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璐
(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四川 成都 610000)
目前職業院校建設教學資源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傳統的按照學科體系設計制作的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相當于完全加工成型的成品,一旦使用,必須完全按照設計者的思路進行授課、學習;另一類是采用積件的形式,提供獨立的教學資源,課程的搭建、設計交給使用者(教師)去考慮,靈活度大。因為積件能夠實現資源的可拼搭、易修改,便于使用者進行二次創作,為越來越多的資源建設者們所熟悉和采用。
那么一門課程應該制作哪些類型的積件?積件怎樣劃分,大小如何?是否便于使用者組合、拼裝?這一系列的問題直接關系到課程資源建設的成敗。筆者認為,在中職教學改革如火如荼,任務驅動型課程成為主導的情勢之下,把握先進教學理念,梳理并重構學科內容,精心劃分知識點,正是建設好以積件為主體的教學資源的基礎工作,要引起建設者的格外重視。筆者作為任務驅動型課程《倉儲實務》數字化資源建設的負責人,在對本門課程知識點梳理、劃分過程中有一些思考,寫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般認為,積件應是一個內容相對獨立完整的學科知識點,每個積件有且只有一個獨立的文件夾,在每個積件的根文件夾下必須有一個網頁型的入口文件,積件內部的其他文件均通過該入口文件鏈接調用。
積件全部為靜態網頁或客戶端腳本文件,各種媒體素材文件在網頁中鏈接播放,每個積件類似一個積木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科教師可任意選擇積件,組裝成自己的課程。
一般說來,精品課程類的教學資源的積件文件夾應該包括以下子文件夾:
《pic》,包括該知識點所需要的全部圖片。
《flash》,包括該知識點所需要的全部動畫。
《PPT》,包括該知識點對應的PPT電子教案。
《video》,包括該知識點所需要的全部視頻。
《word》,包括該知識點所需要的全部文字資料、表格等。
網頁入口文件,作為積件內部的其他文件的入口鏈接文件。
需要說明的是,每一個知識點積件的文件夾都應該包括這六部分,而不論其中某些文件夾是否是空文件夾。
(1)基元性和可積性。積件素材應選取最基本事實性、過程性的內容,不進行更多地加工,以保持它的基元性。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需要把素材進行組合,體現了可積性。
(2)繼承性與發展性。積件與課件的關系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課件適用于某一具體的教學情境,積件經某教師組合成為適當情境的內容,也就構成了一個課件。課件與積件可以互相轉化,互相組合、互相包容,二者在教學的應用中可以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
(3)技術標準規范性。為了實現積件的可重組性,積件的各類信息資源必須遵從當今世界主流標準和規范,如SCORM2004技術標準等。
對于建設以積件為主體的《倉儲實務》數字化資源來說,因為積件是對知識點內容的展現,所以對知識點恰當合理的劃分決定了最后完成的資源內容是否完整、全面,是否易于組裝成為課程,可謂資源建設的“地基”,因此如何確定好知識點是關系到《倉儲實務》資源建設成敗的重要問題。
筆者認為,明確課程類型是設計知識點積件的第一前提。雖然積件誕生之初,強調的是與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學習理論的無關性,但是筆者在實踐中感覺并非如此。如果不考慮課程類型,僅僅按照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去劃分知識點,雖然這樣的積件能滿足為教師提供課堂使用、拼裝的基本素材,但很難談得上先進、好用。現在全國中職課程體系都在改革,任務驅動、理實一體正成為各個學校的主流教學模式,而僅僅考慮學科體系的知識點積件是很難體現這一趨勢的。就《倉儲實務》課程而言,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大量的情境、任務去驅動,所以真正完善、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知識點積件應該是將情境、任務也考慮進去,作為獨立的知識點,供老師上課選擇。這樣不僅真正方便了按照任務驅動進行教學的老師,對還未進行這種教學模式嘗試的教師也具有啟發性。筆者認為這樣的積件不僅支持多種教學模式,而且是能夠體現中職課程改革成果的。
《倉儲實務》的學科知識體系相對成熟、完善,但是在劃分知識點之前同樣要對其再次確定。
首先是在專業范圍內與其它相關課程做好內容的切分。因為同一專業相關課程的知識肯定會有交叉,如《倉儲實務》和《配送實務》、《物流技術實務》、《物流基礎》等課程的內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在各門課程劃分知識點之前,應該共同討論,對知識體系進行切塊并確定各自的側重點,避免大范圍的重復。如補貨、庫存控制等,我們就主要放到《配送實務》去展現,信息系統的學習則是放在《物流技術實務》中,《倉儲實務》側重進出庫及在庫作業流程、操作技能等。如果確實避免不了交叉的話,交叉部分有兩種情況,一是各自展現的角度、深度不同,可以分別制作知識點供自己課程使用,如對倉儲設施設備的展現,《物流技術實務》和《倉儲實務》兩門課都要涉及,但是《物流技術實務》是詳細展現每種設備的類型、性能、操作特點甚至選型要求等,但是《倉儲實務》只做大致介紹即可;另一種是為了保證學科體系的完整而完全重合,這種情況下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兩門課程都保留這部分知識結構,但是由其中一名課程制作積件,另一門課程引用即可。
其次是要確定知識的深度難度。因為這是開發的中職層次的教學資源,所涉及到的知識內容應該以適度、夠用為原則,相對來說應該重操作、輕理論,尤其是繁瑣的原理、計算等應進行刪減。如出入庫的作業流程、技能是重點,應該用大量的知識點及各種表現手法抽絲剝繭式的加以呈現,而對于庫存控制的模型、計算,則可以點到為止。
《倉儲實務》是一門易于實現情境導入、任務驅動的課程,針對這樣的課程,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具備如下幾類知識點積件:
(1)理論型。這是用于展現課程中相關的理論知識,其主要表現形式可以采用文字、圖片、二維動畫、企業現場視頻、新聞資訊、案例、圖表等。
(2)任務型。這是用于課程中開展任務的積件,如繪制倉庫布局圖、倉庫的收發貨作業等,《倉儲實務》中的每一個理論知識,都可以對應相應的任務,整門課程設計了31個任務,將這樣的任務獨立出來作為一個積件,便于教師選擇是否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法,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采用其它的任務。這樣的積件首先應該保證環節完善,應具有任務書、任務實施建議、任務操作步驟、任務評價等環節,而且任務書和任務實施建議、操作步驟、評價表等要具體明確,方便教師的使用。
(3)情境導入型。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理解學習內容與工作場景的關系,很多學校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對此,《倉儲實務》設計了情境導入型的知識點積件,以一名剛剛入職倉儲企業的新人的視角,從他入職培訓開始,到進行收發貨基本技能訓練、熟悉作業流程,直至最后進行轉正考核,期間面臨的種種場景和工作任務,采用一個個二維動畫的小故事,交待了課程內容對應的工作場景,主線清晰,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也便于教師用于引入后續內容。
(4)操作型。《倉儲實務》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如碼盤、碼垛的技巧,貨物上下架、移庫作業,紙箱的封箱、打包操作等。針對此,我們設計了操作型的知識點積件,除了常規的展現形式外,還拍攝了教師、學生的演示視頻,加上配音和字幕,盡量展示規范、標準的操作要領,為教師提供更豐富全面的教學素材。
(5)名師現場授課型。傳統的三分屏授課視頻的受眾應該是遠程網絡教學的學員,但是因為受到形式的局限,其效果有限。筆者認為作為提供給教師的素材,可以請知名專家在物流企業現場講解、授課,將其拍攝下來制作成單獨的積件,效果更佳。
確定好知識體系、積件類型,就可以劃分知識點了。知識點積件就像一塊塊積木,供使用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搭建、拼裝。而《倉儲實務》學科內容就像一塊整木,需要將其切割、下料,最后做出來的積木大小和形狀、數量決定了這套積木是否好用,是否能搭建更多、更美的樓房。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知識點積件劃分和確定不可能一次到位,需要反復斟酌、多次修改才能最終確定。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先由全體學科老師分頭梳理、初步劃分知識點,再由負責人進行整合、調整,接下來共同開會討論,就積件大小、名稱、順序、結構、內容等逐一分析,力求合理、準確、完整。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劃分知識點時,下面幾個問題尤其要引起重視。
(1)知識點大小。知識點劃分時會遇到一個問題:知識點究竟應該是多大?知識點不宜過大,過大,講課時教師不便于組裝;但也不宜過小。筆者認為,一般說來,確定知識點的大小應該考慮這幾個因素:
一是內容,知識點的內容應該是相對獨立的,可以被單獨切分的,這是劃分知識點的基本原則。
二是授課時長,知識點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從時間上考慮,通常把握在授課時長5-20分鐘左右。這樣一節課由2-4個知識點組合而成,比較合適。可見單獨的一個定義、概念,沒有更多內涵和表現形式的話,不應該劃分成一個單獨的知識點。比如溫濕度控制這部分內容,溫度的概念很簡單易懂,單獨劃分為一個知識點就不合適,但是濕度的概念相對難度大些,應獨立設計知識點,而不是與后續的控制措施組合。所以可以將溫濕度合為一個知識點,叫做“認識溫濕度”就比較合適了。
(2)怎樣給知識點積件命名。因為知識點積件的數量很大,如何讓使用者最有效地找到它,在某種意義上,真正決定著這套教學資源的使用價值。鑒于現在使用者都是采用檢索工具進行查詢,知識點積件的名稱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否給知識點取一個好名字,直接決定著它能否從海量的數據中被快速檢索出來。
在給知識點積件命名時,首先應考慮名稱的規范性、通用性。要采用普遍被認可的名詞術語而不是個性化的詞匯。其次同一門課程應該統一用語,如全部使用“****的種類”,避免再使用“****的類型”、“****的分類”等。另外可以采用給名稱加上前綴,標明該類積件類型。如一個任務型積件名稱可以叫做“實訓任務--驗收貨物”,這樣老師輸入積件類型也能檢索出來。
綜上所述,對于以積件為主體的數字化資源建設中,知識點如何劃分是決定著最終資源質量的先決條件。在確定知識點積件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適應《倉儲實務》課程任務驅動、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確定好學科內容,把握深度難度,與相關課程切分,采用情境、任務、理論、操作等多種類型的知識點積件,并反復斟酌,處理好知識點的大小、名稱、數量等問題。
[1]教育部.國家示范性職業學校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資源開發技術規范[S].
[2]劉麗明.數字化學習資源共建共享方案研究[J]. 時代報告,2011,(10).
[3]陳曉琴.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的模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14).
[4]鄧來勝.知識經濟下現代教育技術積件庫的建設[J].今日科苑,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