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淮安市淮陰實驗小學,江蘇 淮安 223300)
美國是一個經濟十分發達國家,也是獲得諾貝爾獎人類最多的國家,這與美國高度重視科普教育密切相關。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基礎教育設施相對落后,人們的科學素養總體較低。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應當從兒童抓起。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時期。
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在《科學與藝術》一文中如是說:“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1]作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美術自然也與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知識本身就具有科學性,美術新課程中也有許多同科學息息相關的內容,加之年幼的孩子大多喜歡美術,所以,如果能借助兒童對美術的興趣進行科普教育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鑒于藝術與科學的緊密聯系,美術教師“能否正確把握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將直接關系到兒童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貫徹與實施”。[2]那么,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機滲透科普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在小學美術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普教育并不是要求美術教師無中生有或生搬硬湊一些科普內容到美術課堂教學中,而是要在美術教學中發現和發掘可以進行科普教育的因素,美術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與科普有關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將科普知識與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有機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細心的美術教師很快就能發現現行的小學美術課本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科普內容。以蘇少版美術教材為例,每一冊中都能找到跟科普有關的課題,如:《想象中的飛機》(蘇少版第6冊第6課)、《來畫蟲》、《我做的蟲》(蘇少版第4冊第12、13課昆蟲單元)、《機器人伙伴》(蘇少版第3冊第2課)、《向動物朋友學習》(蘇少版第11冊第9課)、《奇思妙想》(蘇少版第9冊第4課)《飛機》(蘇少版第8冊第14課)、《吹氣投籃》(蘇少版第7冊第14課)、《海洋生物》(蘇少版第10冊第11課),等等。
另外,有的課雖然看似與科普沒有任何關系,但實際教學中仍然可以從中發掘出部分科普因素,例如在《雪》(蘇少版第2冊第1課)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增加有關雪的科普知識,讓學生了解雪是如何形成的,觀察雪的外形,掌握雪的特點。課前,美術教師需要查閱相關的資料,也可以布置學生上網查閱資料;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顯微鏡下呈現出的千姿百態的雪花的形象,讓學生從新的視角領略到雪花的美妙,美麗的雪花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雪的世界,在審美的過程中師生共同討論與雪有關的科學知識,這樣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欣賞是美術課的重要環節,教師可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和自然美景的過程中了解相關的科普知識,不露痕跡地進行科普教育。
例如:在教學《我愛樹木》(蘇少版第4冊第7課)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表現樹木,需要帶領學生觀察欣賞校園里的樹木,增加學生對樹木的感性認識。在觀察欣賞各種樹木的造型之美時,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樹木的年齡,樹木的生長規律和樹木的種類等科學知識,還可以通過知識競賽、問卷調查等方式考查學生對樹木相關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引起學生對此類知識的關注。
問題可以引發思考,也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讓學生欣賞樹木的時候可以提出一些科學問題讓學生思考,比如:如何才能知道大樹的年齡?為什么“樹怕剝皮”?果樹在生長過程中為什么要剪枝?等等。知之深則愛之切,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加深對樹木的了解,增進對樹木的喜愛,也會更樂意、更自覺地用審美的眼光欣賞周圍的樹木。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美術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圖片和影像資料對學生進行視覺上的刺激,促使學生關注科學,熱愛科學。讓學生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知識,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這樣既能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又能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世界日新月異。現代美術的種類也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科普美術就是科學與藝術相互融合而產生的一個新興的美術領域。作為科學與美術的結合體,科普美術以其獨特的魅力開始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而引導學生進行科普美術創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科普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訓練兒童用繪畫的方式表達科學技術。作為兒童美術教育工作者,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在課外興趣組活動中引導學生創作科普美術,讓少年兒童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趣味性很強的科學實踐活動。
針對兒童想象力豐富和表現大膽的特點,小學階段的科普美術創作活動主要是科學幻想繪畫的創作。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幻美術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也是科學與藝術發生與發展的源泉。小學美術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幻美術創作時,要鼓勵兒童大膽設想,大膽創造,引導學生嘗試使用新材料、新方法,描繪新內容。評價作品時,對于那些構思大膽、富有新意的作品,即使表現手法拙劣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因為,兒童繪畫的技能技巧是可以在不斷地訓練中逐步提高的,而創新精神的抹殺卻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
“科學美術創作者應當了解當代科學的基本思想,探索新的主題思想和嶄新的表現手法,必須從現代科技成果及其所帶來的思想、生活諸方面,即從科學本身去發掘,尋找線索,甚至也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材料進行創新農現。”[3]因此,輔導兒童進行科學幻想繪畫,美術教師首先就要關注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例如: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崇尚綠色、注重環保”成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綠色理念幾乎滲透到了所有科技研究領域,也使低碳、節能、環保成為了科幻繪畫的主旋律。如果美術教師能讓學生關注如何擺脫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問題,再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科學幻想繪畫的創作,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科學幻想繪畫作為科普美術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少年兒童非常喜歡參加的一種科普活動,對于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兒童藝術創作的靈感,提高動手動腦能力,倡導科學和藝術的融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學美術教師輔導兒童進行科學幻想繪畫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充分理解兒童的科幻繪畫作品,對兒童科幻美術中的每一點創意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要學會蹲下身子,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
例如:曾經有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畫了一個綠色的太陽,旁邊的孩子都嘲笑他畫錯了。見此情景,我走過去,俯下身子問他:“你為什么要畫綠色的太陽?”孩子輕聲地說:“我希望夏天的太陽不要那么熱,給它穿一件綠衣服就好了。”于是我立刻表揚了這個孩子的創意,其他學生也因此受到啟發和鼓舞,能夠放開思路,大膽想象了。
小學階段的孩子大多處于兒童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想象力最為豐富。教師要注意保護童心,用一種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們那些大膽出格的作品,這樣才能喚起孩子們的表達欲望和創新意識,使兒童科幻美術作品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綜上所述,美術教師要努力在美術教學中發掘科普因素,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在欣賞過程中巧妙地將欣賞內容與科學知識講解相結合,在科普美術創作表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未來科學發展的趨勢,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能做到這些,就達到了科普與美術教學有機滲透的境界,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科學素養都會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提升,美術教學內容也會因此而更加豐富多彩。
[1]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天津科技,2004,(06):38.
[2]陳遷.論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兼論我國兒童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1):49-52.
[3]史紹玲,王君秋.略談科普美術.科技信息,2009,(2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