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強
(福建省政和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福建 政和 353600)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語文能力的獲得,語文素養的提高,需要反復的實踐,而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實踐途徑。下面我談談學習課程標準中有關“綜合性學習”的一些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對“綜合性學習”作了這樣的闡述: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
1.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學、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注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學習內容的綜合性
它不限于語文課本,不限于語文學科,而是以語文學科為主,兼顧各門知識的整合。語文學習屬于母語學習,其學習資源無處不在,學習外延與生活外延等同。
2.活動的形式多元化
它可以是課堂辯論演講,也可以是調查市場、參觀人文景觀,走訪勞模等。活動地點可以在圖書滿架的圖書館、閱覽室、電腦房,可以在風景優美的田野、公園,可以在莊嚴肅穆的紀念館,也可以在熱鬧非常的大商場。
1.結合教材開展活動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模本,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情景主題,可以引起學生的無限遐想。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的同時,會產生一個又一個問題,喚起他們探索的欲望。老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它們開展探討研究活動。如結合每一課的學習開展課外活動、小練筆。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作文,體會為了心中的“海”,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讀完《生命》后,讓學生寫讀后感,深刻體會到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的重要性。學完《紫藤蘿瀑布》后,讓學生搜集有關花木的文章,體會人們賦予一些花木的某種象征意義,并提出自己新的聯想和見解。學習《理想》后,我讓同學談談自己的理想,明確不僅要有自己的理想,還要有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的決心、行動。讓同學以《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為題作文,談談自己的人生感受,爭取擁有更多的“第一次”。學習《我的信念》前,我讓同學收集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跡;學習完《春》我讓學生收集有關寫春的詩歌、散文;學習《山中訪友》后,讓學生以“我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為話題,進行練筆;學習《秋天》前,我和同學一起制作秋景圖中三個圖片。
2.結合班級與學校的實際開展活動
班級和學校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要陣地。如:(1)為班級的團隊活動設計串聯詞;向校長寫建議書,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和設想;為學校的藝術節、科技節、聯歡會設計廣告用語、海報。(2)動員學生積極參加校園藝術節,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個性;在學校運動會上,讓學生當小記者撰寫現場新聞稿件等。(3)成立“校園之聲”文藝廣播站,作品由校園文學社提供,主要形式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藝節目,如快板、相聲、詩朗誦、散文、小小說等。每學期評選若干“最受學生喜歡的節目”,進行獎勵。(4)構建網上學習模式。學生通過因特網、校園局域網、學校虛擬網,從網上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通過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識,建立專題網站、制作個人網頁、編輯作文專集,自主地、主動地進行學習。如語文組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在信息化環境中組織實施語文教學活動,對《天山景物記》、《臺灣蝴蝶甲天下》等相關的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了信息化處理,開發設計了網絡學習平臺,成為學生的學習新資源,并在教學活動中利用信息加工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改變傳統的接受學習方式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更多的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也由原來的輔助老師的教,轉變為有利于學生的學。
3.結合家庭、社會生活開展活動
學生生活的家庭、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我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活動研究新發現、解決新問題,從而達到提高語文素質的目的。如(1)親近自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可以開展家鄉風俗、縣城演變、姓氏探究等調查活動;可以搜集春聯、民間故事、民間傳說、農諺、歇后語等采風活動;可以調查縣城店鋪招牌廣告文字規范使用情況,等等。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拓展求實的空間,又可以培養學生參與語文活動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2)在“三八”節、母親節給自己的親人寫感謝信;給縣長發信批評社會上亂用錯別字,建議純潔城市的文字形象;積極開展主題調查活動,并在活動中作好“找資料、調查整理和寫作”的工作。當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了表揚與鼓舞,成就感就會促使他們對語文越來越感興趣。(3)利用國慶長假,要求學生外出旅游,感受自然。以“我有一個“朋友”為題,與自然中的花鳥魚蟲、山川草木進行“心靈的對話”,理解自然的生命,體悟自然的靈性。(4)本學期,我校新建了園林小區,學校向全校師生征集園林名、園林區小橋名。老師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圍繞“命名”開展一系列綜合學習活動:①想辦法了解自己及班內同學名字的意義,了解家長為自己取名的意圖,寫出自己的感想;②走上街頭,收集店名、廠名,把它們按照一律規律歸類,從中發現給事物命名的方法;③把自己發明的園林名、橋名在班內交流,要說明取名的理由。這次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研究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還加強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同學之間的相互溝通,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1.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促進學生優秀學習品質的形成,而且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2.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到生活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大量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學好語文是為生活服務的,在生活中可以學到很多語文知識的道理,不斷地提升學生們情感體驗和情感品位,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應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配合,使學生借助語文這個工具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同時也使其他學科的教學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各種實踐機會,注入勃勃生機。
4.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努力探索語文教學新思路、新途徑,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和開發新課程的能力,注意自身角色的調整,既要做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更要做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
總之,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實踐的過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能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把學習語文與運用語文服務社會、服務生活結合起來。雖然這樣做,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但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心靈的泉水無拘無束地奔涌,讓他們思想的火炬熊熊地燃燒。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3]顧振彪.致力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體會.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