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西北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佛祖”一詞經常被提及,人們通常認為佛祖就是指釋迦牟尼,但嚴格說來,“佛祖”在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中有不同的理解,若以現在流行于中國的大乘佛教的觀點,“佛祖”是佛陀和祖師的統稱,單指釋迦牟尼并不嚴謹。筆者試圖在佛經典籍和古今小說中找尋有關“佛祖”觀念源流的蛛絲馬跡,并結合大小乘不同的教義和大眾理解來辨析“佛祖”一詞和與此相關的“如來佛祖”、“如來佛”等詞語是否規范得體。
自經籍文獻考證“佛祖”一詞源流,筆者攫取其中較為代表的經籍,將其分為以下三類。
1.文中帶“佛祖”類經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惟愿開卷舉目直入大圓覺海,續佛祖慧命無窮。”[1]經文:“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愿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1]《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傳為禪宗六祖惠能所說,弟子法海集錄,時代為唐。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神寶記序》有言:“易于通經難于作記,欺佛也。易于作記難于通經,欺祖也。愚于佛祖之道不敢欺,而或有述焉。”[1]本序為宋代天臺宗僧善月作。
《圣妙吉祥真實名經圣妙吉祥真實名經》有偈云:“七佛祖師大圣主,文殊菩薩垂愍念,攝受施主增福壽。”[1]本經為元代沙門釋智譯,經文本意應為“七佛/祖師/大圣主”(/為停頓分割號),但若與后文“文殊菩薩/垂愍念”相協調,易被頌為“七佛祖師/大圣主”,如此一來就容易使人產生“佛祖”的概念。
《凈土十要》云:“十方三世佛祖大道如何荷擔。然則要解之有關于十方三世佛祖大道也甚矣。今定十要以要解為上首。”[1]《凈土十要》為凈土宗著作輯要,凡十卷,明代智旭編。
2.名中帶“佛祖”類經籍。《佛祖統紀》為宋天臺宗釋志磬撰,開篇言:“佛以心印授之于祖,而祖祖相印以至師。其間隨機立解,以權示實,脈絡分合,蓋不可思議焉。余頃憩烏瞻山,忽邑侯游公招至顧司寇之澄心樓。以校閱事見委,詢其所欲梓,則佛祖統紀也。……夫道無統則散,統無紀則亂,散亂之作道理焉依。然道因言顯,理假教明,詎離言教而覓道理乎。試將此典喻村落也,能詮名句喻牛也。所詮諸義喻乳及酥酪醍醐也。若謂直取醍醐上味勿勞牛乳等義請君于牛乳外,別覓一醍醐味可乎。欲明古圣之道,此統紀斯其至焉。”[1]便把編撰之目的述出,但其名稱實在是易于誤人,“佛祖”一說,于此扎實矣。
《佛祖歷代通載》序言:“浮屠氏之論世,動以大劫小劫為言,中國文字未通,蓋不可知也。……近世有為佛祖統紀者,儗諸史記書事,無法識者病焉,時則有若嘉興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得臨濟之旨于晦機之室,禪悅之外博及群書。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說法之因緣。譯經弘教之師,衣法嫡傳之裔,正流旁出散圣異僧,時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將相之所護持,論駁異同參考訛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編,謂之佛祖歷代通載。”[1]亦言出著述之因緣。
《佛祖綱目》為明代朱時恩編。本書內容從釋尊示現受生至明代萬峰時蔚示寂為止,以諸佛及歷代祖師之化導、行誼等事跡為綱目,依照歷代年號之順序編錄,是為“法門有紀載,宗教有源流,廢興有考核”。序中認為其堪稱為“此七佛以來一部大史也”。
《佛祖宗派世譜》為清僧介庵悟進編成于順治年間,序文稱:“自此西天四七。東土二三。大鑒出南岳青原。讖應二枝嫩桂。四傳而有溈仰宗。五傳而有臨濟宗。六傳而有曹洞宗。七傳而有云門宗。九傳而有法眼宗。燈燈續焰。葉葉相輝。雖有傳有止。或正或傍。總是曹源一滴水。燈錄會元而后。今又數百年。述者兩三家。不無訛漏。余不免依樣畫葫蘆。即將傳燈宗圖續集諸書。一一參考。”[1]本書以圖表方式展示禪宗五家法統世系,用以為續佛之慧命,正人天法眼。
3.禪宗語錄類經籍。古時禪師語錄中亦有很多“佛祖”之言語,如《云門匡真禪師廣錄》:“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己靈猶不重,佛祖為何人。”[1]此語錄為宋代守堅集;《宏智禪師廣錄》:“夫至理超名象之階,真智出思議之外。佛佛祖祖,相印以心。葉葉花花,妙嚴于本。”[1]其為宋宏智正覺撰,侍者宗法、宗榮、法澄、宗信、嗣宗、集成等編;《如凈和尚語錄》:“點開佛祖眼睛,普會人天鼻孔。一敲一唱,盡林下之愚誠;載喜載瞻,滿天中之心愿。”[1]為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凈撰,文素、妙宗、唯敬等編。古僧語錄大抵產于宋代,多為禪宗名僧所作,其對于“佛祖”之說的發展亦有推動之力。
禪宗講求“訶佛罵祖”,禪宗古德,恐學人在理上錯尋,徒增知見,乃斬釘截鐵,不許看經,不許講教,甚至訶罵,將一切理論打破,只為最終“成佛作祖”。禪宗中還有諸如“何是佛祖西來意?庭前柏樹子”之公案。推敲之下,“訶佛罵祖”、“成佛作祖”之類的詞匯應與“佛祖”一說有著緊密的關系,或互為掎角,或相互推動。
由此可知,佛祖一詞,起于唐,興于宋。雖于小乘之處更有道理,但又有大乘之禪宗揚舉,別宗如天臺、凈土亦有推興。
“佛祖”之言辭,順口而可言;“佛祖”之觀念,歷久而彰顯。若強言專業之觀念,固有之思想,于小說之處或有偏,但其于辭之傳播,言之影響,一一應有所歸焉。筆者試以時間跨度為準,選取明代之《西游記》、《封神演義》和清代《聊齋志異》及當代金庸之《天龍八部》四部小說以觀察其“佛祖”觀念。
《西游記》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編撰而成,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此書描寫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八十一難的傳奇歷險故事。“佛祖合掌向王母謝訖”、“佛祖居于靈山大雷音寺寶剎之間”、“這不知是哪一位佛祖的道場”[2]……如此說法,書中隨處可尋,而《西游記》一直被街談巷論,歷久流傳,演繹新說,影視排演,影響甚廣,其所塑造的“佛祖”形象也深入人心。
《封神演義》作者為明代陳仲琳,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介紹了闡教、截教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怎見得他相貌稀奇,形容古怪!真是仙人班首,佛祖流源。”“周家不過八百年基業,貧道也到紅塵中三番四轉,可見運數難逃,何怕神仙佛祖?”[3]《封神演義》隱含佛道之爭,而其將佛道人物雜糅延伸重建的神話構架,也影響了一代代的國人,而其中“佛祖”的觀念也隨之影響受眾。
《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的代表作,本書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人獸,以抨擊時局。“今世諸檀越,不求為圣賢,但望成佛祖。請遍告之:若要立地成佛,須放下刀子去。”[4]亦有“佛祖”之概念。
《天龍八部》為當代金庸所作,描繪了以宋代為背景的江湖和國家的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敝師弟玄悲禪師率徒四人前來貴境,謹以同參佛祖、武林同道之誼,敬懇賜予照拂。”“小僧受人欺騙,吃過一次葷腥,但那是無心之失,想來佛祖也不見罪。但要我親手殺生,那是萬萬不干的。”[5]
基于民間觀點角度考慮,教派喜尋根問祖,是以有“教祖”之說,于道教有人稱老子為“道祖”,于佛教則視釋迦牟尼為“佛祖”。同時,民間或廣受電視劇《西游記》或其他等之影響,常有“如來佛祖”、“如來佛”之說。其實“如來”就是“佛”,“佛”就是“如來”,“如來”和“佛”都是大徹大悟者的稱謂,本不宜疊用,但從佛經語言學角度講,佛經語言里面非常豐富的三音節詞,有很多是同義并列的結構。例如,佛經里有“今現在”、“比丘僧”、“親眷屬”或者“權方便”。[6]如此看來“如來佛”也是三音節詞的其一,是佛經語言從單音節轉向復音節的一種呈現而已。
《妙法蓮華經》云:“于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實知之。’”[1]如此得知,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一號一并都是佛的稱謂。而佛經中多有“十號具足”之說,所以不同經論便將其中某兩號合為一號,或將“佛”、“世尊”合為一號,或將“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為一號,或將“應供”、“正等覺”合為一號,或將“善逝”、“世間解”合為一號,若如此推之,把“如來”與“佛”合為一號稱“如來佛”也并無不可。同時佛經中諸如“如來佛寺”、“如來佛國”、“如來佛法”等講法也可尋見,也可佐證“如來佛”之稱謂的合理性。由此而知,“如來佛”一說并無錯誤。
從詞義來看,“佛祖”易被理解為眾佛之祖,小乘佛教以釋迦牟尼為教主,除偶爾提及過去七佛外,通常認為只有釋迦可為佛,其他人只能修成阿羅漢果而不能修持成佛,所以佛陀和祖師在此歸于釋迦牟尼一體,佛便是祖,祖亦是佛;但大乘佛教則認為十方三世無盡時空中有無量無邊的佛,此世界他世界有無盡的眾生成佛,過去、現在、未來亦有無盡的眾生成佛,同時,大乘佛教認為佛佛平等、佛佛道同,并無一佛可稱為眾佛之祖、萬佛之王,所以以大乘佛教視角觀之,“佛祖”一詞不能單指釋迦牟尼,而是分指佛陀和祖師,其中的佛陀則常指釋迦牟尼,而祖師則可別指不同宗派之祖。所以在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上,佛佛平等,釋迦牟尼也并非眾佛之祖,故“佛祖”、“如來佛祖”之說對于大乘佛教來說不妥。
[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正藏(電子版).
[2]吳承恩.西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
[3]陳仲琳.封神演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1.
[4]蒲松齡.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5]金庸.天龍八部[M].廣東:廣州出版社,2008.3.
[6]竺家寧.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匯篇[J].佛教圖書館館刊,1995,(12):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