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越,鐘冬民,葉 華,謝瓊華,楊小蘭
(1.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300;2.龍川縣婦幼保健院,廣東 龍川 517300)
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一對一”構建模式探討
潘 越1,鐘冬民1,葉 華1,謝瓊華1,楊小蘭2
(1.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300;2.龍川縣婦幼保健院,廣東 龍川 517300)
衛生職業教育是培養護理、藥學及其他醫學相關專業衛生技術人才的教育。衛生職業教育既是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又是醫學教育的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基礎。加強衛生職業教育的師資培養和學科建設,根據衛生職業學校的布局和師資隊伍狀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雙師型”衛生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從事衛生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師應定期深入衛生服務工作一線,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高素質的在職衛生技術人員也可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
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一對一”構建模式
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加強教師的臨床實踐技能,對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影響力,提高經濟效益都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1],結合我校目前沒有附屬醫院的實際情況,如何使衛生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質量與學生發展都有所提高,特別是衛生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中長期存在的“雙師型”教師理論與實踐教學能力提高缺少常規渠道的問題、“雙師型”教師培養速度滯后于學生增長速度的問題、教學中臨床醫學理論內容和技術手段更新快而教學內容和技術跟進慢的問題、專業教師臨床執業與臨床技術人員從事理論教學活動合法性的問題、我校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聯系的問題、學生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識怎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基層衛生事業的問題,都是我校助產專業教師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90%的專業課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分配到衛生職業學校任教的,僅有10%的教師是從生產第一線調入我校任教的;許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大多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必要的專業技能,有實際工作經驗和臨床實踐技能的骨干教師和專業學科帶頭人缺乏;沒有從醫療單位聘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比例嚴重失調;約60%的教師具有相應專業的第二系列的技術職稱或技師資格,其中40%的“雙師型”教師的第二系列技術職稱主要是參加國家有關統一考試獲得的;20%的“雙師型”教師是一些具有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與國家教育部提出的目標——到2010年,“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比例應不少于60%,特別是35歲以下的中青年專業教師至少應經歷兩年以上專業實踐鍛煉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從我校助產專業師資隊伍的現狀來看,現有教師的數量、素質構成、經驗閱歷、實際工作技能都難以適應職業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因此,我校提出助產專業“一對一”構建培養模式以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
“一對一”構建模式是指我校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與醫療衛生機構同專業的臨床助產技術人員結成對子,共同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與醫療衛生機構的臨床工作任務?!耙粚σ弧焙献靼?個階段:第一階段,一位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與一位臨床助產技術人員結成對子;第二階段,一位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與助產專業的科室全體臨床技術人員結成對子;第三階段,助產備課組全體專業教師與婦產科全體臨床技術人員結成對子。
(1)成立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一對一”構建模式課題組,就具體實施方案進行策劃、籌備。
(2)選定醫療衛生機構試點單位,開展合作協商,簽訂合作協議。由河源市教育局、人事局和衛生局領導牽頭,我校領導分別與龍川縣人民醫院、龍川縣婦幼保健院領導就開展“一對一”構建模式達成共識,并在此基礎上簽訂“一對一”雙方法人單位醫、教合作協議書。根據協議書的要求,選定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和教師資格證的助產專業教師,分別與婦產科、兒科技術人員組建“一對一”合作對子。開展具體的助產專業課堂教學、臨床見習和臨床助產輪值班工作,并制訂詳細的助產專業醫、教合作的工作方案。此合作協議書的簽訂明確了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各自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為保證該課題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醫、教合作的雙方符合醫學教育教師資格和臨床醫師資格考試以及注冊條件時,雙方提供方便,互相協助,履行相關資格的報名、考證和注冊手續。
(3)選定助產專業教師“一對一”結對子成員和醫療機構合作單位醫務人員開展“一對一”合作。合作雙方經協商共同制訂合作計劃書并嚴格按照計劃開展課題工作。
(4)2010年6月我校助產專業3位“雙師型”教師分別與合作單位——龍川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龍川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及兒科的3位相關臨床技術人員共同填報了《衛生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醫、教“一對一”構建模式申請表》,并得到了雙方所在科室、單位的正式批準。
(5)2010年7月在有關業務領導的指導下,各助產專業“一對一”結對子成員到雙方工作科室熟悉工作環境、了解有關規章制度;根據臨床工作的實際情況,重新制訂助產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在新計劃里,對教學課程的設置、內容的編排及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都做出相應調整,使助產課程的理論知識更符合臨床的實際需要。
(6)2010年7月至2010年11月,各結對子成員雙方除完成臨床科室以及教研組的授課任務外,各自到對方科室開始工作。助產專業教師在醫院執業注冊,開始臨床實踐工作,并參加科室的業務學習,討論業務等活動;醫院臨床技術人員在衛校承擔助產教學、參與集體備課、集體說課、集體聽課和集體評課等教研活動,共同負責助產專業的課程實驗、實訓、見習任務。這樣,醫院成為了學校的第二課堂,學生的見習則由學校教師與醫院的醫生共同完成,教師也應熟悉醫院的工作制度或工作程序,并在學生見習過程中認真指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的見習效果非常好,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也就高了。
智能測試控制中心(Intelligent Test Control Center,ITCC):整個系統運行的協助中心。它協調條碼掃描儀,整機測試儀,管理裝置,氣閥,精度校準模塊按照設定目標進行有序工作。
(7)最后根據“一對一”合作情況寫出工作報告并撰寫論文。
(1)“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一對一”構建模式解決了我校助產專業教師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較弱的問題。
(2)“一對一”構建模式使得學校與醫療機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制訂了完整的助產專業教學計劃,可解決長期以來一直困惑衛生職業學校因缺乏附屬醫療機構,臨床學科教師兼職臨床工作和臨床衛生技術人員兼職衛生職業學校教學工作困難重重等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助產專業的學生才是醫療單位最需要的人才;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人才是醫療單位發展的動力,而且從長遠來看,醫療單位和衛生職業學校本身就是利益共同體。
(3)該課題的實施可不斷幫助臨床學科教師提高實踐技能,豐富實踐經驗,追蹤醫療衛生技術發展的先進成果,了解醫療衛生服務的新規范、新方法、新動態、新標準等。
(4)通過“一對一”構建模式的實施,讓人才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彌補了我校助產實驗室設備落后的不足,為鍛煉教師和學生的助產技能提供了場所。同時也解決了我校助產專業無兼職教師、教師教學能力不高、無渠道培養兼職教師的難題。而且臨床助產技術人員的專業理論素養得到了提升,也為熱愛醫學教育工作的臨床工作人員提供了教書育人的平臺,使衛生職業學校的學生能零距離聆聽臨床大師的教誨。
(5)“一對一”構建模式的實施,為醫、教雙方合作人員第二職業執業資格證的考取和注冊提供了合理、合法的執業注冊機構。
由于目前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存在多種不同理解,“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出現多樣化,結合學?,F狀,我們提出了助產專業“一對一”構建模式。
5.1.1 涉及范圍廣、需要長期堅持合作“一對一”合作包括3個階段,一位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先與一位同專業的臨床技術人員結對子,在雙方合作達到“雙師型”要求后,教師通過在該科室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該科室所有助產技術人員探討、協商臨床助產技術,此時“一對一”合作就已擴展到第二階段:一位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與該科室全體臨床助產技術人員結成對子。最終形成第三階段,即助產專業全體教師與該科室全體臨床助產技術人員結成對子,這就決定了“一對一”合作的范圍較廣。但要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改善衛生職業教育的教師結構,以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一對一”構建模式對衛生職業教育來說,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建設任務。
5.1.2 利益雙贏“一對一”構建模式不是單向學習,而是雙向交流,通過“一對一”構建模式提高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并豐富其臨床實踐經驗;醫院科室成為學校的“實驗室”,醫院臨床助產技術人員成為助產專業的兼職教師,為學校助產專業的快速發展儲備了人力和物力;學校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臨床技能的提高可以為臨床培養出更優秀的助產專業人才。從長遠來看,醫院和學校是利益共同體,通過“一對一”構建模式,不但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且雙方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最終達到利益雙贏。
5.2 影響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及“一對一”構建模式建設的因素
5.2.1 觀念落后 思想不解放,對衛生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特別是對“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意義和深遠影響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認識到教師行業是一種特殊行業,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整體素質。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推行的教師職稱資格評定是以單一的學歷文憑或教學職稱為標準的,這導致了“重理論、輕實踐,重文憑、輕技能”現象的發生,使部分衛生職業院校的領導及教師難以接受對教師“雙師”資格和素質的要求,教師對實際工作技能的鍛煉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阻礙了助產專業“雙師型”教師“一對一”構建模式的發展。
5.2.2 招生規模的擴大,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教師深入醫療單位的機會比較少 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我校在校學生增加了幾倍,而教師人員編制緊缺,專業教師數量不足,課務負擔很重,很多教師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由于精力有限,很難較長時間到臨床第一線去鍛煉。
5.2.3 相關制度不健全 要培養“雙師型”助產教師,專職教師必須去醫院參加臨床實踐。然而,醫院沒有相應的培養制度,導致專職教師進入臨床后僅參加瑣碎、重復的助產工作,體能消耗較大,同時又缺乏評判性、創新性及自主性,且這些占據了教師大量的備課時間,令教師感到枯燥乏味,覺得浪費了時間與精力。
我校通過對助產專業“一對一”構建模式的實施,認為這種模式在實際中具有可行性,值得同仁借鑒。但學校在選擇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模式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相關培養計劃及制度,在資格認定、職稱晉升、工資待遇、考核獎懲等方面予以體現,而且培養模式多樣化,調動專職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盡快培養一批“雙師型”助產專業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有利于培養目標的完成,更有利于助產專業的發展。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衛生職業教育發展的成敗取決于從業教師的專業素質,面對衛生職業教育的現狀,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這就要求我們盡快建立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而這也是衛生職業教育長足發展的保證。
[1]丁新民.校企合作探索知識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途徑[J].繼續教育,2008(1):90-93.
G40-03
A
1671-1246(2012)10-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