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琳
(百色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高職禮儀教學改革探索
黃惠琳
(百色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職場上,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個人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對禮儀知識有一定了解,而且要求懂得必要的禮儀。盡管高職教育中已經引入禮儀教學,但目前仍處于薄弱狀態,且尚未形成相關的禮儀教學體系,教學效果亦不明顯。由此可見,高職禮儀教學必須進行改革。作者經過五年的高職禮儀教學和社會培訓,不斷總結,不斷嘗試,提出“15+50+25”的教學模式。
高職 禮儀教學 禮儀素養 教學改革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不學禮,無以立”的觀點。禮儀規范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就像一面鏡子,讓人們通過它來對人們的修養和素質進行考量。
大學生是現代社會的先進人才,要做到德才兼備。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更是明確地把“明禮誠信”作為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充分說明禮儀教育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
1.做人先做事。
“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大學生在學校里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更要學會做人。做人是一門藝術,大學生不僅要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而且要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為將來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趨勢嚴峻,社會競爭激烈,大學生找工作難,想找份好工作更難,所以必須認清做人與就業的關系,做人與成功的關系。學會做人,才有做事的機會。禮儀教育對培養文明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以“禮”促“德”,德育與教育相結合。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①而禮儀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地開展禮儀教育,是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點。禮儀是道德的一種外在表現,人們可以通過對一個人的待人接物和儀態儀表來觀察這個人對禮儀的認知水平,甚至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其內心世界,評價其道德水準。因此,開展高職生禮儀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掌握正確的行為準則,不容忽視。
3.樹立良好的形象。
英國形象設計師羅伯特·龐德說:“這是一個兩分鐘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鐘展示給人們你是誰,另一分鐘讓他們喜歡你。”②這句話說明了第一印象在首次見面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一把金鑰匙,能幫助我們開啟機遇的大門。禮儀教育可以達到“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效果。通過學習禮儀,提升個人的素質和修養,個人的儀表穿著、言談舉止、為人處世等方面符合禮儀規范,做到得體大方,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從而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別人的接受,反之,很容易被拒之門外。
禮儀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表現律己、敬人的“禮”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形勢所需,用人單位對學生要求越來越高,而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更好更快地推動社會發展,紛紛以各種形式開設禮儀課。但是到目前為止,禮儀教學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和加以改進。
1.教學目的不明確。
據調查統計,有80%的學生在看到開設禮儀課時都很疑惑,并不了解禮儀課到底學的是什么東西,有的學生認為是學習簡單的站坐行蹲,有的學生認為是學習化妝穿衣,而有12%的學生認為學校開什么課程就學習什么課程,總有設置的道理,剩下8%的學生認為,禮貌禮儀我們從小就學過了,現在作為一門專門設置的課程,沒有必要,對學校開設這門課都覺得很多余。所以教學目的不明確,導致禮儀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學生往往在下課之后就把上課所學的知識拋于腦后,繼續我行我素。
2.教學方法單一。
據了解,現在絕大多數的學校都開設禮儀課,但是上課的方式局限于課堂,教學方法很單一。老師在講臺上講授,學生在位置上聽課,多數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這樣造成雙方面的疲憊,“老師上課累,學生聽課累”,老師和學生無法產生共鳴。
3.禮儀教師隊伍的素質需要提高。
目前許多從事禮儀教學的老師很多都是從別的學科轉行過來,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所以對禮儀的認識也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形成系統的教學。另外要想讓學生敬其師,信其道,禮儀教師必須言傳身教,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學生。而有的禮儀老師,不拘小節,不管是在儀態儀表還是言行舉止上都難以服眾。
禮儀課有異于簡單的理論課,它是一門應用型技能課。教學目的不僅是讓學生了解禮儀行為規范和操作規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禮儀是一種習慣的養成,要不斷地積累,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1.關于“15+50+25”的教學模式。
禮儀教學不應墨守成規,教學方式應該多樣化。如教授法、項目教學、教學演示、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甚至還可以將社會培訓的方式移植到高職教育中。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等。我經過五年的高職禮儀教學和社會培訓中,不斷總結,不斷嘗試,特別提出“15+50+25”的教學模式。
把9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做了一個合理的分配,做到學生老師全員參與。
15分鐘是學生自己講課,要求學生分組備課,制作PPT,上臺演講。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還可以通過分組備課,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上臺演講培養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
50分鐘是老師歸納總結,并對所學知識進行細化,通過各種案例及短片視頻,以充實所學的內容,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25分鐘是課外知識拓展,大學生走向社會,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比較全面的知識,才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找到解決的方法。通過集體談論小案例,情景模擬,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坐在教室里也能了解一些課外知識,并養成一種積累的好習慣。
2.課內教授,課外延伸。
禮儀教學需要講授更需要實踐,除了課內的講授、演示和演示訓練之外,還應延伸到課外。通過對市場調查和對服務行業的暗訪,學生做到角色轉換,在這過程中體驗禮儀對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要求學生做出具體的數字和文字分析,成文說明對此次市場調查的感想,并且通過制作PPT上臺演講。課外延伸是給學生在走出校門前敲的一聲警鐘。讓學生走向社會,明白高素質的人首先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讓他人快樂,其實也是讓自己快樂。良好的禮儀教育,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社會化,還可以培養大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3.禮儀教學考核的改革。
目前絕大多數的學校在禮儀教學方面還采用閉卷考核的方式,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僅能達到真正的檢驗效果,而且容易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因此在考核方面也應該做相應的改革,采取“嚴進寬出”的態度,抓日常,重經過。最后的考核方式可以把筆試改為項目考試。成績組成包括平時的課堂表現和項目考試。項目考試采取分組抽簽的形式,把所抽到的題目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小品的方式表演給同學和老師看。這樣的考核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借著在演示的過程中,回憶所學知識,從而達到強化的效果,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
禮儀是一種規范,更代表了品德修養,也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社會文明程度。重視禮儀教育是人的素質整合中的重要板塊。沒有一定的禮儀素質,許多長項都發揮不出來。禮儀素質能為生活和工作打造更多和諧的溝通能力。高職禮儀教育的改革任重道遠,需要全體老師一起努力。
注釋:
①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學習出版社,2007,10:34-35.
②英格麗·張.你的形象價值百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6.
[1]智元媛,陳麗梅.淺談高職學生禮儀教育的意義和途徑.浙江杭州:教育與人才.
[2]蔣璟萍.高等院校開設禮儀課的設想.湖南:中國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