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蓉
(湖北美術學院 油畫系,湖北 武漢 430060)
油畫教學淺議
黃海蓉
(湖北美術學院 油畫系,湖北 武漢 430060)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形式乃至教學內容都面臨著危機與挑戰,亟待新的改革。油畫教學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就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手段。
藝術院校 油畫教學 多樣性 藝術特質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油畫專業本科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優秀的油畫創作作品并未隨著學生的擴招而涌現。這就向高校的美術教學工作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藝術院校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教學思路是否應該順應時代發展,做出實質性的調整與變革?
從歷史上來看,藝術學院的傳統教學模式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更容易從科學的角度把藝術教育系統地貫穿始終,做到使學生的藝術教育由初級到高級,再到自覺創造,循序漸進地學習。但是,學院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限制學生個性發展。對此,我們在教學中提倡大膽探索,把基本功訓練與繪畫語言的創新相結合;在生活與藝術的互動關系中,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真諦,這是高校教學的一貫宗旨。
長期以來,藝術學院的油畫教學的確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長久以來統一的教學模式早已不能滿足當下創作的需要,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教師都對其進行了調整,但始終缺乏明確的導向型綱領。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繪畫藝術已經從單純的架上繪畫轉入綜合材料和空間的展示藝術。藝術教育從此步入了多元綜合的局面。藝術發展的不可預測性和新材料的層出不窮都給藝術教學增加了難度。在當代中國,寫實油畫仍然是整個油畫教學的基礎,在長期的教學中,形成了較有效的專業基礎能力和訓練方法,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上把握得比較好。但是,西方思潮涌入,1985年至今的一段時期,是中國社會經濟、文化、觀念、教育等急劇變化的時期。西方文化藝術理論思潮的涌入,文化上西方后現代理論引入,流行、大眾文化的出現,后現代文學中“垮掉的一代”的迷醉思想的侵入,使理性文化漸漸向“后感性”靠攏。改革開放使西方各種思潮傳入我國,藝術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多元,以現實主義為主的單一的寫實主義美術教育框架被打破,不同流派的藝術和藝術教育獲得了平等和發展的機會,寫實的美術教育出現了新的、更加開闊的面貌,中國的美術教育邁進了多元發展的時代。置身于當代文化的轉型時期,油畫教學無疑呈現出新的可能性與多樣性。作為基礎教學的油畫寫生課程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基本教學要求和課程編排上以大局和大方向為重,抓住主要矛盾,遵循多種畫法并存的原則。
在傳統高校油畫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畫方式做出太多的細則限定,或者緊緊抓住優良傳統不愿放棄,這是極不明智的做法,必須摒棄,才能開拓教學的新思路。例如:絕大多數高等美術院校的教學大綱無一例外地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強調繪畫的整體性,即一切從整體入手,全面鋪開,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如此循環往復,直至完成。這是大多數人認可的方法,它似乎成了真理。然而,從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這些大家都認可的“標準”似乎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無論是素描還是色彩,在教學過程中,都可以做出試驗性的嘗試,拋開經驗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習慣,甚至突破傳統的整體畫法從局部畫起,或者一遍完成,也許最后效果并不比整體畫法的作品差。反常規的教學方法,完全有可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充分說明了教學方法上的可變性和多樣性是現代藝術教學的主導手段,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油畫材料、技法、風格。在油畫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啟發與培養,能夠增進師生間的良性互動,使“教”與“學”都變得更加富有生機,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在美術院校的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班幾十個有著不同家庭背景、地域差異、性格、愛好取向的學生,他們的專業素養,審美喜好也不同。如果教師生搬硬套地用現有教學大綱的要求,就一定會發現教學無法正常地面對每一個學生。因為每個學生的先天條件和后天學習情況不同,他們對形體,色彩的認識不同,所表現出來的作品肯定有差別。
單一的教學大綱在如此眾多的學子面前顯得蒼白無力,藝術院校培養的不是千人一面、萬人一腔的概念化人才,而是旨在以專業的眼光發現和發掘每個學生天生所具備的獨特的藝術特質,從而對這些藝術特質引導和啟發,使之由“自覺”、“自發”的原生態轉化和發展成為具有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培養出更多當代的藝術家。
教師的審美標準和藝術風格是非常個人化的,直接造成他們對藝術品判斷的差異性;人的眼睛對色彩的分辨率是有差別的,每個人對不同的色彩都有其獨特的敏感度,這些都是天生的、不可逆轉。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完全憑借自己的審美偏好,武斷地阻止和干擾學生在作畫過程中的自主性發揮,迫使學生運用不符合自身特點的作畫方式或藝術風格,從而導致在面對作品時無所適從,過于被動和別扭……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是無法畫出優秀的作品的。最可取的做法是不要急于發表有可能是摧毀性的錯誤意見或建議,而是整體觀察該學生的作品,基本完成后,對其審視和評判:某個局部的色塊或處理方式,孤立地看也許不太舒服,但把它放在整體畫面的色調或情境中去,未必不是合理的。
我們應該更加注重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藝術潛質進行單獨的、多方面的引導和鼓勵。例如:在習作教學中,要求滲入創作理念,做到有意識、有想法地練習;在創作中,要求系列創作,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自身風格的研究和探索上,從而在藝術風格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種急功近利思想和商業化因素的不斷沖擊下,能冷靜地、更好地給自己定位;在畫面制作上,注重培養學生完整地把握表現語言,使其創作理念與駕馭畫面的能力在一定時間內有較大突破,從而擺脫過去的一些不良習慣,以及早期學院教學的“程式化”對學生創作能力的束縛和由此造成的習作與創作的脫節。
今天藝術發展多元化形態已成大勢所趨,各個美術院校在藝術取向、教學方法上的特點逐漸形成,為了有利于學生的自我選擇和發展,不妨開展院校間優秀學生短期訪問學習的交流合作活動。這樣做既可使學生拓寬眼界,有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又可削弱各自學校在學源上過于近親繁殖的負面影響,對推動各自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質,不思變革的機械的教學方法,只會扼殺和否定學生的閃光點,而在尊重和珍視學生個性的教師眼里,這些獨特的個人特點經由合理化的建議和正確的引導,在原有基礎上修正和發展,都能成就學生鮮明的個人化繪畫語言。
由此可見,我們與其抱怨由目前的教育制度帶來的高等美術院校學生“基礎差”、“不好教”等素質方面的弊端,不如花點時間反省一下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是否能夠與時俱進地做出變革和調整。只有教師的教學導向合理,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創造性思維。學生學習的興趣愈濃,取得的進步愈大,教師在教學中體會到的樂趣也就愈大。
油畫教育的最終追求是培養能夠進入當代的藝術家。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樹立一個能不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藝術觀。排除虛無主義和物質主義的雙重影響,辨別藝術的真偽,以藝術的方式,認識自我、確立自我、活出個體存在的意義。這是高等院校油畫教育走出問題陰影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