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 振 馬 闖(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7)
“一年之際在于春,一日之際在于晨”。清晨起床后,在晨光的沐浴中,我們運動30分鐘到1小時我們的健康是有很大促進作用的。但是,只有科學的晨練才是有好處的訓練。科學晨練能改善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水平,機體的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以及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的轉換能力,促進人體整體健康水平。晨練不僅能夠鍛煉身體而且還能夠能大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并且能夠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力,這些都是健康所要必備的條件,是其他鍛煉方式難以達到的效果。
以新鄉市高校大學生的晨練狀況為研究對象。
2.2.1、問卷調查法
依本文所需要的研究信息,設計了一套關于大學生參加晨練狀況的問卷。共發放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2.2、文獻資料法
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收集國內相關課題的文獻資料及進行相關整理。
2.2.3、邏輯分析法
通過邏輯分析、歸納和演繹,對調研材料和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3.1.1、調查表明幾乎沒有人非常喜歡晨練,僅有15%的同學喜歡晨練,絕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晨練。
3.1.2、據調查僅有12%的同學有晨練的習慣,而且其一周晨練的次數超過三次的僅占晨練者中的50%。
3.1.3、大學生晨練的每次時間比較短
大學生參加晨練的每次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內的占40%,每一次鍛煉時間在40分鐘以上的占25%,鍛煉時間在30分鐘至40分鐘之間的占到35%。
3.1.4、大學生晨練運動強度不太大
運動強度的準確程度決定身體鍛煉效果,大學生晨練主要以慢跑、快走等中小強度為主。
3.1.5、大學生參加晨練的動機
大學生參加晨練的動機比較多,主要有放松娛樂、強身健體、溝通交往、保持身材、按時起床以及調節情緒等。
3.2.1、沒有人陪伴,大多數學生都因為沒有人陪伴而放棄晨練,他們感覺一個人去晨練太過無聊。
3.2.2、睡眠不足影響晨練參與,晨練后容易疲憊、發困,有的學生怕影響晨練后的上課質量,所以很少參與晨練或者是鍛煉的時間很短,達不到鍛煉的效果。
3.2.3、學習的壓力影響晨練的參與。由于學習的競爭壓力,有的同學選擇放棄晨練,利用早上寶貴的時間去背英語或去教室上自習。
3.2.4、場地器械不足。體育場地、設施以及體育器材,是體育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物質保障。但是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場地、器材只能夠勉強應付上課使用。而且好多高校的室內場地并不是完全開放的,同學們晨練的場地主要是田徑場。同學們的晨練興趣由于場地器械的不足而大打折扣。
4.1.1、組織晨練團體,一個團體具有凝聚力,能夠起到監督、鼓勵、幫助及保護等作用,有很多同學都愿意加入團體晨練中去訓練。
4.1.2、加強對大學生終身鍛煉意識的教育,要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鍛煉是為了自己去鍛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潛能。
4.1.3、建設晨練器材與場地。場地、器材是晨練的物質保障,也是學校的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的反映。學校應該切實搞好規劃,建設標準的體育場地,購買高質量的體育器材,以滿足同學們鍛煉的需要。
4.1.4、加強晨練的專業指導,有效地實施、培養學生晨練的良好習慣。
4.2.1、保持有規律的晨練,持之以恒:人體器官活動有一定的規律性,晨練后感到疲勞還可能是不規律運動引起的。一天中機體的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有一定的時間節奏,一旦節奏形成,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與人體各種活動就能相適應,如果改變其節奏,突然進行晨練,即使運動量不大,身體也容易產生疲勞。
4.2.2、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體育鍛煉應從實際出發,體育鍛煉者應該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及客觀條件來確定鍛煉的內容、負荷和方法手段等。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的適應是一個緩慢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安排鍛煉負荷、時間難度、內容等方面,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提高要求,不能急于求成。既要有順序地進行,不能隨心所欲,又要逐漸提高,不能原地踏步。
4.2.3、做好準備活動:準備活動是指在比賽、訓練和體育課的基本部分之前,為克服內臟器官生理惰性,縮短進入工作狀態時程和預防運動創傷而有目的進行的身體練習,為即將來臨的劇烈運動或比賽做好準備。準備活動是各項體育運動的開始部分,在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4.2.4、注意營養,增進健康:體育鍛煉需要消耗,而營養則是能量供應的保證,兩者應保持平衡。如果長期消耗大于補充,不僅使體重減輕,而且會影響健康。晨練后疲勞、容易犯困,主要原因是鍛煉時空腹。運動后,人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被消耗,造成血糖降低,從而產生疲勞感。
[1]王彤.駐泰高校大學生晨練現狀的調查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