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琳杰 蘇 艷 張淑敏 張金耀(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北 滄州 061000)
體育是人類以自身為對象實現自我超越的身體活動。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美國《韋氏大詞典》將體育定義為教育的一個方面,它采用運動活動和有關經驗,從心理上、體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會上來使個人充分發展。隨著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體育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的作用,以及體育心理學研究的日益深入,關于對于體育與身心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也日趨完善、系統和科學。
抑郁情緒是大學生群體中常見的情緒困擾。抑郁的臨床表現為悲傷、悲觀、失助感、低自尊和絕望;輕度疲勞、易怒、優柔寡斷、交往回避和厭世,而運動是以興奮和充滿活力為特點的活動,因此具有積極的治療效果。
焦慮(anxiety)是個體主觀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模糊的威脅出現時的一種不安情緒,并伴有憂慮、煩惱、害怕、緊張等情緒體驗。焦慮嚴重時,個體會將精力用于平衡應對內心的沖突,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處于一種孤苦無力無助狀態極易導致心理疾病。
抑郁通常與低腎上腺素分泌量有關,在體育活動中,伴隨著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同時運動增加腎上腺素分泌量,運動中所產生的運動愉快感對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體育運動會宣泄、中和、抵消和對抗不愉快情緒的,通過體育運動釋放多余的身心能量,同時也釋放了消極情緒。而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具有直接的心理效益。
本研究試圖探究通過體育運動有效改善抑郁和焦慮情緒的方式,對大學生新生心理健康篩查中一類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及在大學校園里推廣健康的體育鍛煉方式提供參考策略。
研究籃球、太極劍、健美操等鍛煉活動對大學生抑郁水平的影響,探索能有效改善抑郁狀況和情緒穩定性個性特征體育鍛煉途徑,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隨著體育鍛煉深入而有所提高。
選取河北某高專院校大一年級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篩查中總分在30分以上的學生100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40人,女生60人,平均年齡20歲。
自評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能直觀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由美國William W.K.Zung于1965年編制,包括20個問題,反映抑郁狀態4組特異性癥狀,項目粗分乘1.25得標準分。SDS標準分分界值為53分;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焦慮自評量表 (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是W.K.Zung于1971年編制,用于評出有焦慮癥狀的個體的主觀感受,本研究中為衡量焦慮狀態的輕重程度及其在體育活動干預中的變化依據。SAS由20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分4個等級,SAS的主要統計指標為總分。將20個項目的得分相加得項目粗分,項目粗分乘1.25得標準分。SAS標準分分界值為50分;50-59分為輕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體育鍛煉能顯著降低大學生抑郁與焦慮水平,不同的鍛煉類型對改善抑郁和焦慮的程度和存在差異,健身操組對改善效果最為突出。
體育運動對改善焦慮和抑郁的影響和效果是其它手段和方法不可替代的,尋找有效改善大學生抑郁與焦慮心境的體育鍛煉方式,籃球組和健美操運動強度大,增加腎上腺素分泌量,運動中所產生的運動愉快感對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體育運動會宣泄、中和、抵消和對抗不愉快情緒的會大量受心理因素影響較大;太極劍組降低焦慮情緒顯著,在于太極劍練習有利于修身養性。練太極進入一定境界后,能夠陶冶情操、完善性格,寧靜養心,修養性情,有利于消除焦慮情緒和內心的沖突,獲得心理的平衡。在降低大學生狀態焦慮水平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1、結論:通過實驗前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不同體育鍛煉類型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焦慮與抑郁情緒。健美操組和籃球組運動能顯著改善抑郁心境,太極劍能顯著改善焦慮情緒。
5.2、建議:
5.2.1、學校應采用多種途徑改善在大學生人格問卷篩查中符合第一類篩選標準學生,雖然暫時沒有危機現象出現,并不能保證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出現異常心理,需要積極制定干預策略,關注這些學生,防止意外情況發生。
5.2.2、體育運動能顯著降低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水平,改善焦慮和抑郁的程度因鍛煉的形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
5.2.3、不同的體育活動類型對改善焦慮和抑郁也存在差異,運動強度較大的項目對改善抑郁更有效。而太極劍等節奏性偏慢些的項目對改善焦慮的效果更顯著。
[1]胡存明,李長瑾.大學生網絡行為與抑郁焦慮的關系[J].醫學與社會,2010年第11期.
[2]朱淦芳,魏純鐳.體育運動對改善大學生焦慮和抑郁的相關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第6期.
[3]胡望洋,趙軍,謝衛忠,路開來.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焦慮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