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
延安精神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形態,是我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的體現,是我黨的一大優良作風,是集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之大成,是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黨的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延安精神中蘊含的對信仰的執著追求是引領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一面旗幟,是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寶貴資源,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延安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形態,更是我黨的優良作風。我們要想重構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就必須深刻領悟它的核心與精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延安精神,才能使延安精神在大學生的信仰重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價值。
延安精神一般是指對我黨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13年(1935—1948年)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概括。我們認為延安精神的內涵至少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延安精神的靈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堅持共產主義信仰、堅持馬列主義、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定不移地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人民當家做主新國家,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共同目標,是當時唯一正確的政治方向。因為,沒有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不可能成就中國今天的巨大成就。
2.延安精神的根本宗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37年10月19日毛澤東在陜北公學魯迅逝世周年紀念大會上做了《論魯迅》的著名講話,肯定“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毛澤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當年他為棗園鄉群眾拜年的故事,至今還為陜北人民津津樂道。1945年5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深刻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內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①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因為共產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正因為我們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們才最終實現了全國的解放,人民才真正當家做主。
當代大學生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跟上時代的步伐,珍惜年華,刻苦學習,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同時要根據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和時代的新要求,在努力中歷練本領,在實踐中為人民服務。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實事求是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②毛澤東賦予“實事求是”全新的科學含義,他認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③我們應該以延安精神為鑒,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激發題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積極引導和鼓勵他們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鑒別能力,培養他們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自力更生體現著一種自立自強的主體精神,是我們爭取勝利的立足點。艱苦奮斗體現著一種不畏艱難、積極進取、勤儉創業的奮斗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在延安時期艱苦歲月里,面對國民黨的包圍和封鎖,面對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的現實情況,我們黨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勵精圖治、銳意進取,開辟了一片新天地。④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作為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在物欲橫流的沖擊下更應該懂得艱苦奮斗的意義,做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對于信仰問題的研究,國內學者基本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信仰是人們關于他人、事物或思想正確與否的判斷。這種判斷影響了個體對他人、事物或思想的評價,影響個體的行為。另一種認為信念分為兩種:生活信念和理想信念,這里的理想信念即信仰,界定為對來生他世中各種事物是非真假的認識。
信仰狹義論者認為信仰是對世俗的超越,只有那些對彼岸世界純粹精神對象的信服,才能夠形成信仰。信仰廣義論者則認為,信仰是同人類的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一同發展起來的精神現象,是人類意識對自身生存背景、生存條件、生存結局的全面反映與反思,是對自身存在與外界關系的自覺認知與主動調整,是對終極性人生目標的確認與追求;它通常表現為社會成員對一定的宇宙觀、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等觀念的信奉與遵行,是人們的精神支柱與行動指南。
當代信仰解體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今大學生于現代語境之下的信仰匱乏與重建也是一個極受關注的話題。本研究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法,剖析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信仰重構的價值。
當代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大學生缺乏自立、勤儉節約意識和正確的消費觀。他們的信仰更趨于功利性選擇,沒有穩定的信仰,宗教熱的持續升溫和政治意識的日趨淡漠,甚至“入黨熱”現象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當前大學生信仰缺失的現狀。⑤很多大學生選擇入黨的根本原因是為了增強就業時的競爭力,而不是真的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和較好政治參與的表現,延安精神教育在大學生的信仰重構中具有哪些重要的價值這才是值得我們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1.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離不開延安精神的引導和教育。
在大學生的信仰重構中,我們應該重視延安精神獨特的教育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延安精神所包含的強大的教育功能需要我們重視和挖掘。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主流應該是積極向上的,訪談和調查發現,大多數大學生能夠認識到人的價值不僅表現在社會對個人的認可和尊重,更重要的在于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一些非主流意識的不良思想和行為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和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很多大學生缺乏奉獻精神,集體協作意識,社會公德意識變得薄弱,抗挫折能力脆弱,等等。
延安精神中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一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對于重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正是這種“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道德情操構成了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的內核,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有的核心品質。
在高校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核心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體系,深刻理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含義,正確理解處理好個人、國家和人民之間的關系,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全的人格。
2.延安精神是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他們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強大武器。
高校通過對延安精神的解讀,能夠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他們把愛國主義情感內化為自覺的行動。愛國主義是個歷史范疇,隨著歷史的變遷,當代愛國主義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表現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富民強國、建設祖國等多個方面。延安精神是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他們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強大武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延安精神的本質,是堅持黨的先進性的根本要求,通過強化延安精神教育,可以促使大學生將建設祖國、富民強國視為己任。延安精神要求當代大學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跟時代步伐,自覺摒棄一些錯誤的觀念和做法,正確理解愛國主義內涵。
3.延安精神是塑造大學生自立、自強、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優秀品質的有力武器。
延安精神中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對于我們重塑大學自立、自強、勤儉節約等優秀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導大學生養成勤勞節儉的優良品質。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不良消費觀念很嚴重,一部分同學是“沒有錢花”的時候才想到節儉。雖然在新時期,我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教育不再是要求大學生吃粗糧、穿粗衣,卻要求我們深刻感悟到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傳承;要求我們認識到目前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并不富裕,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能無計劃消費,甚至超前消費。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自立意識和能力。延安時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是人們不向艱苦環境和條件所屈服的體現,重溫延安精神,倡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教育,有助于消除大學生的貪圖享受、不思進取思想,激發他們的創造意識,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4.延安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休戚相關。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理論的實質內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更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根本目標。培養具有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是人的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延安精神為新時期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延安精神是大學生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延安時期的特定歷史產物的延安精神,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豐富了大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了大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能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奠定了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更加快捷,使得他們對自我人生表現出的信心十足,對自我的認同更強,對自己充滿信心。全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調查報告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有77%的“90后”新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據《揚子晚報》聯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動力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開展對全國各地“90后”大學生近千份問卷調查及現場采訪的結果,約86%的被調查者非常樂意組織活動,其中包括54%從來沒有類似經驗的人。他們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動,不放過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⑥但是,他們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一味張揚自我個性,這就使得他們往往在很多問題上認識模糊,很容易使自己的理想信念發生動搖。因此,如何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重構信仰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1.延安精神進校園,提高和完善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要積極尋求各種途徑使延安精神進校園,如何利用延安精神提高和完善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延安精神是一種與時俱進、不斷自我完善的精神,因此,在不同的時期它所賦予的涵義也各不相同,在新時代延安精神就會被賦予新的內涵。當代大學生思想意識超前,但是是非分辨能力相對較弱,稍有吃苦耐勞精神,因此,在當代延安精神進校園進課堂更顯必要。通過宣傳延安精神,使大學生不怕吃苦,勇于拼搏,可以讓他們深切地感受到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同時,延安精神進校園可以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將其付諸行動,真正實現力量與實踐的結合,積極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2.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課的作用,積極融入延安精神,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必然是宣傳延安精神教育的主陣地。我們要培養的大學生理想信念中包含著延安精神,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中所要堅持的東西,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鑒于目前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和國內外的復雜形勢,尚未定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大學生很容易隨波逐流,甚至誤入歧途。因此,日常教育中要及時運用延安精神加以引導,尤其是要在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教學中加入延安精神的內容,把鮮活的時代精神與革命傳統結合起來,通過課堂講解延安精神,幫助學生領悟延安精神的博大精深的內涵。
3.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植入延安精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具有鮮明特點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作為廣大師生共同創造和認同的價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認同感。⑦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更大程度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而內化為他們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巨大合力。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植入延安精神,營造能夠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校園歸屬感、校園認同感和校園榮譽感的校園文化,對于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重構大學生的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積極營造具有鮮明特點、大家具有強烈認同感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大家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通過以弘揚延安精神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專題報告、征文等活動進行宣傳延安精神,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成立一些延安精神研究組織,以學生為主體,依托這種組織形成深層次、大范圍的自我教育,從中培養一批學生骨干,并通過他們影響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使延安精神扎根校園,為校園文化建設指引正確的方向。
4.在社會實踐和各種課堂中融入延安精神,重視教育的合力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延安精神是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的,要想讓延安精神進校園帶動校園文化建設,就要把延安精神與各種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對學生進行實地教育,又能更好地宣傳這種精神。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高校應該積極發揮校學生會和校團委等學生工作部門的作用,采用到延安實地考察、調查采訪等活動方式,讓大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實地參觀、聽取真實感人的故事講解,從而更真切地感受到共產黨在艱苦困境中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實踐,對延安精神有所感悟,感受到延安精神所蘊含的偉大精神。在日常各種課堂教學中,可以把延安精神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加強“兩課”作用的同時積極灌輸延安精神的影響,積極發揮延安精神在當代大學生信仰重構中的價值,通過各種實踐體驗和課堂教學加深對延安精神的領悟和把握,使當代大學生在實踐和思考中獲取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強他們在各種社會實踐中獲得教育的能力,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注釋:
①蔣培蘭.弘揚延安精神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性[J].中國婦運,2005.7:20.
②茅娜翔.論延安精神對大學生的教育價值[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70.
③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④陳海英,徐會芝.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13(2):105.
⑤張興年.當代大學生信仰困境與應因分析—以京津地區為中心[J].石家莊法商職業學院教學與研究(綜合版),2011(1):10.
⑥孫超.從正確把握“90后”大學生的思想導向看延安精神的當代價值[J].延水長流,2010(8):49.
⑦唐鼐,李凱.當代大學生信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6):52.
[1]宋彩梅.延安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J].教育理論研究,2011(2):235-236.
[2]龐賀峰.延安精神與當代高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世紀橋,2011(9):64-65.
[3]孫超.從正確把握“90后”大學生的思想導向看延安精神的當代價值[J].中華魂,2010(8):49.
[4]王定毅,宋元明.扎實弘揚延安精神建設先進高校校園文化——兼論延安精神對河北大學校園文化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08(1):243.
[5]馬素紅,胡景娣.信仰的內涵及意義[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5):212-213.
[6]茅娜翔.論延安精神對大學生的教育價值[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1):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