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謹(西安工業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32)
大學生就業和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成為目前高校學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也是日常教師課堂教學中比較關注的一項內容,根據調查發現,在學生涉及就業和今后的人生定位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時,大多數學生會因為焦慮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往往是消極的對待目前遇到的各種困難,而在所有的專業當中,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是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從國家教育部最近幾年公布的專業當中,我們發現每年就業率相對低的專業當中都有體育專業,這說明體育專業學生的市場就業前景存在一定的困難,這主要和目前市場的認知度和體育的特性有一定的關聯性。
伴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各種健身場所的興起,雖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體育學生的就業問題,但是依然是困難重重,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城市人群在提高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本應該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但是調查發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城市居民為了孩子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因素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費力度相對不夠,所以即便是健身俱樂部提供了全套的健身器械和專業技術指導,但是在面對健身消費方面,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愿意投入,所以在健身俱樂部效益得不到有效提高的時候,健身教練的收益也不會太高,所以大多數體育專業大學生在畢業之后,都不愿意選擇進入健身俱樂部,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沒有生活保障,另外一方面收入相對較低,很難維持日常開銷。
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俱樂部和商業運營關系最為密切,隨時都有可能擴展業務,也隨時都有可能關閉,所以不具有保障性,在工作選擇上,大多數體育專業的大學生認為進入學校和其他事業單位從事體育工作是自己比較理想的工作,在學生的第一工作職位選擇上,有接近百分之九十五的體育專業大學生選擇了體育教師和公務員,這說明目前學生的就業觀念依然保守,尋求穩定是學生的意愿,而實際畢業學生當中,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學生能夠進入學校和公務員當中,其余大多數學生都進入企業當中從事其他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情緒,甚至一些學生認為在經過四年的大學學習之后,畢業找不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對于自己而言喪失了學習的必要,所以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學生求職焦慮中,甚至一些學生在進入三年級之后,還有想退學的,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學生對于自己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也對自己今后依靠體育專業技能在社會中求生存和發展持模糊態度,大多數學生在進校之后,都是把前一屆畢業學生的就業去向作為自己畢業就業去向的主要參考模版,所以之前學生的畢業和發展狀況對于后期學生的就業觀念和擇業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學生坦言自己在進入社會之后,對于能否適應社會沒有把握,甚至一些學生認為自己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學生的焦慮狀態隨著學生畢業的臨近表現越來越明顯,調查顯示,如果前一屆學生的就業前景相對較好,后面學生的就業焦慮相對較低,且學生自信心相對比較足,但是如果之前一屆學生的就業前景不樂觀,那么后一屆學生的就業壓力就會比較大,學生在擇業方面,參考標準也就會降低,甚至一些學生把能找到工作作為自己的擇業標準,這說明在學生的擇業和就業教育中,對自己過高或者過低估計比例過大,對自己的社會定位沒有清醒的認識,所以在學生的就業教育中,筆者認為加強學生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和準確定位是非常關鍵的,這樣不會讓學生在學習中過多的產生抵觸情緒,過分的悲觀,也不會忘乎所以,過分的樂觀,失去很多就業的機會。
在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調查中,針對畢業最近三年的學生發展狀況來看,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相對較差,學生在畢業進入工作崗位之后,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學生因為適應不了工作的需要而被迫離職,其余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工作崗位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其中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學生因為表現優異,得到提拔或加薪,從這項調查統計結果來看,體育專業大學生和其他專業大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沒有明顯的差距,而這些表現良好的學生在就業和擇業時,相對焦慮值較低,這說明這些學生在對于自己的發展和職業規劃方面更加的理性,而在工作之后半年內離職的學生占到離職學生的百分之四十八,這說明學生對于自己的社會定位認識不清楚,對于自己的工作能力存在自信心不足等問題,而工作撒年以上離職的學生當中,大多數學生并非被迫離職,而往往是選擇主動辭職,這表明學生在經過三年的鍛煉和社會適應之后,有了自己比較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表明生活適應能力較好。【課題來源:西安工業大學校長基金資助項目(編號:XAGDXJJ1142)】
[1]賈進社.西部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生活現狀調查[J].體育世界.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