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娜(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西安 710014)
校學校體育目標:充分滿足學生健身、娛樂、競賽等體育需求;通過體育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大學生奠定終身體育基礎。排球運動在我國各高校開展時間較久,排球教學作為高校體育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傳授排球運動的知識與技能為目的,所實施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過程。排球運動對提高大學生中樞神經系統的時空分辨能力具有良好的鍛煉價值,此外,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速度、靈敏、反應等素質,全面增進健康水平。
目前,通過多年來對排球教學的后期追蹤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通過一個學期排球課的學習僅掌握了簡單的基本技術,對排球這個項目還是無法產生興趣,如此以來,能把排球運動作為健身手段更是無從談起。造成這種不利局面,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大學生的排球基礎普遍薄弱,甚至有很多學生從沒接觸過排球,而排球運動又是一種技術性較強的項目,因此,技術的學習與掌握上有很大難度;二是各高校排球課多以應試教學為目的,為了完成考試任務,教師和學生用絕大部分時間進行單項技術的練習,教學比賽極為有限,造成所學技術無法在比賽中得以利用與串聯,大學生很難體會到排球運動帶來的樂趣。
通常是指在教學情境中,按照比賽時間長短、對抗雙方的多少、規則的有效控制、勝負的評定等要素所組成的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教學方式。
高校排球課教學中運用比賽教學法,對發展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排球技戰術水平、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大學生集體協作精神等優良品質、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排球運動是一項隔網對抗的集體性項目,要求在對抗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個人技術,在戰術配合中發揮個人技術。高校排球課的教學目的:學習與掌握排球運動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增進對排球的興趣,使大學生在激烈對抗、富有趣味的比賽中培養終身鍛煉的習慣。這一教學目的明確地指明所學排球技術應服務于比賽,因此,在競技對抗中實施排球技術教學符合排球項目的內在要求。
運用比賽教學法可實施如此循環模式:比賽中發現問題→暫停比賽就問題進行講解→比賽繼續→對排球基本技術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此模式可實現排球技術在實戰中的運用,促進學生排球運動技術的形成,并經過多次的反饋強化,使學生排球技戰術得以提高,這種教學方法突出了排球教學的完整性、娛樂性和時效性,最終實現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統一。
排球教學中穿插比賽,能夠確保學生無論能力大小或水平高低,都有在比賽中展示自我的機會,并可以深刻感受到比賽所帶來的快樂、激奮、惋惜等豐富的情感體驗,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排球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而學生學習積極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備條件,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積極性,強調比賽需要有基本技術作保證,且要掌握競賽規則,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技術練習可以安排技術好的學生來帶動技術稍差的學生,比賽時根據實際情況,體育教師要把握隊伍內的實力互補,這樣既能讓水平高的學生在比賽中體驗指導的滿足感,又能明確低水平學生努力的方向。
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靈活地制定比賽規則,逐漸向正規比賽規則靠攏。排球運動具有較高的技巧性特點,特別是空中擊球,觸球受到時間限制,觸球時不允許有明顯的停頓時間,另外擊球時機也難以控制,因此給學生掌握排球技術及銜接流暢地打比賽帶來困難。簡易規則能夠充分體現排球運動的趣味性和健身性,教師根據學生排球技戰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改變,而規則的動態變化對學生來說更富有新穎性,學生樂于參與,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技術影響比賽,而比賽又可以促進技術的提高,普通高校排球課教學中運用比賽教學法,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提高排球技戰術水平,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其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陳志興.運用比賽教學法激發高校學生對排球的興趣[J].科技信息,2010.
[2]陳淑英.淺談利用教學比賽提高排球課的教學質量[J].莆田學院學報,2005.
[3]鄭欣.競賽教學法在高校排球課中的運用[J].遼寧體育科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