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變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個觀念已經逐漸在教師中達成共識,為在教學過程匯總,也不斷體現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思想。教師不再單純的以自我為中心,根據教材講解教材,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不好,教師教的乏味,學生學的也同樣沒有趣味性,直接導致了低下的課堂效率。所以,我們要不斷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根據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不同,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斷培養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把傳統教學的“要我學”變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的習慣。
2、優化教學過程。每一門學科的教學,教師都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從而開展有效率的教學活動。就體育課堂的教學而言,教師要圍繞著教學學生認知體育以及掌握體育技能的過程進行,教學時要帶有一定的思想情感。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圍繞著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鍛煉熱情。有機結合他們的能力、知識、態度。要培養學生的運動方面的技術,不斷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學會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不斷的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并一步步的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運用多向思維、多角度結合。這就需要教師在體育課堂上進行精講多練,對于啟發學生的思維進行充分引導,使學生慢慢的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為他們進行終身體育的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礎。
3、合理運用科學的教學模式。在我們進行體育課堂教學期間主要經歷了摸索嘗試階段、反饋調整階段,在進行模塊教學的模式的基礎上。也得到了一些課堂教學經驗。體育學科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就是在河大程度上需要學生能夠主動去體驗體育運動的技巧、形成相對正確的動作與概念。所以我們不能實施單一的的教學模式,在運用的時候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不斷的結合體育這個學科的主要特點以及相關模塊來決定學習內容,盡可能讓各種教學模式進行科學運用,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比如:在乒乓模塊的平擊發球這一課堂教學中,首先需要告訴學生,發平擊球比較能體現“平、低、快”。就是進行高質量的乒乓球。然后教師就可以運用“自主學習”這一教學模式、“拋錨”這一教學模式、“發現式學習”這一教學模式,讓學生自身去感受去體驗,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還要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發現問題,最后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效果比較顯著。
4、培養學生會的鍛煉習慣以及學習能力。首先,需要培養學生專注的能力。在體育老師進行講解、親自示范、對學生進行點撥以及分析相關動作要領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圍繞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直接切中要害,有著非常強的指導的針對性,這時學生是不是專注學習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的好壞,他們之間是成正比的。與此同時,在教室里進行學生的教學的時候,學生和學習其他文化科目一樣,當老師講授一些主要的概念以及知識點還有分析重點難點的時候,學生的專注性也非常重要。其次是善于思考。教師要積極的對于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及時的發問,學會進行觀察以及分析和比較的能力,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再次是適應。作為體育教師,要不斷的幫助學生進行自身學習優勢的分析,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的激發出來,提高他們積極主動學習體育的能力,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樹立信心,進而把這種信心帶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
5、抓好課堂常規管理。體育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動態的、室外的教學。對體育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好壞的一個重要保證就是組織管理有效。比如球類課的學習的時候,會面臨人多場地有限的情況,怎樣有效組織學生、充分利用有限的場地和教學器材,讓全體同學積極參與進來,都積極的進行課堂練習,怎樣在分組練習的情況下進行科學管理,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讓所有的學生進行快樂運動和鍛煉,從而健康的發展。這是對優秀教師能力的一個基本要求。比如說,在進行體操模塊教學時,其中涉及到的雙杠教學,怎樣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生的運動鍛煉的能力,還能合理有效的采取一定的安全保護手段,從而避免學生出現鍛煉過程中的傷害事故,這都與體育教師進行精心的組織以及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管理有關。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的改革,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管理,可以在有限的一堂課中發揮出最佳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1]朱任翔.體育優質課堂的效率管理之我見[J].運動.2009(11).
[2]蔡建波.對體育課興趣培養的認識與思考.中國學校體育,2007.
[3]袁振國.師生溝通的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4]劉清黎.體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