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峰
(南京市六合區新篁鎮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516)
情感教育,它的淵源可追溯到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常以內驅力量作用于智力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前蘇聯教育專家德雷格爾的研究表明:要在一門學科上取得成功,一種投身于其中的熱情是不可缺少的,這種熱情就是情感。確實,人是有情的,語文課也是有情的,要想“兩情相悅”,就得在語文課堂中下工夫。教學中,師生情感的參與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并直接影響課堂效率。縱觀中學語文教材選取的文章,往往文質兼美,是“情”和“理”的統一,學生只有先“通情”才可能“達理”。因此,情感不豐富的語文課堂就培養不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我們應努力在語文課上讓情感教育進學生的心里。
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教師應根據不同的作品,恰到好處地創設情境,為“激”情準備條件,讓學生在聽中“激”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教學《春》時,配合播放相關的音樂,讓學生靜靜地聽著小雨滴滴的聲音,微風的搖曳聲,泉水的叮咚聲,小鳥的歌聲,牧童的短笛聲……通過這些悅耳的音樂,學生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熱愛大自然與生活的感情便油然而生。在配樂誦讀中體驗情感,語文的表達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顯一個立體的情感世界,學生陶醉在這樣的情感世界中,更能激發心中美好的情感。再如,在教學《觀潮》時,先組織大家聽江水漲潮的聲音再朗誦這篇課文,當洶涌澎湃的潮水此起彼伏、互相撞擊的聲音響起時,學生便能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仿佛來到了無邊無垠的大海邊,又仿佛乘著航船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航行、磅礴的氣勢,那種激昂斗志便一刻不能抑制地暴發出來,然后再來學課文,學生就能輕松地進入情境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生動、形象、動情的語言,創設語言情境,可激活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進入情景并為之動情。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在上朱自清的《春》時,用滿含詩意和激情的語言這樣開課:“每個人談起春天,都可能會浮想聯翩,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杜甫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王安石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而李煜卻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但這些詩人只是從幾句詩一兩個角度來描述春天的感受,我們現在要品味的散文描繪的卻是另一番天地,告訴我們春天的美到底在哪里……”①這席話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這節課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我在教學《信客》時,就先用生動的語言作導語:“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人與人的聯系方式也高速發展,由電話到手機到網絡,只要眨眨眼功夫便可以聯系到了。這不,念舊的我們又想起了一種古老的聯系方式——寫信,又讓我們想起那些普通的帶信人——信客……”這樣就有效地激起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投入文本學習,本節課也慢慢地達到了最佳效果。
文章“不是無情物”,古人品鑒詩文,主張熟讀成誦,力求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過朗誦,充分調動目、耳、口、心,做到目觀其文,耳聞其音,口誦其聲,心通其意,真正達到“口而誦,心而惟”的境界,把主觀感受同作品實際統一起來,才能漸入佳境,進而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審美享受之中。這時學生在朗讀之中才真正體會到文章的鏗鏘之聲,音樂之美,體會到文章的起承轉合、急迫舒緩,體會到文章的氣勢、神韻、風格,從而把課文視為一個小小的語言文字的聚寶盆。②的確,有些好文章本身就是作者一唱三嘆吟誦出來的。讀者只有在反復的吟誦中方能真切體驗出作者復雜的情感來。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是一首意象豐富、膾炙人口的現代抒情詩,寫的是個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及對故鄉大陸的懷念之情,學生對這首詩的情感就可以通過反復誦讀來體驗。
例如,我在教學《陋室銘》一課,在要求學生朗誦《陋室銘》前,就先要求學生調動有關知識(古詩文的押韻知識、作者生平經歷、托物言志的手法等),來展開想象和聯想,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描寫的景物特征,爭取獲得身臨其境、心領神會的感受,在審美愉悅中,陶冶情感。當學生認真誦讀,深刻感悟后,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也就滲透到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中去了,進而獲得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把“繪畫”滲透到課堂中來,景中有情,畫中有情,讓學生面臨實景似的感知景物的形象美。好的作品都有優美的藝術境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是進行情感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當我們隨著作者的文筆領略《沁園春·雪》里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體會《桃花源記》中理想社會的虛無飄逸的意境,感受《斑羚飛渡》中斑羚“為有犧牲多壯志”的飛渡場面的悲壯時,我們心中能不產生審美情感嗎?當我們品味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寫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誰不為詩人那種愛國、傷時、憂民、思家的真摯情感而震動心扉呢?當我們欣賞《三峽》中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美麗風光時,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作品的境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使之有親身的情感體驗,必然能產生“悅人耳目”的美感,自然地受到情感的熏染。
我在教學《沁園春·雪》時,為了使學生感知“北國風光”之美,播放了一些投影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雄偉的長城、起伏的山巒、滔滔的黃河、廣袤的高原等,使學生感知美的畫面,為進一步領會詩人抒發的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奠定基礎,也使這節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鑒賞美須憑借想象,創造美也離不開想象。而情感就像想象力的發酵劑,只有讓學生在想象中傾注了情感,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意境。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的意境極為典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曲前三句用九個名詞點出景物,如何把幾種景物組成有機畫面,從而領悟其中的意境呢?就得運用聯想了。首句以“枯、老、昏”來描述“藤、樹、鴉”的特征,使它們有了鮮明的個性。通過聯想,讀者腦海里自然就浮現在深秋暈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樹上,晚歸的暮鴉在巢前枝頭盤旋著,小橋流水旁一戶人家透出溫暖的光亮,烏鴉歸巢,家人團聚,而在蒼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風中,奔波在荒涼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處,何時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聯想和想象中構成一幅深沉悲涼的畫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思鄉的情懷與心境,通過聯想和想象,同學們就不由自主地進入詩的意境,對曲中所揭示的詩人凄苦的情感就能產生深切的同情。此情可待成追憶,雖然痛著、苦著,但那種情感可真讓人感動,讓學習此曲的學生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也就是發揮了想象對語文課所起的重要作用。
語文教學的終端體現便是在寫作中。你可以說你想說的話,抒你所想抒的情,可以盡情展示自己,可以妙筆生花,又可以高談闊論,自由肆恣,這些都是真情的體現。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中有一篇題目為 《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的作文,要求學生寫一篇記敘文,并提示說: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平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郁悶的。對于這篇作文,有些學生根本沒有見過大海,但根據平時對小河、小溪甚至小池塘的觀察和積累來寫作,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對“水面”的描寫較為細致深刻,但對大海的廣闊無際和波瀾壯闊卻無從把握。那么是不是沒有見過大海就寫不好這篇作文了呢?也不一定。其實只要在對生活中所能見到的“水”的細心觀察、用心積累的基礎上,再靜下來用“心”去深刻感悟,并聯系電視、電影中、網絡中閃現的畫面來體味此“水”與彼“水”的異同之處,從而為本篇作文的寫作奠定了“雄偉壯觀”的基調,也使學生的腦海中有了最基本的“大海”的輪廓,寫出的作文也一定會內容豐富,情感真摯,語言生動流暢。文章如樹,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一草一木總關情,要想領略其中的真諦,唯有認真觀察、積累,細心去感悟并常常練筆才行。
所以,我在教授話題作文《愛》時,我便要求學生放開自己,敞開胸懷,寫出自己心中的“愛”。可以寫自己愛親人、愛友人、愛陌生人,也可以寫別人愛你,可以寫生活中的小事、細事來反映真摯的愛,也可以寫新聞熱點來反映人間至愛……只要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就行,學生在領會后都寫出了一篇令人滿意的作文。其實,學生寫作文的過程中也是一種情感教育的過程,這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又接受了一次“愛”的洗禮,潛移默化中展示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更展示了自己“愛”的情懷。
的確,語文課是個“有情”之課,在這有情的課堂中,只要你在“聽、說、讀、看,想、寫”上下工夫,相信一定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這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語文課知識的學習,而且是對學生人生價值觀、情感觀的培養。
注釋:
①本段話選自《于漪語文教育論集》。
于漪:女,江蘇鎮江人,現任上海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北京師范學校、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教師研究會會長。
②本段話出自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
余映潮: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荊州市語文教研員,被譽為中青年語文教師課堂學藝術研究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