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姍姍 成 云
(西華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一)創新型中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有助于鞏固新課程改革的成果。
新課程改革的成功關鍵在于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培訓在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國多年來教育改革的實踐經驗也證明,師資培訓質量的好壞、教師素質的高低都直接影響教育改革是否能深入進行,是否能取得持久的成效。這些經驗都告誡我們:必須重視教師培訓,尤其是創新型教師的培訓。
(二)創新型中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中學教師是義務教育師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不僅承受學生升學的壓力,而且肩負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喚醒他們的創新意識的重任。國外教育界普遍認為培養創新人才并不是大學階段的事情,它需要前期的訓練與強化。科學調查顯示,人在年幼時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富于想象,其實這是創新意識的自發萌動。青少年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啟發與培養自然離不開高素質的創新型教師,教師的職前培訓和繼續教育對于創新型教師創新素質的培養與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三)創新型中學教師的繼續教育符合時代的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明確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正加大對新進和在職的中學教師的培訓力度,探討新的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為培養符合《綱要》要求的中小學教師做出努力。
(一)以教師進修學校為載體的創新型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現狀。
1.師范院校對培訓創新型中學教師的貢獻
(1)營造創新理念的氛圍。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完善,高校教育改革的推動,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都要求高校培養創新人才,將創新理念滲透在高校教學、管理等各項活動中。中學教師在接受來自師范院校權威專家或學者的培訓時,創新的育人理念貫徹其中,為創新型中學教師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
(2)提供高水平的師資和教學設備。
師范院校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較齊全的軟硬件教學設施。師范院校的教授或講師,對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教育學的基礎學科內容掌握得比較透徹,有豐富的知識傳授經驗,并對學科前沿性的知識有一定建樹,更注重理論研究,對受訓的中學教師教育理論體系的建構有著重大的幫助,使受訓的中學教師能夠學到一些自己未了解到得知識,更新知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師范院校培訓創新型中學教師存在的問題
(1)培訓費用過高。
教師培訓經費的短缺是制約教師接受高校繼續教育的瓶頸。接受高校培訓的中學教師的培訓費用一般是由個人支付,學校不愿意也無法全額支付教師的繼續教育費用,加重了教師個人的經濟負擔。雖然高校的教育資源有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創新性的養成,但許多教師為高成本的費用發愁,即使進入高校接受教育,也由于時間、精力等的限制,最終使教師繼續教育效果不如預期。
(2)培訓內容過于理論化,形式較單一。
師范院校培訓中學教師的方法主要以課堂講授法為主。培訓者以“專家”“權威者”出現在受訓教師面前,大談教育改革、啟發式教學、創新式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受訓教師被動地接受知識,通過單純地聽講獲取教學方法、內容。雖然聽取“大家”所講授的創新思想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收獲,但受訓教師更希望獲得的是將培訓中學習的新知識應用到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去的技能。
(二)以教師進修學校為載體的創新型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現狀。
1.教師進修學校對培訓創新型中學教師的貢獻
(1)培訓目標以師為本。
在以往的教師培訓中,培訓目標一般只關注教師的職業技能,忽視了教師個體的感受、體察、領悟、想象、回憶等[1],壓抑了教師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教師在培訓中只是被動的模仿者[2]。隨著學生主體性的突出,教師進修學校提出教師培訓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僅僅是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更要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從而不僅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更好促進其自身發展。
(2)培訓內容向綜合化發展。
針對創新型中學教師的培訓,教師進修學校的教師培訓內容改變了以往只注重理論指導或只注重技能訓練的不全面性,逐漸向提升教師核心教學技能方面努力,并在其中主動加入了如何培養創新思維、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思想等內容。這就有利于中學教師更靈活地利用所學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創新型思維的中學生。
2.教師進修學校培訓創新型中學教師存在的問題
(1)缺乏創新的培訓理念。
雖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指出:“加強教師教育,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模式,提高教師培養質量。”教師進修學校雖在努力去貫徹這一綱領性的要求,但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創新理念不強,一些學校領導不夠重視,再加之其自身的能力與教師水平等原因,無法在教師培訓過程中將《規劃綱要》中的創新理念深入培訓的各個環節。
(2)培訓內容缺少針對性和創新性。
教師進修學校的培訓內容雖然已經向著知識的綜合化發展,但是由于培訓者對中學一線教師教學情況沒有深入調查和研究,培訓內容脫離實際,對處于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培訓,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沒有差別尤其是課程設置方面,傳統的“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仍然一統天下[3],這對從事實際教育工作多年的中學教師來說,缺乏吸引力,沒有揭示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和特殊規律。教學培訓過程的設計忽視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難以培養教師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思維能力,使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失去活力與新意。
(3)培訓評價較單一。
教師進修學校的培訓結果缺乏實質性的考核和評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繼續教育的評價、考核的重要性缺少認識。一些培訓機構缺乏培訓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往往在培訓中表現出對學習結果無評價,或者進行形式主義的考核,使培訓缺少適度的壓力和競爭力。從而使教師學習的意識淡薄,缺乏學習的主體精神,嚴重影響著創新型教師專業素質的養成,以及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4]。
(一)創新理念貫穿繼續教育始終。
創新型中學教師應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多元知識結構,創新的思維和創新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并能不斷獲取新知識,等等。在對中學教師進行培訓過程中,將適合中學教師特點的教育創新理念貫穿整個教學實踐中,從而為創新型中學教師的培養營造良好氛圍,使其更好地形成和運用創新思維和能力。
(二)以受訓教師為主體,提高師資水平。
接受培訓的教師是培訓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參加培訓往往是帶著問題來,教師在培訓中關注的是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通過問題解決來提升自己全面發展。可以說,教師參與培訓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遇到的問題和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全面探索和尋求解答的過程[5]。因此培訓者的主要職責之一是幫助教師清晰表述實踐中面臨的問題,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策略等解決教師遇到的問題。
(三)培訓形式多樣化,課程內容有利于培養教師創造性。
創新型中學教師培訓形式關系培訓課程的設置,影響培訓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在選擇培訓形式時,應結合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和培訓的條件綜合考慮,可采用專題性的培訓方式:專題講座、經驗介紹等;研討性的培訓方式:學術交流、小組研討等;實踐性的培訓形式:現場參觀、評課說課、現場指導等。充分調動教師的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尊重教師的個人意愿和差異,使培訓效果達到最大化的培訓方式。培訓的課程內容是創新教育理念的載體,有利于教師的創造力的形成。在創新型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內容設置上,一方面要有創新性,要開設符合中學教師教學特點的并有助于中學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提高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嚴謹性,高師院校或相應的教師進修機構應成立相應的課程設置研究機構,開展課程設置的現狀調查、超前預測,使課程建設跟上基礎教育的發展步伐,使培訓的教師符合基礎教育的要求。
(四)形成教師培訓多元化評價系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指出:“如果教育要繼續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能夠運用智慧和精力去滿足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經常檢查它的目標、內容和方法。”[6]目前,我國對培訓教師學習的評價,無論是高校還是教師進修學校等,都主要是以考試、考察、作業、體會等作為學科是否完成的評判標準。雖有多種考核辦法,但最終結果是人人都通過,考核成為一種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學的教師監督評價體系。科學的教師評價應從多方面、多手段進行,不能單從學習科目和學習成績上加以評判,應注重培訓教師的學習過程,注重培訓后有效性的落實,改變以往單一僵化的評價模式,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師繼續教育多元化評價模式。
[1][5]曲中林.整體性教師培訓的構想.教育評論,2008,(3).
[2]曾琦.教師培訓模式的現狀分析及改革建議——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師培訓模式的設想.中國教育學刊,2000.10,(5).
[3]樊麗娟,王金德,周欣.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改革研究.教學與管理,2011.2.20.
[4]趙慶云.新課改視野中的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問題與對策的探討.繼續教育研究,2006,(5).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