教學中,經常發生學生認識清楚,但是行動上就是落實不了,情感表現上怕怕苦怕累,不能從根本上轉變對體育課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基本態度。
人對某個對象(事物或行為)的行為總是由其本身的需要或需求意念所驅使的,而這種需要與需求意念的形成是一種意向的選擇形式。同樣,學生產生體育需要與需求意念也是可以受到環境刺激的影響,由于環境的刺激可以加深或者削弱了需要與需求意念的檢驗。因此,學校經常性的進行體育知識的宣講傳播,定期與不定期的布置或者改變學校體育環境,對促進中學生建立積極的體育態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學校的整體環境可以使眾多的學生在同一時段、環境內接受同一個事物信息,并通過宣講傳播、環境印象,提高學生對體育知識、信息的熟知度,是建立自我內心欲望的基礎。為此,宣講傳播、環境印象它也已經成為學校改變學生對體育的偏見和一些不正確看法的重要方法與手段。
為了進一步的了解學生接受體育知識信息的途徑、狀況的基本情況,對城南中學在校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通過不同項目:學校環境宣講傳播;創造環境影響以及學生閱讀體育刊物、收聽、收看體育節目的情況分別對學生進行了了解和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通過學校環境經常性、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開展體育知識、運動技術與比賽信息的宣講傳播、創造良好的學校體育氛圍可以把學生的意向集中到體育課教學與課外活動上。同時,通過結合國內外體育比賽信息,創造良好的學校體育環境,進一步影響、催化學生的體育態度發生積極的變化。例如,在大型國際比賽、奧運會比賽期間,利用比賽的特色性進行宣講傳播、創造良好的體育環境影響,再結合電視臺用了大量時間進行實況轉播,就會使學生覺得體育在當今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再如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與《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啟動,標志著中國體育進入了法制的軌道,全民健身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得到廣泛的開展,學??梢岳酶媸景妗⑼ㄓ崱⑿@廣播,傳播相關比賽消息、體育基本知識、技術與技能,使體育運動能夠感染眾多的在校學生,使他們在課外活動時間更多的走上籃球場、田徑場上,這樣在轉變學生對體育態度的過程中,逐步提出不同階段的要求,不斷地促進學生體質,采用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才能夠為學生所接受。
體育課教學是一種身心行為、肢體運動的特殊教育過程。與其他課程教學相比,他具有以下不同的特點: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基本態度;以肢體練習為基礎手段;身體練習與思維活動相結合;學生身體必須承擔一定的運動負荷;動態下的教學組織形式;所以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處于運動狀態過程中的,所以,對參加體育課程學習的學生個性、生理發展影響較大。從學校體育教學任務來看,既有教授學生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提高學生身體體質的任務,又有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健康發展的要求。
體育教學具有本來的特殊性,基層學校體育教學條件設施差,教學選擇性范圍小,導至教材內容中一些鍛煉身體價值較高的內容如耐力、力量等發展身體素質的教學活動不能正常開展,有些項目對體能、技術要求較高,教學輔助練習設施落后,在學習過程中多次的失敗易使學生受挫折,難以體驗到成功的體育學習樂趣。因此,這些關系處理不好,就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立的心理矛盾;對體育課的畏懼、厭惡,缺乏熱情,不利于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與教學方法,帶給學生娛樂和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體育運動成功、自我體驗的樂趣與價值,從而建立積極、主動、熱情的參加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主動地參與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促進學校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應當積極創造條件、設施,提高學生在體育教學與運動中的成功體驗與身心快樂,同時,有的放矢的采取一些正確、積極的手段有助于學生體育興趣和態度的形成。例如:早操是學校體育活動的組成部分,是一項十分有效的教育活動。但必須制定制度,要求學生按時出早操,采用積極正確的管理措施,提高學生自己克服惰性的能力,養成嚴格要求自己的自覺性。對在校的200名學生調查結果表明:有140人是在學校規章制度的約束下才參加早操活動的,占調查總人數的70%。經過一年多實施,在體育教師與班主任的積極、主動的管理下,其中有120名學生已經養成按時參加早鍛煉的習慣,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學生的態度也有了不小的轉變。通過學校正確、積極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改變學生的體育態度。這一點我們在調查學生參加早鍛煉的態度中已經可以得到證實,因此,學校采取正確的管理措施,結合長期的宣講傳播、創造良好的環境印象是有助于轉變學生的體育態度。
崇拜是一種心理傾向,是人對特定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尊重、欽佩、羨慕乃至效仿。模仿,是受眾群體中對突出人物行為的效仿。在體育運動中,崇拜、模仿往往是結合在一起,在正確的狀態下,它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具有帶領、導向的作用。群體中所能起崇拜、模仿作用的個體包括:體育明星的運動經歷、成績;學校體育運動伍中的小明星以及體育教師的個人行為、技術與成績水平,都是能夠在學校學生群體中產生崇拜、模仿效能的。因此,被學生對老師的崇拜、模仿,則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共同潛在的心理行為的壓力,是具有無形的力量,能夠直接影響到教育效能。在學校體育教學與育人工作中,教師應注意利用學生對教師的崇拜心理,提高自己的運動技術、教學方法以及教書育人的水平。學生對體育教師崇拜心理大體可分為基本人格、體育學識、運動能力、積極氣質、體育知識權威等方面。它是學生對體育教師精神力量的心悅誠服,這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
總數所述,體育教師可以運用“宣講傳播”、“體驗練習”及“模仿崇拜”來轉變學生的體育態度,引導學生排除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畏懼、厭惡的狀況,運用學校整體優勢,在學校環境、教學過程以及教書育人創造整體的體育氛圍,利用“宣講傳播”、“體驗練習”及“模仿崇拜”等方法,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克服體育運動過程產生的一些理智、能力、情緒與態度四個方面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