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維
(江蘇省昆山中學,江蘇 昆山 215300)
新課標實施至今已經超過十個年頭,在這期間,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討論與認同始終貫穿其中。雖然在語文學界提倡人文性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作為一個高中語文教師,我有感于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深刻感受到高中語文教學越來越滑向應試化、機械化、工具化的深淵。如何讓語文教學充滿人文主義的關懷是每個語文教師不得不直面和思考的課題。
我的家鄉昆山是一座充滿靈秀氣息的江南水鄉城市,這里物產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是“百戲之祖”昆曲的發源地,千年古鎮周莊被譽為“中國第一水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氣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昆山人,我工作、生活在這里,熱愛昆山文化,熟悉昆山的教育現狀,渴望對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做出有意義的探索和實踐,并把它們滲透到教學中,以此提升語文課堂的人文氣質,使學生在文化的濡染和熏陶中吸收知識,傳承文化,培養能力,提高人文素養。
綜合實踐活動指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閱讀評價、撰寫文章等一系列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教學活動。綜合性教學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指出:“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恰當地開展綜合性教學實踐活動,可以大大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以此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個性精神,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1.從社會歷史發展的眼光理性、辯證地評價顧炎武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了解顧炎武“經世致用”的哲學思想,評價他的哲學思想對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指導意義。
2.在調查研究和交流展示過程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和專題研究的能力,激發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家鄉文化建設的珍視,在生活學習中以實際行動來保衛地方傳統文化建設。
1.人物介紹:顧炎武(公元1613——1682),江蘇昆山人,是明清之際杰出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季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并參加昆山抗清義軍,敗后漫游南北,曾十謁明陵,晚歲卒于曲沃。學問淵博,于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
2.酬王處士九月見懷之作(2008年北京卷詩歌鑒賞)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3.亭林先生神道表清全祖望(南通市2010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略
4.《昆山文史選集》、《昆山縣志》、《昆山禮贊》、《三賢詩文精編選》、《傳是樓集》等圖書館藏資料。
第一階段:在老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分小組前往昆山亭林公園顧炎武紀念館實地考查,赴昆山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利用網絡查找顧炎武生平及著述的相關資料。
第二階段:學生根據研究調查情況對顧炎武生平事跡或著述文章寫調查總結。
第三階段:各組進行評價、展示和交流,并舉行研討會,匯報交流研究成果。
第四階段:老師對優秀的研究成果給予肯定,對一些富有啟發的有意義的研究成果進行后續調查并總結評價。
地方文化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怎樣把它潛在的文化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在本次綜合教學實踐活動中,地方文化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承擔怎樣的角色,如何評價地方文化在提升語文教學人文氣質中起到的作用,怎樣通過了解地方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并深入思考的。語文教師要善于在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中充分認識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重要性,把對地方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在閱讀和鑒賞中,引導學生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①
文化品位包含著個人對于周圍事務的一種認知程度,對中學生來說則貫穿于全方位的精神活動,主要表現為一種心智對于人生、社會、自然、歷史、現實和自我之價值的理解和判斷。②文化品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它需要置身于一定的文化氛圍中通過文化與個體的雙方互動耳濡目染逐漸形成。了解優秀的地方文化對青少年知識面拓展、審美價值和道德認知的提高能產生良好的影響,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在地方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的范圍內,而是要充分發掘和利用校內外的教學資源。本次活動以身邊的先賢為閱讀對象,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地調查、上網查閱等多種方式盡可能的多種途徑占有資料,以此深入了解先賢們在地方文化傳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活動初期學生參觀訪問了位于昆山亭林公園內的顧炎武紀念館,館內珍藏了《亭林文集》、《亭林詩集》、《日知錄》的善本,還有顧炎武先生當年使用過的一些生活用品。學生閱讀了大量顧炎武的生平介紹及他本人的詩詞作品,在活動的后期階段,通過撰寫心得體會和分組討論,對顧炎武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愛國學者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很多學生認識到,在活動之前對顧炎武的了解還局限在他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習慣上只把他看成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并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所包含的真正意義。正如吳晗先生在《愛國學者顧炎武》中所說到:“顧炎武首先是有氣節有骨頭的堅強的愛國主義者,其次才是有偉大成就的學者。”作為卓越的思想家和杰出的詩人,在明末清初這一戰亂不斷、社會動蕩、知識淪陷的時代,他“撥亂滌污”提倡實事求是的“經世致用”的哲學思想,并把這些理念貫穿在他的著作和詩歌創作中,開創了清帝國樸學之風,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通過廣泛深入的占有資料和相互探討,學生不僅對身邊的文化有了感性的認知,而且學會了用理性思考的角度辯證、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的先進性和局限性,分析顧炎武反清復明最后失敗的原因。顧炎武一生反抗清朝統治力圖回復大明帝國,并能在25年的實際鍛煉中取得了豐厚的學術成就,但階級立場的局限性造成的愛國主義內容的狹隘,③最終導致了他反清復明的失敗并客死異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對文化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由此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豐富語文教學的人文內涵。
作為文化的載體,經典名著和優秀詩文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昆山地方文化蘊含了豐厚的地方文化遺產,以顧炎武為代表的“三賢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內容豐富而又意蘊深厚的系列文學著作,顧炎武《日知錄》32卷,包括“經義”、“政事”、“世風”、“禮制” 等涵蓋社會生活和價值觀念的各方面。除了顧炎武外,還有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共40卷,他的散文通過記述身邊的小事來表現人倫親情和世態風俗;朱柏廬的《朱子家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另外陸機的《文賦》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統、全面的論述文學創作的文學理論著作;還有龔自珍、王安石、劉過等都因為與昆山結緣而寫下與昆山歷史文化相關的傳世名篇。特別是近幾年江蘇高考和全國各地高考試卷頻頻出現和昆山文化和吳文化相關的考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要從地方文化中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學生更需要在地方文化著作中汲取精神的養料。
學生在閱讀評價、撰寫文章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借助文化典籍中的知識引導學生對社會現實中的一系列現象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以此加深個人與國家、社會、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比如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指出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問題,批判官僚兼并人民土地,指出明代重負賦特別是江南重賦對老百姓生產生活造成的危害,這些問題對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昆山近幾年經濟迅猛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這種批判性不僅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來傳授,而且當做一種理想的人格來影響學生,它“不僅是一種綜合思維能力的體現,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④。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學校教育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學生長時間將精力投放到機械的學習過程中,越來越沒有興趣,沒有精力,沒有能力。⑤十七八歲的年齡是獲取知識、培養學習興趣的大好時機,對青少年樹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將會產生重大影響。但現實的情況是中學生對學習產生倦怠情緒后隨之而來的是自我價值存在的懷疑和否定。我們看到了更多“90后”、“00后”在注重自我個性張揚的表面,潛藏著對生活、社會的冷漠。他們蜷縮在自我精神世界營造的狹小天地中,拒接接受外界的影響哪怕是家長老師真誠善意的勸解,因此,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在帶領學生利用審美理解感知地方文化的豐富資源中,使學生感受到地方文化中蘊藏的不同形式的美,引導學生在關注自我的同時關注社會、關注人生。
對文化的認同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它是以某種情感的產生為前提,并隨著人們對這種情感與某種價值關系的認識而產生的。⑥地方文化進入高中語文課程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片空白,有更多讓學生參與研究的機會,能啟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引導他們到更廣闊的課外去閱讀、研究、思考。當他們對生存的文化環境了解越多,情感上就能產生一種強烈的文化歸屬感,由此促進自我意識的加強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比如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觀訪問位于昆山亭林公園內的顧炎武紀念館,館內除了珍藏顧炎武先生作品詩集的善本及先生當年使用過的生活用品,另外展出的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后昆山市容市貌的照片引起的學生廣泛的興趣,使得他們在了解昆山名人的同時了解昆山近百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更深一層地思考自我的人生價值和人生觀的取向,喚起學生對家鄉文化建設的珍視,在生活學習中以實際行動來保衛地方傳統文化建設。
弘揚地方文化對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構建都有重要的意義。了解家鄉先賢、風俗民情,不僅可以讓青少年受到人格的浸染熏陶,而且能激發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熱情,以此培養學生繼承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心與自信心。通過本次“走近顧炎武”地方文化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社會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語文教學的人文氣質,讓語文教學充滿人性的光彩,真正體現構建和諧語文的宗旨,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符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
注釋:
①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1,4.
②范一直.品味文化品味[J].中國文化報,2003,(7):3.
③趙儷生.愛國主義思想家顧炎武的反清斗爭[J].文史哲,1951:(24).
④王榮生.語文課程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5.
⑤李臣之.校本課程開發應關注學生的利益[J].教育科學研究,2007,(3):15.
⑥王元驤.審美反映與藝術創造[J].文藝理論批評,198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