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環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五中學,山東 青島 266510)
個性是教育的靈魂,教育的真諦就是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普遍存在著無序、低效的狀況。學生是怎么說的呢?“作文太難寫了,再使勁也得不了高分”,“我努力寫了,老師不是說這里不好,就是說那里有差距”,“寫來寫去不如抄!”……反思一下,教師在學生作文評價中確實存在著弊端。教師應該改革作文教學評價,把作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在評價學生寫作時,要重視學生的習作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引導他們明辨是非,區分美丑,褒善貶惡,奮發向上,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人格。
1.過于注重對學生的甄別選拔功能,忽視激勵、發展功能。
傳統的作文評價過多的注重區分優秀和劣等,為應試教育服務。以區分為目的的作文教學有一套固定的作文教學模式和一套理想的又自認為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固定標準和準則。這種標準化、具體化、唯一化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個體獨特性和差異性,束縛了學生個性的正常發展,導致了學生的創造性被扼殺,違背了課程要促進學生發展的初衷。
2.過于注重知識和能力的評價,忽視寫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
傳統的作文評價只重視對學生寫作的結果進行評價,如作文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進行智力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感情、學生寫作的意圖,忽視了學生寫作過程和寫作的態度的評價。學生的寫作興趣、動機、靈感都沒有受到重視,導致了學生越來越不喜歡寫作,覺得寫作越來越難,嚴重挫傷了大部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3.過于重視教師的評價,忽視學生自評或其他評價方式。
傳統的作文評價是教師處于權威者的地位,教師評得多,學生評得少,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評價受到教師的知覺和心理定勢、對學生的總體印象還有這個學生學習的成績等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會出現教師對于印象好或學習好的學生分數比較高,而給成績差的學生打的分數低。所以教師的評價有時候會帶有首因效應等的片面性,從而不利于大多數學生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自我的提高。
4.過于重視量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忽視定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
傳統課程評價結果的呈現多是分數或等級,便于定量分析或做終結性評價。現今的“高分低能”、學生生活人文價值和意義價值的失落就是對“分數萬能”的懲罰。作文評價也是如此,更多的是學生作文后教師給的一個分數、等級和程式化的評語,學生作文過程中的進步得不到肯定,后進學生的自我提高得不到賞識,只重結果不重過程。
1.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學生的寫作不是純文學的創作,教師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作文,評價時注重材料準備過程的考察。教師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寫作態度和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更多地引導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思維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2.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指出“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葉圣陶曾在全國寫作研究會上明確指出:“精批細改總之要不得,因為學生得不到好處,要啟發學生自己修改文章,至于批改方法可以創造。”他的觀點一語中的,充分強調了學生學會改文的重要性。教師的精力要放在引導與指點上,指點學生閱讀自己的作文并進行逐步修改,注重對其修改的再評價,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從而“改”在根本,收到實效。如果存在不足,應啟發學生自己去修改。
3.關注學生內心世界。
評價不能僅僅局限于作文文本本身,更要關注文本背后的人——學生。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教師必須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并學會用學生的眼光觀察生活,切忌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語言,要尊重學生原作的完整性,盡量不隨意改動。應把批改作文當做一次與學生的交流,用與學生商榷的方式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盡量多批少改,鼓勵進步,委婉地指出學生的缺點和錯誤。
4.注重評價方式多元化。
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觀是多維的,即由單一的分數評價改為智能、方法與情感相結合的全面評價;由突出終端性評價改為突出過程性評價;由封閉式評價改為開放式評價。因此,作文評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有利于給學生以鼓勵,激發其寫作興趣。
(一)準備階段,學生討論制定評價標準,自我診斷,劃分評價小組。
一般在學年初,學生剛剛升到新的中學,新的起點,給他們新的希望。具體說來就是第一節作文課不上作文,先根據新課標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共同制定作文評價標準。教師只起引導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生分析出作文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需要強調的是每一個學期過去都要根據學生的水平進步情況進行一些修訂。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確定后,人手一份發給學生,作為學生進行個性化寫作和個性化評價的依據。
標準明確之后就要求學生綜合評價自己的寫作,按照A、B、C、D四個等級給自己一個診斷定位,自己看看自己的寫作水平屬于什么等級,而后就要根據評價標準確立自己本學年要達到的目標,不是籠統的,一定是具體、可操作,自己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
自我診斷之后就要根據診斷結果按照自愿、優差結合的原則劃分寫作評價小組。隨后整個學年的作文課都按照這個分組來組織。這就為個性化評價做好了準備。
(二)實施階段,學生寫作并進行個性化評價。
1.單周確立寫作題材和準備閱讀。
第一節課根據教材單元內容和生活熱點等問題,小組討論確立寫作范圍。然后根據寫作主題范圍進行有選擇的閱讀,主要是閱讀相關的課文、課外經典閱讀篇目或者是提前借好的經典讀物。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是在進行材料的準備,以“讀書筆記”的形式記錄整理下來,作為寫作素材積累。第二節課留出15分鐘進行閱讀積累后的交流討論,讓學生相互展示積累的材料,并學習別人的積累方法,開闊視野。之后的一個周用于消化沉淀,選材、構思。
2.雙周是作文寫作和個性化評價。
第一節作文課是寫作時間,自行寫作。
第二節課就是作文的個性化評價課,一般說來程序是這樣的:自評/互評——組評——交流——賞析——師評。
首先是互評,根據評價標準認真對小組成員的作文進行評價。先獨立閱讀,對作文有了整體把握后,依據評價標準找出作文的優缺點。然后重點閱讀,批改文章的字、詞、句子,既找出錯別字、病句,也要標出優美的詞語、句子;最好在旁邊注出好的理由。注意提醒學生用賞識的眼光看每篇習作,多寫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只要有閃光之處,都給予及時的肯定。有時候這一步可以采取自評,方法一致。
其次是組評,小組成員交換作文,交流對作文的眉批和總批,要自由發言,補充意見,鼓勵爭論。這樣就可集思廣益,學習別人的長處和獨到的見解,懂得尋找美,發現美。
再次教師要組織各小組將評價中發現的優美語句、片段當堂誦讀,進行交流賞析。不必人人都讀,但真實的、優美的、新穎的語言,會是學生學習迅速吸納的最好材料。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做記錄,通過記錄,可以學到同學間在寫作方面的長處,用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最后是教師的總體評價。教師在學生的互評、組評、展示的過程中,已經把握了本次作文的主要優點和重點問題,收到作文后,著重批閱學生的眉批與總評,發現好的給予肯定,發現不恰當的及時糾正。對于作文水平差的要加以關心,針對問題及時當面反饋,以幫助他們盡快趕上班級的平均水平。
3.課后將作文發到學生手中,進行修改。
學生此時剛剛結束評價,對本次作文的得失有了自己的理解,也能夠把握自己的優缺點,特別是又欣賞了別人的優美片段,知道了自己的改進方向,趁熱打鐵,利用當晚的時間完成作文的修改,就能大大提高作文水平和語文實踐能力。
4.佳作賞析。
充分利用黑板報或教室四周墻壁開設“作文園地”、“片段欣賞”等專欄,將作文評價時小組推薦上來的佳作、精彩片段張貼在專欄內(或者建立班級空間,貼到網上),供全班學生鑒賞與分析。
5.家長評價。
充分整合學校內外的評價力量,發揮學生家長的主觀能動性,請他們參與到作文評價中來。做到教師、學生與家長互相溝通,形成系統的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學習進步,使作文教學拓展與延伸到課外。家長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寫個人、家庭、社會的作文開展的評價活動,每學期會安排1—2次。教師編寫《家長評價提綱》對家長評價作提示。
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都要求我們培養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一代新人。樹立個性化教學理念,不斷改進作文評價的弊端,進行有效的個性化作文評價方式的嘗試,必將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開創作文教學新局面。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顧振彪.語文課程標準與作文個性化問題.湖北教育,2003,(1).
[3]王先海.建構個性化作文評價的體系.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