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強
(福建省政和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福建 政和 353600)
一
從我們感受到的語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語文的內涵在趨向狹窄,課堂教學活動內容多是語言、語境、語體,以及適應達標所設置的可操作目標教學等,而對與它相對應的語言以外的文化意蘊的關注較少。所以有識之士稱,人文性在減少,語文教學在呼喚人文精神。什么是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關系又如何?于漪老師說:“漢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它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漢語和其他民族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統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工具。”也就是說,離開人文性,工具性就無從談起,工具性要通過具體的人文性表現出來,沒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語文教學不應只偏重語言,較多強調工具性,將其內涵縮小為文章學、寫作學、修辭學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應試教育,幾乎整個教學過程受制于中考高考。其實,語文是中華民族極其豐富的人文精神的薈萃。每一篇目,特別是那些名家名篇,確實奇妙無比,它包含著我們民族風俗、倫理、審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而絕不是沉默無語的木乃伊。如若不認真繼承先輩留給我們的這份寶貴遺產,就是愧對作家及其作品了。
人文精神的丟失,語文教育應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的語文教師認為人文素質的教育應該是所有學科教育的責任與義務,不應當由語文單獨承擔。事實上,我們不可能開設一門專門的人文教育課程,而且人文精神的養成不可能由一門學科承擔,它有一個由知識到品質的內化過程,貫穿于所有的學科之中。而語文教學在人文精神的培養方面應發揮主導作用,因為它具有無與倫比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文質兼美,既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又具有強烈的思想性。這使得語文教學比較容易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及審美情趣方面的教育。例如,陶淵明獨愛菊花,陸游贊賞圣潔的梅花,王安石激頌挺拔的松樹,周敦頤盛贊蓮花,教師在分析這些文章的時候,會自覺地運用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啟發學生的心靈,促使學生在自我完善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語文教師一般都兼任班主任一職,這就使語文教師有很多的機會與學生接觸、交流,并正面向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另外,從教育的主體——學生來說,廣大中職校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正確的引導與積極的培養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錯過這一時機,將會給以后的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麻煩。
總之,語文課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不是寫幾個字,念幾篇文章就算教好了語文,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教他們怎樣用心去關心社會,幫助自己周圍的人,怎樣用心去感受生活,并最終積淀成為精神世界中最基本的東西——世界觀及人生觀。愛因斯坦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能是不行的。專門知識和技能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得到對于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與感覺,人必須對從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受,對于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
二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弘揚人文精神,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實際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古文中學習,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優秀人文傳統。
現行中職校語文教材中共選古詩詞、文言文達40多篇,這既是學生系統地學習古文基本知識的良好教材,更是開展人文素養教育,弘揚祖國優秀傳統的最佳陣地。
1.愛國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優良傳統。
愛國是“將國家和民族與個人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操。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表現為民族氣節和操守,以此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反對壓迫、掠奪和侵擾”[1]。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愛國主義素材。
漢武帝時期,蘇武被困匈奴達十九年之久,受盡折磨而不改其志,始終堅持民族氣節;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滿江紅·懷古》充分表達了一位愛國者的情懷:“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后人每逢國家遇到危難,往往借用這些愛國事跡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操。例如,在抗日戰爭期間,當時大學生和中學生就十分喜歡唱岳飛的《滿江紅》。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廣為人知。語文教學應緊緊抓住這些優秀的愛國主義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個不愛國家、不愛民族的人,是不可能為社會、國家、民族和他人作出貢獻的。
柳斌同志曾強調:“對于一個國家公民來說,愛國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必須把愛國主義思想貫穿在校內外一切活動之中,成為一條主導線索。”[2]語文教育在這方面應當仁不讓,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資源。
2.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人文教育關注人,并不是關注單獨的人,而是關注處于國家、社會、自然、人群這一特定關系之中的人。如前所說,任何時候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因素。人對社會的參與和關注程度直接決定了社會的發展狀況,因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責任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的古文中有大量的古人對社會、國家、民族責任感的抒發。《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些言行無不體現出先賢們對社會、歷史的責任感,他們用自己的思想,更用自己的行動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則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城的名聯,旨在教導讀書人關心國家、社會的發展與命運,而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語文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向前發展,民族才能繁榮昌盛。
(二)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文學即人學,一定的作品總是一定社會歷史的反映,是作家思想的結晶。近代以來的中國,內憂外患,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無數仁人志士為救國家、民族、民眾于水火,積極探索救亡之道,其間積累了大量的優秀文化成果。較之古代文化傳統來講,現代人文傳統更注重對個體人的關懷,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對國計民生的關注。這些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學習的優秀教材,語文教師應給予很好的引導。例如,《荷塘月色》展示了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難以排遣的憂思;《祝福》、《藥》則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民眾的麻木不仁,對革命道路進行積極的思考;《邊城》展示了人性的淳樸與美麗;《散步》在舒緩的敘述中道出了一個人對家庭應負擔的責任與義務。這些無一不引發學生對國家命運、民族發展的思考,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對自然、對他人的關懷。
(三)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生活。
語文教師應重視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的熏陶作用,重視讓學生去體會并參與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應讓學生走出課堂,去接觸大自然、去接觸社會,在自然與社會中發現真善美,揭露假丑惡。使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什么是值得尊重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最有價值的,如果學生不是被說教,而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心靈得出的,或者從中修正自己已有的結論,這才是人文教育的一大成功。另外,在社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關注社會人生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四)語文教師應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為學生樹立榜樣。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神圣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用行動來引導、教育學生。所謂“身教重于言傳”,正是這個道理。
語文教師“必須始終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教授如何操作語言工具這一技藝的師傅,而是通過語文教學培養人的靈魂的工程師,二者的分水領就看能否自覺地深刻地認識、領悟語言的人文性,看清看活在‘言’的字里行間的‘人’”,[3]自覺地將人文教育寓于語文素質之中。
語文教師應充分學習,強化自身的素質,應用一切機會向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告訴他們:“人類的文明是怎樣產生的,人類社會是怎樣組織和發展的;人對自然、人對社會、人對別人、人對自己應該有怎么樣的態度;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應該捍衛?什么應該摒棄?”[4]總之,要讓學生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作為一個人應該擔負的責任。語文教師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是途徑,育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學有著較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語文學習除了是升學和就業必須掌握的一種工具外,更有繼承文化傳統,陶冶健全人格的深沉意義。語文教師在教育中應強調國家民族觀念,努力于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對語言載體背后民族文化意識的認同感和觀念的內化,這可以說是自己的基本義務。
[1]王麗.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A].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11.
[2]柳斌.柳斌談素質教育[A].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9.
[3]萬金覺.內容還是形式——關于閱讀教學的人文思考[J].語文學習,1997.12.
[4]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M].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