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娟
(福建省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福建 漳州 363000)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是各專業的必修課程,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主要的弊病是忽視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發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中職新教材所選的大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既具有文學性,又具有思想性,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因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珍愛生命、自強不息的人生觀教育,責任心和使命感的教育,職業道德的教育,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1.樹立遠大理想,激發愛國熱情。
愛國主義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不同于政治課中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抒發自己愿為祖國母親奉獻一切的赤子之情。又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教學時引導學生理解年輕時代的毛澤東在民族存亡之際,勇于承擔起拯救民族的重大歷史使命。采用多媒體教學,用優美的畫面展現祖國的壯麗河山,配之以節奏急促、風格激越的樂曲,營造濃烈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充分領略詩歌主旨,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2.珍愛生命,自強不息。
人生常常會遇到一些困境,盡管做了很多努力,但仍覺前途茫茫,看不到希望。此時是自暴自棄,還是堅守理想?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體會和感受作者對個體生命存在價值的感悟與吶喊,認識自我的價值,學會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教育學生懂得人生道路上的風霜雪雨都是對生命的一種啟迪,都是我們丟棄包袱、找尋光明、重新上路的起點。指導學生以史鐵生為榜樣,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勇敢面對,都要擁有一個開朗進取的陽光心靈。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有的家長過分溺愛,無形中使他們產生“唯我獨尊”的狹隘思想,養成自私、冷漠、缺乏愛心與同情心;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逃避責任與義務。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也是語文教學中人文滲透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深切感悟、深入思考和準確領會,去理解責任與義務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即將走向職場、走向社會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當面臨如何選擇職業,如何對待職業的人生重大問題時,都應將個人的前途,國家的命運和人類的未來聯系起來,勇于承擔起自己對于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責任,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如《最后的常春藤葉》文章為我們講述了一片“葉子”拯救一個生命的奇異故事,老畫家以生命為代價創作出“最后的常春藤葉”這樣的不朽杰作,給瓊珊以生命的召喚,使她獲得了重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念。通過讓學生閱讀這篇文章,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同時培養學生對朋友、對人生、對職業、對社會的責任感。懂得如果人人都能盡自己的責任,那么,社會就會多一分和諧,家庭就會多一分溫馨,事業就會多一分成功。
4.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培養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生活。”的確,理想是一個人前進的方向,是他心中的目標。所謂職業理想,就是指人們對未來的職業、工作狀況及事業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也許你曾經幻想當一名醫生救死扶傷;也許你的理想是成為畫家,用色彩描繪生活;也許你更想穿上軍裝保衛祖國。然而人生并不事事如你所愿,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職業。無可否認,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是一種幸運。當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我們要服從社會的需要,鼓起勇氣投入到一個你并不一定熟悉的領域,并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不能成為大河,可以成為一條小溪;不能成為大樹,可以做一棵小草。教材里的《列車上的偶然相遇》好學上進的“父親”面臨失學的危機后,無奈之中去列車上當臨時服務員,與素不相識的博西先生相遇。“父親”認真、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規范的服務行為獲得了博西先生的好感,得到了他的資助,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明白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的理想能否實現,命運能否改變,其關鍵因素是一個人是否具有全面的綜合素養,以及良好的個人品德。一個人不管身處順境或逆境,只要勤奮努力,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就能改變自己的一生,并惠及親人。
5.學會關愛他人,共造美好和諧的未來。
只要心中有太陽,世界處處有溫暖;只要眼睛有光輝,任是黑暗也光明。只要你點燃自己的心燭,全身心地熱愛生活,你會發現美好的感覺可以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愛,也都可以關愛他人。心中有愛,才能人心向上,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教材中《那一年面包飄香》敘述了一位由叛逆、輟學轉而立志成才,并終于學得絕技、創業成功的面包師傅的故事。正是在老師的關心和鼓勵下,才戰勝坎坷,獲得成功,并以愛心回報老師和社會。我在教學中結合教材蘊含的深刻道理,教會學生懂得如何去關愛他人,關愛那些身陷困境的人們,也許你伸出一只手,或是送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溫柔的微笑,一句關切的問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關懷,卻能給他人以力量和勇氣,從而改變他的命運,幫助他們邁向成功的道路。同時,也教育學生即使人生坎坷,但成長的道路是寬廣的,只要從個人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自暴自棄,踏實上進,學得一門技術,立志創業,就一定能獲得社會的認可與贊賞。
1.關注社會生活,培養人文情感。
人們常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的社會生活猶如一個萬花筒,一個對生活有著真切關注和思考的靈魂,其文章一定閃爍著睿智的光芒。許多學生的作文過多地把視線鎖定在學校和家庭的狹小空間內,難以投向沸騰的社會生活。而對人的終極關懷,對人的價值、命運、權利的思考是為文的要義,失去了這些,我們的作文就少了幾分動人心弦的力量。在作文教學中要將學生的視線引向社會生活。首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焦點,關注時事動態。我們的生活瞬息萬變,每一個重大的社會轉折都透露著社會進步的焦灼和艱難,折射著世態百相的曲直方圓。其次,引導學生評論大眾話題,,引發人文思考。教學中,經常引入一些熱門話題,讓學生評論思考,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的探索精神。
2.參與社會生活,提高人文素養。
我國歷來具有“文以載道”的文學傳統,這里的“道”主要指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多數情況下,寫作是人的真實靈魂的透射、真實人格的反映,是做人素質的真實再現。因此,在寫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感受、鑒賞評判,積極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認識自身與世界的關系;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與他人友好相處;學會珍惜生命、關愛他人,學會感恩回報,有意識地將“立人”與“立言”有機結合、完美統一,從而在寫作中提高人文素養。
1.創設交際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言語交際學告訴我們,“在交際過程中,交際環境對于言語表達和理解具有明顯的制約作用和語義上的補襯作用,這就要求交際雙方都把握好交際環境,力求說(或寫)、聽(或讀)都與之相吻合”。由此可見,交際環境與交際活動是密切聯系的。教師如何創造現實性強、趣味性高的口語交際環境是影響學生面對口語交際任務時興趣的重要因素,是實現口語交際活動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也是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提倡和培育的有效途徑。
從語言表達和思想內容的關系看。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又說:“語言是一種實踐的……現實的意識。”可見語言在任何時候都是離不開它表達的內容和思想的。語言工具不同于其他工具,它是思維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唯其是這樣的工具,就更加突出了口語交際教學的生活性,就更加要求按語文學科的特點去體現它固有的人文性。
2.在口語交際中加深感悟,品味人生。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它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手段。新教材強調職專生的口語交際要“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耐心專注地傾聽”,是對說者的尊重;而說者則要求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同時,聽者發現別人說話中的長處,博采眾長以豐富自己;說者自我監聽,并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指點,及時糾正毛病,提高自己。教師可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或讓學生講述身邊的人和事,或就某一問題讓學生討論,演講,即席發言,讓學生在自己講述或與人討論中訓練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也與他人交流了思想,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對生活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對生活的感悟,學會了品味人生,也學會了如何去生活,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是中職語文課改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把人文修養、職業道德融入課堂中,讓學生在獲取課本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關懷、思想品德的熏陶,使學生成為既有高超技能,又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為他們成功走向社會,發展終身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1]倪文錦,于黔勛.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紹禹.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