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瑞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管理工程系,河北 承德 067000)
我國農業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相當的差距,農業物流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瓶頸。針對中國農業發展現狀和農業物流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結合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我國農業物流發展應遵循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物流服務需求為依托,最大限度的整合區域農業資源構建一體化的農業和物流體系,通過降低農業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從而促進和支持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盡快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區域農業物流發展戰略,明確農業物流在產業發展的地位作用,把握農業物流的總體發展方向,以引導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農業生產中的種子、飼料、農藥、化肥以及農用設備的采購、農產品的銷售多采取分散方式進行,沒有依靠農業物流系統,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參與度低,難以滿足市場對小批量、多品種的需求。分散采購和銷售的方式導致設施利用率低,生產要素的供應時間長而不穩定,農副產品銷售的盲目性大,造成農業流通費用比例大,農業物流成本過高,農業物流渠道不暢。這些已嚴重影響了農業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必須打破這種分散型體系,構建基于采購、儲存和銷售的物流一體化模式。
在市場競爭條件下,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產品生產商與批發零售商的關系尤為重要。“供應-生產-批發零售-消費”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任何一個環節都必須依賴于完整的供應鏈而存在。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企業可以與上下游生產企業聯盟,也可以和農產品批發零售商聯合,形成產、供、銷一體化[1]。總之,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企業必須走出各企業分散搞物流的現狀,主動與相關的上游(農資提供)、下游(農資消費)結成緊密的供應鏈聯盟。而這必然對區域物流一體化提出了現實需求。
由于分散采購、儲存、銷售,因此農業流通費用比例大,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損失嚴重,已嚴重阻礙了區域農產品物流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特殊階段,長期以區域優先、城市優先的經濟策略為主,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較為落后,地區發展極不平衡。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無法獲得長足進步,而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支撐的農業物流更是如此,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物流相關鼓勵和支持政策缺乏。現階段的主要表現為各種農產品及農資的存儲設施不足、農村道路交通條件較差、農業作業水平低、機械化水平低、人員素質低等,都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和農業物流發展的客觀原因。由于這些基礎能力的缺乏,往往造成大量的農產品積壓,無法快速流通。而對于一些對物流要求較高的農產品而言,如生鮮蔬菜、海鮮、水果等農產品,物流設施差很容易造成產品積壓、變質或腐爛,導致農產品價值大幅損耗。在我國,農產品在交通運輸環節上的損耗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的標準。隨著國家三農扶持政策的不斷出臺,農村經濟開始步入快速發展之路,農業物流設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而言,還是呈現個體分散經營的狀況。小、散、差是農村物流發展的基礎特點。小主要就是規模小、經營主體小;散主要表現在數量多、分布不集中,使得集約化程度低、效率低;差則是作業條件差、技術裝備差、人員素質差。
流通渠道是否順暢直接關系著現代物流的效率和水平。效率是評價一項工作的主要標準和依據,除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外,目前制約農業物流一體化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物流的渠道不暢。中國城鄉二元制的經濟結構由來已久,從目前來看,這種結構和體制型的差異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水平失衡的重要原因。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村地區消費能力不足,使得很多農產品或者生活資料只在農村內部進行交易,這種自行銷售和購買的產品內部消化模式與外部市場形成一定程度的流通隔絕。外部很多能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工具、知識、技能無法進入農村地區;而很多農村的優良產品也無法通過有效的渠道流通到外部市場。這種半封閉式的流通模式正成為現代農業和農業物流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阻礙。近些年來,隨著農村商貿體系的改革,這種內部消耗模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特別是超市下鄉和農產品進城兩種交互模式的發展,但是從現實效果來看,這種模式仍然是以城市物流為中心的延伸,其效果遠未達到農村地區應有或者需要的水平。許多城市為了保證自己農產品的供應鏈[2],利用行政規劃和區域權利的劃分阻攔了農產品進城流通,這種交易的不平等性實際上反映出城鄉雙向物流體系間存在著阻礙,而這種阻礙是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意識形態逐漸轉化,市場經濟意識不斷增強。但由于體制以及政策的滯后性,農業物流尚缺乏規范的制度和管理措施。城鄉區域一體化物流、農村一體化物流還只是個概念,并未形成健全的操作模式,農業物流的市場行為模式更是未成氣候,這就使得農業物流的市場化遲遲不能建立。加之區域分割,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各種不合理的審批制度,各種不合理的稅賦及流通環節的人為因素,嚴重制約著農產品物流一體化的建設。由于當前在城鄉物流方面并沒有明確統一的規定,所以這些阻礙區域農產品物流一體化構建的行為也難以得到禁止和消除。從物流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基于制度、體制和市場層面的不規范是最重要的制約因素。
我國農業資源分散,集約化發展程度較低,而發展區域農產品物流一體化有利于該問題的解決。為此,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整合區域物流資源就成為區域農產品物流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環節的設施建設等。這些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征地,對環境具有一定的破壞和影響,這就要求在實施區域農產品物流一體化建設中必須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在物流征地和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努力將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降到最低,盡可能實現零污染零破壞,構建生態型區域農產品物流體系。生態農業物流以降低農業發展成本,減少農產品交易環節,提高物流產業效率,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的破壞,實現區域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配送和銷售的一體化為目標,生態的重要性須貫穿整個產業鏈之中。
首先要優化區域資源配置,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可持續區域物流體系在資源層次上強調經濟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整合,避免不合理的區域物流設施重復建設;選擇區域中心位置構建與市場配套的農資加工園區,將種子、化肥、農機具、飼料、獸藥等農資商品的展示交易、倉儲加工、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融為一體,打造成區域一站式農資商貿物流平臺。同時還要構建農產品商貿物流中心,實施一體化物流運作,構建農產品展示交易、農資倉儲加工配送、農產品科技研發(培訓)、農產品檢測、農產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綜合行政辦公、酒店等業態等。通過這些加工園區和物流中心的建設,實現農產品物流功能的全面整合。
我國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尚在發展之中,各方面尚未形成協同效應,當前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仍然非常明顯[3]。區域農產品物流一體化的發展必然要統籌區域農產品資源優勢,積極培育和完善農產品物流主體。農民、農村、農產品加工企業、經銷商等是實施區域農產品物流一體化建設的主體,必須協調各方資源和力量,構建共同的利益關系和資源支撐體系。要綜合區域農業物流的發展現狀、問題,尋找適合區域農產品特點和農業經濟特點的物流新模式,不能純粹為了物流而物流,而置區域特點于不顧,造成物流建設的盲目性和浮夸性,使其反而成為阻礙農業經濟和農民增收的壁壘。
區域一體化物流協調發展的重點在于:第一,物流模式適應農產品的特點。如冷鮮或水產類農產品,打造冷鏈物流就是適應的物流模式。第二,物流認識要清晰和理性。區域經濟主體要充分認識到物流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唯有如此,區域農產品物流一體化構建才能形成合力。第三,物流人才要滿足區域農業物流的發展。在構建區域一體化物流體系中必須充分認識到人才的作用和價值,不斷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加入農業物流的一體化建設之中。第四,要大力發展農業物流的供應鏈體系。農產品物流屬于系統性產業鏈,從種植、養殖到加工、倉儲、銷售、配送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條,必須重視環節的統一和協調[4]。第五,技術支持要滿足物流發展的要求。現代化的農產品營銷體系、物流信息技術、高效的倉儲技術是構建區域農產品物流一體化的必備條件。要抓住政策機遇,圍繞 “三農”需求,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資源整合為手段,著力培育和構建資源協調型的區域農產品物流體系,使之真正成為搞活農產品流通、服務“三農”的重要載體和主導力量。
目前,在農業物流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資金周轉慢、庫存積壓大、退貨率高、經濟效益低下的問題。這種現狀將成為整個產業現代化的障礙,只有實現產業重組,實現物流規模化運作,才能徹底解決上述問題。同時通過體制創新、改造,培育與壯大農業物流系統,加快原有農業物流企業的資產重組改革,引進現代物流企業創新體制和現代管理決策體系,打造規模化、專業化、開放化的新型物流企業。
多元化還表現在實事求是,根據區域內各農產品的特征構建“以農為本”的區域農業物流。重點就是從農民的現實需求出發,結合當地的農業發展實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為農民提供確實可行的農業信息服務,建立起區域性的農產品信息平臺,實現政府服務農民、服務農村、服務農業發展的功能。實際上,在全國范圍內,“以農為本”已有不少成功的實踐,“一村一特色農產品、一鎮一特色農業、一縣一特色農業產業”就是典型模式,這種模式客觀上要求農業物流為其提供強有力的農業物資流通服務。還有一些省市針對特色農業專門制定了諸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政策性文件,以此促進特色農業為本地農民、農村服務[5]。為此,從“以農為本”的理念出發,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農業物流一體化體系,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目前,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信息管理技術的應用,對整個農業配送系統的運轉越來越重要,并已成為農業物流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提高農業配送效率的重要技術保障。由于農村地區原有的信息化水平較低,所以應該著力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構建農業物流信息化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實現生產者、銷售者和購買者的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要構建針對農業物流各環節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機制,并逐步搞好農產品信息處理與發布工作以及市場信息咨詢服務。農業物流信息化應該依據農產品物流各環節構建完整的信息化平臺(如圖1所示)。
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區域農產品一體化物流,要求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實現農產品循環物流系統運行模式[6]。“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對發展農村市場物流體系作出的總要求。當前,全國各地都在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大力提升農產品物流發展水平,加快推進區域農業物流一體化建設,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大發展[5]。隨著區域物流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農業落后的面貌有望改變,但我們必須堅持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優化提升和合理配置物流資源,堅持多元化、規模化和信息化物流發展方向。
[1]柯健.按科學發展觀要求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0,24(1):1-5,8.
[2]何玲輝.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浙江省化工企業綠色物流體系研究[J].物流技術,2011,(3):22-24.
[3]梁芷銘.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四個“維度”[J].東南亞縱橫,2010,(7):67-72.
[4]畢鳳玉,張名磊.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對策研究物流技術[J].物流技術,2012,(3):110-112.
[5]惠春梅,李嚴鋒,曹杰,等.組合預測法下的云南特色農產品物流需求預測及分析[J].物流技術,2011,(2):79-81.
[6]嚴雪晴.西部民族地區農產品物流模式分析物流技術[J].物流技術,2011,(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