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俱樂部是高校體育的一種基本組織形式,把具有共同興趣或“特長”的學生通過自主選課集中到一起,按教學大綱,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活動,是一種比較新穎的課內教學組織形式,通過俱樂部制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運動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掌握1-2項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運動項目的一種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
通過體育俱樂部教學增加了學生參加活動的自愿性, 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和運動技能, 促使其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是以終身體育為主線, 使高校體育教育功能超出大學學習階段。這不僅更好地指導大學生身體鍛煉與實踐,提高大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和運動能力,為其終身參加體育活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1.1、一年級學生由于運動能力、專項能力及各種組織能力普遍不如二年級的學生,所以不參加俱樂部活動,只參加公共基礎選項課。但運動技能十分突出的學生可提出個人申請,經考核合格后可成為會員,參加俱樂部活動。
2.1.2、二年級學生實行“開放式教學”,學生在充分了解俱樂部項目及任課教師基本情況后,可根據自身的運動特長、素質、興趣、愛好及時間選擇申請入會參加俱樂部活動,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求。會員俱樂部課程教學實行隨機組班制,即學生每周可根據所選俱樂部教練的上課時間安排表,自由選擇上課時間。
2.2.1、俱樂部開設的項目要根據本校的師資隊伍情況、場地器材條件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如:籃球、排球、足球、滑冰(北方可開設的項目)、輪滑、跆拳道、太極拳及有氧健身、跑步等均適合開設俱樂部活動。
2.2.2、依據課程教學計劃進行學習(套餐式學習):由教師根據《俱樂部制改革實施方案》制定各個項目的《教學大綱》,學生依據《教學大綱》制定活動計劃,面向俱樂部的會員和高級會員進行教學與訓練。
2.3.1、教學課:由教師對會員及高級會員進行專業理論、技戰術、組織、裁判等課堂教學指導。
2.3.2、訓練課:對體育特長生及校運動隊主力隊員,開設以各專項運動訓練為主的體育課程。會員,由教師及高級會員擔任教練,進行組織訓練;高級會員,由教師組織訓練。
2.3.3、活動課:以會員為對象,有主題的俱樂部競賽、講座、觀摩、交流活動等;
3.1.1、俱樂部制的教學評價打破常規的考試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淡化單純的技能考試來確定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學生的考試成績要與上課出勤、學習態度、體育能力提高幅度、理論考試(開卷)、身體素質、技術水平、比賽成績等掛鉤。具體的考核標準由體育教師同各俱樂部主任、委員、學生代表共同制定。
3.1.2、每學期達到各項考核標準獲得1學分,一年級參加俱樂部的會員最多可獲得4學分。實行學分制以后,通過獎勵學分的辦法鼓勵更多、更優秀的有運動天賦的學生加入校體育代表隊,為學校爭光。
體育教師由俱樂部和體育教學部雙重管理,俱樂部聘請體育教師擔任總教練,負責本俱樂部教學及相關管理工作,一年一聘,實行目標管理。體育教學部對體育教師進行考核,主要通過學生網上評教、同行專家(督導)聽課以及本俱樂部學生的健康測試及格率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4.1、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符合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符合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通過整合教學內容、科學評價手段而形成的一種素質教育和終身體育觀念的新型教學模式,對我國高校體育的推進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2、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實施的特點是改變了以往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角色,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對培養體育興趣愛好,促進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使體育課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大慶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Y1132
[1]范桂玲.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發展現狀及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8):86.
[2]楊鄂平.對俱樂部型體育課教學模式構成因素的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2,21(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