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寧 趙師行
(河南大學 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對當代美術基礎教學的認識與思考
王曉寧 趙師行
(河南大學 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高等教育近年來提出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美術基礎教學同樣也要遵循“寬知識,厚基礎”的原則,因為只有對美術基礎教學進行改革,才能提高美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美術基礎教學 審美意識 個性發展
結合近幾年高校美術專業的教育實踐,我深切地體會到,高校專業美術教育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問題:美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差。學生通過高考美術加試步入大學,進行美術專業的深造學習,但本該在初學階段打好基礎,在大學期間進行專業、系統的深入學習和研究。但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不是抱著對于美術專業的熱愛進來的,而是在高考的壓力下,學生家長為了給孩子找一條捷徑,不惜花重金讓學生參加所謂的美術高考集訓班,以期在短時間取得成果。這些學生剛開始有新鮮感,覺得自己是學藝術的,前衛、時尚,但在幾個月甚至幾周的集訓下,就會感覺到枯燥乏味。比如,每張繪畫練習要進行3個小時的素描或色彩訓練,而且循環往復,重復訓練,使學生覺得不需要深入細致地分析研究所畫的對象,從而技能、藝術修養得不到提高。有的高校在異地設考點,素描、色彩考試一律采用“默寫”方式,雖然節省了人力、物力,但考生為了盡快取得理想成績,于是整天臨摹背畫,反復地記憶一兩個角度的素描作品、一兩套色彩練習,以應付專業加試,這樣的藝術潛能的訓練變為了一種機械化的模仿。藝術作品應該以感受為重,這樣就成了一次背默文章的考試,水平高一點的考生就多背畫幾個石膏素描頭像或人物素描頭像,如此而已。應試中美術教師只需針對“默寫”這一要求進行訓練,考生考試時只要能將平時所練就的“功夫”照搬出來就行了。色彩亦是如此,考前學生買幾本參考書反復臨摹,背畫下來即可。這樣的高考培訓不是給考生們指了一條死路嗎?如此的 “培養”,只管應付考試,不求真正體會,更不談掌握繪畫的根本方法和提高藝術修養。
基于以上現象,我認為針對進入各大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必須讓其從思想上改變,改變從高考培訓班延續下來的惡習,特提出以下幾點認識。
若想在專業水平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欣賞作品,只有掌握了鑒賞技巧,樹立了正確的審美觀,才能更快地完善自己。我們深入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分數,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什么樣的藝術作品能夠打動人,讓觀者發自內心地被感動。
繪畫者的修養直接影響著作品,所謂畫品如人品就是如此。繪畫者不僅要掌握高超的繪畫技巧,而且要重視其他方面修養的提高,這是學畫人應該具有的優良品德。
衡量繪畫作品的標準是:第一,應看作品的構圖是否壯健,氣象是否高華,有無矯揉造作之處,來龍去脈是否交代清楚,能否做到健壯而不粗獷,細密而不纖弱。第二,應看作品的繪畫風格,既不同于古人或當世的畫家,又能在自己的獨特風格中多有變異,摒棄俗套,自成新貌。而且在新貌中又能筆筆有來歷,千變萬化,使人猜測不到,捉摸不清,尋不到規律,但自有規律在。第三,作品要有韻味,一幅作品,一眼看去就有一種藝術魅力,能抓住觀賞者往下看,使人難以忘卻,印入腦海。“人品既高,畫品不得不高”。正義向上的力量能陶冶性情,變化氣質,深深吸引觀者,使觀賞者產生與畫者相同或近似的情感共鳴。
現在各大高校學習素描的學生基本上還是用前蘇聯的一套理論:以分面、塊面的畫法作為唯一造型手段;只搞寫生,不搞默寫、想象畫;面面俱到的素描教學要求是學生忙于完成“完整”的作業,影響了規律的分析研究,造成所謂造型能力充其量只是照抄對象的寫生能力,離開對象毫無辦法,遠不能適應專業、創作的要求。盧沉先生曾經深刻指出:素描教學中的問題是基礎教學指導思想不明確造成的。學習美術專業一定要有目標與追求,是到王府井還是到西單,自己都弄不清楚,又如何談前進?首先要確定追求的目標。畫畫一定要做到腦子指揮手,并不能腦子一片空白,手在動。在學習過程中,不要擔心邯鄲學步,放棄自己固有的一套方法,即使有一段爬的過程也是必要的,要不斷充實自己,不要怕放棄自己固有的表現方法。
為了順利進行美術基礎教學改革,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嚴格的造型基礎訓練就是要培養專業所需要的扎實造型能力。這種能力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寫生能力,更不能只表面照抄對象的能力,而是要求在感受、認識對象的客觀形態的基礎上藝術地表現對象。因此這種能力應該是全面的,它包括提煉概括的寫生能力、默寫能力、想象畫能力和形式美感規律的研究掌握。
美術專業學生不僅要認識研究客觀對象,而且要學會藝術地表現對象。這種表現顯然不能與照相時的反映等同。研究、認識對象應該強調客觀的科學性,作為表現對象就應該容許主觀的能動作用,允許富有藝術個性的表現。只強調如實描寫不允許藝術加工、個性流露的教學要求顯然不利于藝術發展。
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不管將來是搞油畫還是國畫、版畫,造型基礎課時都可以作同樣要求,沒有必要考慮專業特點,因為將來自然能結合起來。
如果我們現在的素描教學風格是多樣的,不僅有依明暗分面、細摳的,而且有從結果出發的線造型的,有強調黑白對比的,那么與不同專業的需要就不會有太大矛盾。但是現在的素描教學只采用一種模式,即前蘇聯美術學院的,甚至是照搬前蘇聯美術中學的清一色的硬鉛分面細摳法。如果認為習慣了這樣素描,不會與專業產生矛盾,將來自然能很好地結合,那么就錯了。以國畫專業為例,從“素描眼光”到“國畫眼光”,有一個痛苦的改造過程。首先會碰到看不見的線,不會用線概括,更嚴重的是藝術眼光狹窄,用“素描眼光”衡量一切。既然有這樣的矛盾和痛苦,為什么不盡早地解決矛盾,把基礎教學與專業需要統一起來呢?
不少教師對美術教育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這一提法存在模糊的認識,往往錯誤地把發展個性理解為:讓學生自由地畫就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因為個性在這里可以充分地毫無束縛地發展;任意地夸張、變形,追求獨一無二的面貌,就是對個性的最好培養;美術不需要指導,一指導就會框死,就沒有個人風格。這種理解實質上誤解了美術的共性與特性,以及人的素質的共性與特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否定了老師的指導作用,忽視了美術發展中積淀的藝術規律,把藝術規律和形式作為個性的對立面加以否定。我們應該認識到個性在心理學中是指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涉及個人先天的某些心理特征,且與后天的社會生活經驗有關。尊重個性意味著承認個性的存在,并給予相應的位置。受到尊重的人會產生信心,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發展個性意味著把個人的獨特的個性因素,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手段加以培養,使之在質的方面不斷提高升華甚至把某些潛意識的因素也整合到更為自覺、更為穩定的理性活動之中。如果每個個體的素質都得到提高,則全民族、全社會的素質與狀況會有相應地提高或改善。要鼓勵個性的發展,在藝術創作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力。個性發展唯一的目標是使個體獲得自我滿足或自我實現,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敢于創新的精神和獨立的分析思考能力。因此,美術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個人特色和風格。美術基礎教學要強調把個人的感受、情感帶進對客體的表現活動中,不能片面用“像”與“不像”的客觀標準評價學生的作品,而是要看學生作品中是否有個人對客體的獨特的感受和獨特見解,能否抓住客體突出的一點進行深入刻畫。美術基礎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對同一物體做不同描繪,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美術語言完成自己的創意,使學生的表現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每個學生的藝術天性中都有其各自的“亮點”,比如有的學生擅長線的運用,有的色彩感受極豐富,有的擅長抽象造型等。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隱藏著的朦朧“亮點”,加以啟發引導,給他們更多自由表現的空間,使他們的特長得以充分展現。
[1]朱乃正,盧沉.周思聰文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田黎明.緣物若水[M].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3]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們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