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仕榮
(江蘇教育學院 美術系,江蘇 南京 210013)
人文精神與油畫教學
孫仕榮
(江蘇教育學院 美術系,江蘇 南京 210013)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是盛行于西方教育界的現代教育理念之一,油畫學科作為人文學科之一,因其人文內涵與實踐方面的深厚博大而使得人文關懷成為其教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人文環境中理解人文精神,在教學和創作中追求真、善、美的人文價值是提高油畫藝術學科品位與發展油畫教學的核心所在。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關懷 人文精神 真、善、美 油畫教學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成為盛行于美國的一種現代教育思潮,以T·B·格林菲爾德(T.B.Greenfield)為代表的現代人文主義教育家運用后現代主義研究成果對科學“教育管理”理論進行了批判,并以現代人文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推崇人的個性和諧發展。[1]
梳理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發展脈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存在與發展一直與理性的科學精神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古典形態下的人文教育尋求情感與理智的“混沌”結合,人文與科學的統一性存在于思辨式的哲學思想中;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教育主張恢復人的地位,并借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精神來反對神性、張揚人性;19世紀初,新人文主義教育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科學與人文一起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發展與資產階級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歐洲近現代工業革命浪潮的影響及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危機意識,崇尚機械文明與反工業文明的唯科學與反科學論相繼產生,甚至走到了對立的邊緣;后現代以來,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科學、哲學發展的反思及人文精神的再次覺醒,科學與人文再次走向新的更高層次的融合發展階段,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隨之發展成熟起來,這種人本化的教育思想也逐漸成為當今各類教育活動的參考坐標。東方人文主義思想雖然不像西方一樣借助科學的力量反對神性、張揚人性,也不像西方人文思想里所推崇的個性自由、體現人性,但其“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卻與西方人文思想是一致的,這體現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目標。
油畫藝術雖然是西方藝術的舶來品,但在當代中國卻與傳統水墨畫一起成為了兩大主流美術學科,從最初的服務于宮廷肖像到當代的尋常百姓,其本土化的人文形象不僅表達了當代中國特色的人文情懷,而且闡釋了當代中國意蘊的人文精神,如何在油畫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呢?
1.感知人文環境,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關懷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學科領域既有某些共性特征,又有諸多個性化的實踐特征,并隨著時代發展的變化而不斷演變。戰后隨著資本經濟的迅速發展,人的物化現象逐漸加劇,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由此帶來的利潤追求遠遠超出了社會對個體人的關懷,這也深刻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促使人們更加注重對人的內心價值世界的研究,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及人的“自我實現”。人文關懷同樣也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油畫教學理應負起人文教育的責任與使命。
感知人文環境,不僅需要油畫教學在題材上尋找人文素材,還應該在精神內容與形式語言的結合上體現人文訴求與本土語言的審美融合,使本土化語言的美學內涵與當代人文精神的理性訴求相結合,這是油畫藝術教學活動的方向之一。因為脫離精神的語言表現只能是抽象空洞的形式軀殼,語言的創造離不開審美過程的體驗,美的體驗離不開主客觀的統一,離不開對當代現實人文環境的關懷。著名藝術評論家尚輝曾言:“如果說表現中國現實社會的本身就體現了油畫藝術的時代價值,那么,通過這種當代人文精神的表達,也必然意味著適宜于這種人文精神表達的本土油畫語言的審美創造。”[2]油畫學科的時代價值正在于這種對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表現,而這種價值又鮮明地體現為真、善、美的當代追求。
2.真、善、美與人文精神。
十八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依據官能心理學的標準將人的本質力量知(認識)、情(情感)、意(欲望、意志)對應為不同的價值目標:真、善、美,人的認知目標在于真,人的意志目標在于善,而人的情感目標在于美。[3]
簡言之:真與假相對立,是指對客觀真實的認識和求真的態度,屬于哲學認知范疇;善與惡相對立,是指人的行為及品性符合人性并有益于他人和社會,屬于倫理學范疇;美與丑相對立,是指事物存在的形式、精神內涵能夠使人產生感官愉悅的特征,屬于美學范疇。就油畫教學而言,真、善、美有著不同的實踐內涵。
首先,油畫教學中對“真”的價值追求是人文精神的起點所在。
“真”的價值涉及油畫作品如何實現與生活的對應性關系、如何反映社會生活、如何揭示生活的規律。這可以理解為兩層含義:①油畫學習或創作目的之一是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或寫實性地描述自然客體,客觀現實既是現實的人和物,又是現實的社會狀態。②以批判的人文精神反映現實生活,不僅需要有求真的態度,還需要有求真的勇氣。真的追求不僅是技法的寫實,而且是對社會本真狀態的揭示和假、惡、丑現象的批判。
其次,油畫教學中對“善”的價值追求是人文精神的本質所在。
“善”的價值體現為藝術倫理學方面,其目的是解決作品中價值判斷問題,即是否反映了社會歷史的進步要求、是否具有普世的正義感、是否對社會生活現象做出了正確的道德判斷,所塑造的視覺形象是否具有道德上的典范意義等。因為善的倫理復雜性之故,在油畫教學中也是最難以把握和理解的內容,如東西方藝術之間,由于宗教、哲學、文化的差異,其承載的“善”的理念既有共性的方面,又有個性差異的方面,即使在先秦各思想學派之間亦是如此。關于“善”的實踐討論,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性格產生深遠影響的孔子“仁學”思想的解讀,孔子將“克己”、“愛人”、“力行”作為儒家“為仁”的三原則,分別從克己復禮、施仁與人、身體力行三個方面協調人際道德關系,這是孔子將“仁”的理念與人相結合的產物,突出了“為人之道”——按人倫道德、典章制度、法律法規的標準和要求去為人處世。[4]這種對人性的把握飽含中華民族優秀的倫理學思想傳統,使得“仁學”思想成為東方人文主義思想核心之一。就油畫教學而言,其本土化進程除了一定程度參考西方倫理學思想中的價值譜系之外,東方倫理學思想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最后,油畫教學中對“美”的價值追求是人文精神的靈魂所在。
“美”的價值體現為藝術學與美學方面,它研究的是藝術精神如何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如何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反應,如何達到形式與情感的完美統一。與善的倫理復雜性一樣,美學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學派也有不同的理解(如從主、客觀關系對美本質問題的解釋就存在不同學說),但正因為美學思想的深厚博大,油畫藝術在歷史長河之中與之一道呈現出眾多異彩紛呈的繪畫流派。
在教學中如何體現對藝術美特征的把握與創造?我國著名美學理論家李澤厚先生說得精辟:“我曾把自然界本身的規律叫做‘真’、把人類實踐主體根本性質叫做‘善’。當人們的主觀目的按照客觀規律去實踐得到預期效果的時刻,主體善的目的性與客觀事物真的規律性就交匯融合了起來。真與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這種統一、就是美的本質和根源。”[5]所以,把握了“真的規律”與“善的目的”就把握了美的統一,掌握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自我確證”(馬克思將美的本質闡述為共產主義的人與對象的關系)就掌握了美的本質,[6]由此可以說,更高精神形態的人文理想之“合目的性”與社會發展之“真”的規律性相統一時,自我確證便具有了深刻的人文精神與道德內涵,而這正是那些偉大的油畫作品之“大美”所在。
另需指出的是:我們在堅持真、善、美審美價值標準的同時,還需警惕來自西方后現代藝術中的一些不良影響。盡管這些后現代主義以宣泄個人情感、打破一切規范約束為由努力使自身蒙上人文關懷的合法外衣,并給自己冠以藝術救世主的美名,但其間某些無序、無美的反藝術玩世心態及低迷沉淪的反美學姿態都是必須擯棄的糟粕。所以,我們要一面倡導人文關懷,一面必須厘清人文精神的東西方文化差異、歷史差異、學派差異等問題,看清問題本質,努力使油畫教學充滿人性關懷的偉大力量。
綜上所述,油畫學科美學品質的提升離不開對人文環境的真正感知,離不開對人文精神的合理滲透,離不開對真、善、美的準確把握。正如方儀先生在《關于二級學科藝術學研究畛域與課程結構之探討》一文中所言:“如何使藝術學學科置身于強大的人文科學的關照之下,這是事關藝術學學科藝術品質升華的根本。”[7]我們有理由堅信:在人文科學的關照之下,油畫學科必將迎來其在中國的偉大復興之路。
[1]孫錦明,胡平凡.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論及其實踐價值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8,(2).
[2]尚輝.在關注現實中探索油畫的民族學派[J].中國油畫市場,2011,(5).
[3][6]張黔.藝術美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王瑞良.淺談孔子的仁學思想[J].才智,2011,(5).
[5]李澤厚.美學四講[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4.
[7]劉偉冬.藝術學新視域[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