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潘潔敏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 廣州 510420)
茶文化源于中國,據茶圣陸羽的《茶經》的記載,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日本的遣唐使已經作為禮物把茶帶回日本。所以可以想象在奈良時代日本人已經把茶當飲品。而茶樹開始移植到日本是在平安時代 (公元794—1192年),在中國學習了近30年的日本僧侶永忠(公元743—816年)于805年攜帶茶種回國,并把它種在坂本這個地方。但因為當時因為種植水平低,不太成功,加上公元894年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遣,中日文化交流中斷,茶葉也無法從中國進口,于是飲茶的風俗一度衰退了。到了平安末期到鐮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日本重新與中國進行交流,從中國回來的日本僧人榮西明庵(公元1141—1215年)在把禪文化帶回日本的同時把中國茶籽也帶回了日本,并把上等的中國茶籽贈給了京都栂尾明惠上人,大概是由于栂尾這個地方很適合于種茶,上等的茶葉產量不小。隨著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擴大,飲茶的風氣在僧侶和武士的這樣的上流階層盛行。之后到室町時代(公元1333—1573年)初期都是流行“斗茶”的游戲。室町時代中期,村田珠光(公元1423—1502年)在華麗的貴族茶的基礎上吸收了民間茶湯簡素的風格,提出了“詫び茶”的概念。他的審美觀的不僅表現外在的形式美,更注重宗教的還原式的內省美,他將追求華麗的書院茶風改成了尊崇自然和鄉間茶具的草庵茶風。繼珠光之后,武野紹鷗 (公元1502—1555年)將日本的和歌理論導入茶道,將日本文化生活中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于草庵茶道。紹鷗之后,由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集前者之大成,從形式到內容上確立了草庵茶道,為茶道禮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5世紀末,茶道完全脫離了宗教,成為獨立的禮法,茶道由此正式確立。在接下來的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8年),千利休的子孫和弟子們繼承了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最有名望的是“三千家流”①。這一時期是日本茶道的輝煌時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點的茶道。明治維新(1865—1889年)以來,茶道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為其文化內涵的加深,時代感的增強,以及形式上更具民族特色,形成了現代的茶道。
日本茶文化是由禪師從中國引進、傳播,并經過改造、發展,從而確立的。這就決定了日本茶道從一開始就具有與禪宗不可分離的性格。“茶禪一味”的思想經武野紹鷗、千利休、千宗旦的發展、完善,最后明確下來了。“茶意は即ち禪意也。故に禪意をおきてほかに茶意なく、禪味を知らざれば茶味も知らざれず”②,大意是:茶意即禪意。拋開了禪意則無茶意可言。不懂禪味,就不懂茶味。正因為日本茶道與禪宗的不可分割性,所以,日本茶道的基本思想“一期一會”即源自佛教的無常觀。
無常觀是指世事無常。原始佛教為了論證人生無常,提出了三個命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是為“三法印”。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各種物質現象、心理活動,都是遷流轉變、不遑安住的“有為法”。有為法由眾因緣湊合而成,沒有不變的自性,而且終將壞滅。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世界有成、住、壞、空。無常迅速,念念遷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③《金剛經》著名的金剛六如揭,形象地表達了佛教的無常體驗。諸法無常,人生為無常患累所逼,不能自主,便產生了種種痛苦。佛教對人生痛苦的深切感悟既然沒有一樣事物是保持不變的,那么人與人的每一次交會也是絕無僅有的。
“一期一會”的含義是:“一期”是指人的一生,“一會”表示僅有一次的相會。茶事活動亦如此。茶會的賓主在此時、此地相遇,一生之中僅有一次機會,所以要珍惜這一瞬間,應付出全部真情來對待。
“一期一會”的思想是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公元1544—1590年)在其著作《山上宗二記》里作為紹鷗的教誨首次提出的。后經江戶時代后期的茶人井伊直弼(公元1815—1860年)的《茶湯一會集》引用、發展,而作為茶道的基本精神廣泛流傳。
“一期一會”思想的出發點是茶會時間與空間的及茶會作法的變化。據日本茶道圣典《南方錄》記載,曾有某人向千利休請教關于做好夏日茶會與冬日茶會的秘訣。千利休答道:“夏ハイカニモシキヤウニ、冬ハイカニモアタタカナルヤウニ、炭ハ湯ノワクヤウニ、茶ハ服ノヨキヤウニ。”④(夏天的茶會秘訣是要讓人感覺到多么的清涼,而冬天的茶會秘訣則是多么的溫暖。)正是由于有了這樣的考慮,利休規定11月到來年的5月茶會,要用“爐”。于茶室點茶座的榻榻米中,設計了可活動的、可放置“爐”的地方,以供取暖;在夏季則要將“風爐”置于茶室角落的榻榻米上,以免熱氣侵襲客人。
除此以外,在茶會的空間變化上,千利休在談到野外舉行的茶會時強調:“……手わざ諸具ともに定法なし。定法なきがゆへに定法大法あり。”⑤(這時候操作的手法和道具都沒有一定的法則。正因為沒有一定的法則,所以是超越一定的法則之上的大法則。)可見,千利休在鉆研草庵茶道的過程中,已經認識到了茶會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并根據種種變化在他所規定的茶道各式中做相應的調整。這種茶道大法正體現了因時而變、因地制宜的思想。雖然千利休并沒有提出“一期一會”的觀念,但是他在草庵茶道茶會的種種論述已為這種觀念的提出做了鋪墊。
“一期一會”的思想將外在環境、客觀事物的變化最終歸結到人生的變化無常。既然茶會發生在不同的季節、地點,茶人用心經營的每一次茶會便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而成了為達成茶道“大法則”而做的即興的表演,那么世間也不可能出現兩次相同的茶會。比如說,點茶的抹茶分量,注入茶碗的水量,道具擺放的位置,茶花插的位置都有少許不同,主人和客人因種種偶然因素的伴隨,油然而生一種不期而遇喜悅之情。所以,即使是極親密的友人之間的茶會也被視為“唯一”加以珍惜。這種認識最終使時間、空間的變化與人世間的無常統一于草庵茶道中。
“一期一會”具體體現在茶湯中的“一座建立”。所謂“一座”,是指參與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說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要相互尊重,營造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在茶室中,賓主共置于一個沒有差別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位置上,相敬相愛,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達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為貴賓設置的“貴人入口”,后改為不論身份地位,所有的客人都必須從小入口進來。在整個茶的儀式中,崇尚的是平等,不論客人的地位高下,即使是武士,也要放下劍膝行著穿過低于三尺的“にじり口”進入茶室。座次也是客人們在門廊靜候時商定的,必須依次進入茶室。進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為了達到“一座建立”,珍惜這“一期一會”,主客雙方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它體現為主客雙方的“禮法”。
關于主人的“禮法”,《利休百首》第95首⑥道:“水と湯と茶巾茶筅に箸楊枝柄杓と心あたらしきよし。”說的就是每次茶會,不僅水、茶巾、茶筅、筷子、水勺等要煥然一新,主人的待客之心也要一樣。另外,主人要以“七則”作為指導思想接待客人。“七則”的內容是:要把茶的味道點好,炭要準備好能馬上把水燒開,茶室應冬暖夏涼,室內插花要保持自然美,時間以早為宜,即使不下雨,也要備好雨具,以心待客⑦。從露地到茶室的擺設,主人悉心布置;在點茶緩慢的、嚴格規范的一系列作法中,客人也能體會到主人的待客的誠意。
而客人的“禮法”主要表現在對主人的感謝。茶道的茶事講究前禮、后禮、總禮等。如果被邀請參加茶會,那么首先要向邀請方的主人以信件方式通知或承諾是否出席,同時對主人能夠邀請自己表示感謝,這是前禮;等到茶事結束后的第二天,還要去對前一天得到主人邀請做出答謝,這就是后禮;而總禮則是茶事結束時的一種禮節。另外在品茶的過程中,當主人送茶時,客人要回敬“四禮”⑧。一禮是對端茶人的謝意;二禮是對在座長輩、同伴的致謝;三禮是對自己獲得飲茶機會的感謝;四禮是對茶主人熱情款待的謝意。除此之外,“鑒賞”這個環節,也是是對主人回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拜見”充滿野趣的茶庭,飄蕩著禪氣息的茶室、掛軸、插花,以及樸實無華的茶具,在對各個茶道元素的鑒賞之中,充分讀懂主人的誠心、茶禪一味的內涵。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即“一座建立”,主客互敬、互愛,享受世間的美好,從而達到主客心靈的和諧交流和“一期一會”的效果。
所謂的“余情殘心”,指的是眷戀、依依不舍。“殘心”原來是劍道、弓道等武道的用語,指的是一回合的與對手交鋒結束后保持最后的姿勢,準備下一回合。用在茶道上,指的是無論是對待茶具還是對待客人都要像對待戀人一般,離開、離別時要依依不舍。這一點在點茶過程和茶會結束時得到充分的體現。
《利休百首》第50首道:“茶入れより茶掬ふには心得て初中後すくへそれが秘事也。”和歌中的“初、中、后”也稱“序、破、急”,說的是掬茶用三勺,分三階段:一勺要量少為序,二勺略多為破,三勺最多為急。“序、破、急”也應用到打茶等各環節。點茶每個細節都有緩急節奏,以此充分體現主人的“一心一意”、“一絲不茍”的待客之心。而在每個環節結束放下茶勺、水勺、茶碗、茶罐等茶具時,《利休百首》第9首道:“何にても置き付けかへる手離れは戀しき人にわかる々と知れ。”即放茶具的時候,要像和戀人分別時那樣,眷戀不舍,緩慢地放下。其鄭重的手法,可謂是主人珍惜這“一期一會”的體現。
不僅在點茶時是如此,在茶會結束后,井伊直弼在《茶湯一會集》中提出了“獨坐觀”,“主客とも余情殘心を催し”、“客も靜かニあと見かへり出行けは亭主ハ猶更のこと、客の見へさるまても見送る也”、“爐前ニ獨座して今暫く御話も有るへきニ、もはや何方まて可被參哉、今日一期一會済みて、ふたたひけへさる事を観念シ、或ハ獨服をもいたす事、是一會極意の習いなり”⑨,意即主客雙方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客人一步一回頭地戀戀不舍離去,主人則一直目送到客人的身影消失為止。主人在送走客人后,獨坐爐前,孤獨地為自己一人點著茶,獨思:要是現在可以和客人再傾心而談就好了,但客人卻不知走到了何方。今天的一期一會結束,就不再復來。這才是真正領會到“一期一會”的深刻含義。井伊直弼的“獨坐觀”,充分體現了茶道的“一期一會”思想。
公元6世紀佛教傳到日本后,無常觀深深地滲透到了日本國民的精神生活里,日本人對于無常的理解,不是僅具有佛教上的消極思想,更具有積極的意義。雖承認世事無常,卻不消極回避,而是積極追求,在變化中尋求新生。佛教的無常否定今世,希冀來生;而日本人的無常觀是否定今世的過去,肯定今世的未來。日本人將無常的觀念實踐化,又將這種實踐活動日常化。14世紀紀吉田兼好的名作《徒然草》⑩充溢著人生無常和飄然出世的思想。但吉田無常的描寫并不全是消極的,反而更多的是克服消極、超脫的無常觀。他順應時代的發展,從肯定現實和人生的角度賦予無常觀以新的積極的意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不僅如此,他還從其所持的無常觀出發,提倡一種新的日本美意識——“無常之美”“不完全之美”“簡約之美”。這種美意識,雖與傳統的王朝貴族情趣有許多相通之處,然而它已涂上一層世間無常觀的色彩,在茶道中則稱為“詫び”美。由于篇幅的關系,其將作為今后的課題加以探討。
注釋:
①三千流,指千利休家族的三個兒子繼承父業并各自形成獨立的茶道流派,即里千家流、表千家流、武者小路千家流.這三大流派構成日本茶道的三大支柱。
②寂庵宗澤.禪茶錄[M].1828.
③肖靜.論寒山子詩的禪宗思想及佛教的無常觀.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M]:129.
④千宗室,千玄室.里千家茶道[M].財団法人今日庵,2011:61.
⑤筒井紘一.スラスラ読める南方録[M].講談社,2007:181.
⑥里千家11代家元玄玄齋宗室把千利休的關于茶道思想、作法的教誨,用和歌的形式,總結出來的的和歌集。井口海仙著,綾村坦園書[M].淡交社刊,1973.
⑦千宗室,千玄室.里千家茶道[M].財団法人今日庵,2011:26.
⑧松井宗幸.茶道入門[M].成美堂出版社,2004:24-27.
⑨千宗室,千玄室.里千家茶道[M].財団法人今日庵,2011:67.
⑩秋山虔,三好行雄.日本文學史[M].日本文真堂,1984:66-67.
[1]千宗室,千玄室.里千家茶道[M].財団法人今日庵,2011.
[2]筒井紘一.スラスラ読める南方録[M].講談社,2007.
[3]秋山虔,三好行雄.日本文學史[M].日本文真堂,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