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容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英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新世紀英格蘭高校“教”與“學”的新發展
李子容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英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21世紀英格蘭高校本科教與學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和教學學術運動不斷發展,新教育技術也不斷地應用于教與學之中。
英格蘭高校 “教”與“學” 研究性學習 教學學術運動 教育技術
進入新世紀,英格蘭高校規模繼續擴張,學生顧客化及目標職業化的趨勢愈加明顯,對高校教與學影響巨大。同時,政府對高校教學進行了大規模干預和改革。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成立了教與學常務委員會、教與學發展基金、教學技術項目、教學質量促進基金;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院(HEA)成立,2005年74所教與學精品中心(CETL)建立,鼓勵和推廣優質教學和學習。這些措施強化了教與學在英格蘭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英格蘭高校紛紛強化教與學,許多大學成立了教育發展單位(EDU),制定了教與學發展戰略,加強了教與學的革新。英國高校近幾十年教與學方面最顯著的發展是向學生中心轉移(李子容[1]),這一點已廣為接受,本文從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教學學術和教育技術運用三方面來探討新世紀英格蘭高校本科階段教與學的新發展。
近年來,本科生的研究性學習在英格蘭高校日益得到重視,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運動逐漸興起。眾所周知,學術研究是區別高等教育和中學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以前因受傳統教學理論影響,高校在本科階段偏重知識傳授,忽略知識創新和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為加強學生在職場的競爭力、應對Barnett筆下的超級復雜狀況,英國政府對高校采取措施加強本科生的研究意識和能力,這主要通過讓其參與到以研究為基礎的活動或課程來實現,在這方面極為突出的包括牛津布魯克斯大學開展的教學與研究聯系項目、東英吉利大學的以研究為主導的教與學項目和華威大學的再發明中心。拿華威大學的再發明中心來說,其目的是支持和推廣本科課程中研究性學習的發展。中心采用批判性教學法,挑戰學生作為知識接收者的觀念,強調其作為知識創造者的作用,將學生視為院系研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心的部分工作包括出版學生作品集、創辦本科生網絡期刊、與學生聯合創作和拍攝電影等。由于這些項目的成功,HEA將本科課程中研究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作為優先考慮的事項(Neary&Winn[2]),許多高校也競相仿效,尋找方法讓本科生參與到研究中來,比如,切斯特大學生物系創立了一份名為《起源》的雜志,專門發表本科生研究成果,鼓勵本科生研究。由于英格蘭存在研究型和教學型兩種大學,研究活動類型和機會在兩種院校存在差異,研究活動是否在教學型大學適合于本科生有爭議,但政府也承認在92后大學創造以研究為根基的教學環境的必要性(Neary&Winn[3]),不少新大學很注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格洛斯特夏大學進行了本科課程發展研究文化項目,展示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和師生、生生間進行合作研究的價值。上述一切表明鼓勵本科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作為知識的產出者的做法已在英格蘭高校變得普遍。
教學學術運動起源于美國,但近十年來,在英國高校也開展蓬勃發展(Kreber[4])。傳統上學術與研究有關,教學處于較低位置,現在已開始轉變,英國政府對高校均意識到了教學的重要地位,將教與學的發展納入學術的范圍(Booth[5])。Andresen[6]指出“學術”有四種基本特征,即,深厚的知識基礎、探究性的定位、批判性的反思和同行審查。近年來,英格蘭高校,不論是研究型還是教學型大學,在各方面都成績斐然。首先,教師需有深厚的知識基礎,這不僅包括專業學科基礎,而且包括教學知識基礎,在這方面,英國設有各種針對教師開展的教學發展項目,以期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HEA在2006年頒布了 “英國高等教育教學和支持學習的職業標準框架”,強調對教師教學的評估和教師的職業發展。為了促進標準的實施,HEA開發了非強制性的個人職業認可方案,最近還為各高校的繼續職業發展框架制定了鑒定流程,以期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同時,教學學術運動還要求教師進行探究性研究和學習。近年來,英國高校興起了以探究為基礎的關于教學的學習運動,各高校的EDU在其中發揮較大作用。D’Andrea[7]指出了英國高校在教學法研究方面的兩大發展:一是越來越多的教職工開始對研究自己的教學感興趣,二是各高校為本身發展和推進學術進步將對教學和學習知識的追求提上了優先日程。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同時,教師還得對自己教學、學生學習和教育目標不斷反思。不少學者(如Booth,Kreber)都很關注反思的重要性。Booth[8]主張教師通過閱讀文獻或觀察學生學習對教學進行反思,提高對教學和自我的意識。Kreber[9]提倡EDU不僅應鼓勵對教學和評估方法、學生學習和教育目標反思,并且要提供一般或與學科相關的反思方法。公開分享和同行審查是教學學術重要一環。Kreber指出教學學術與教師和學生、文獻、研究及同事的互動有關:“對信息和觀點進行批判性和反思性交流,這種交流可在正式或非正式場合進行,可是非正式地指導同事,也可是正式地向學術會議和期刊投稿。”[10]英格蘭政府對高校在這方面作了大量努力。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局(QAA)和高校在進行質量評估時,多采用自評和外部專家評估的做法,充分發揮了同行評估的好處;英國教學獎學金 (NTFS)項目每年獎勵50位教學表現優秀的教師,并通過多種方式將其成果加以推廣;HEA一直積極將CETLs優秀的教學和學習行為推廣到其他高校去,以便發揚光大;24個科目中心和相關的支持網絡提供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與學習支持,分享學科優秀的資源,這些措施都有利于英格蘭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資源的分享。
英國高校的技術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均舉世聞名,但是發展道路并不平坦,70%的教育革新以失敗結束,2004年“電子大學”的轟然倒臺,都說明要借助科技進行改革障礙重重,盡管困難不少,但借助科技促進教學和學習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Watling[11]),因此,英國政府在整個教育系統發起了利用技術的電子戰略,在高等教育領域,HEFCE長期堅持以技術為基礎的解決辦法是教學與評估改革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2005年發表了電子學習戰略和執行計劃,鼓勵高校運用現代信息科技來促進學習、教學和評估的革新,2008年發表了該戰略的修改版。HEFCE與HEA、聯合信息體系委員會(JISC)和學習技術協會(ALT)等合作采取了一系列行動,致力于將技術融合到高校教與學中,行動涉及數碼資源儲存庫和資源分享、虛擬研究和學習空間與環境、電子學習項目等。在數碼資源儲存和分享方面,JISC和HEA實施了按照研究圖書館網絡模式開發教學資源的戰略,有涉及面廣泛的項目采集電子內容,06至08年間開展了數碼儲存和檔案管理項目,07至08年開展了儲存庫與保存項目。JISC專門成立了收集服務處來負責與各種出版機構協調,并與HEA的科目中心合作提高其館藏的使用率;JISC還與英國圖書館、英國廣播公司等機構聯合建立起戰略內容聯盟,形成一個共同的信息環境;HEA通過CETL和FDTL來探討在各學科和不同院校間開發和分享學習資源的問題。HEFCE轄下的空間管理小組進行了一系列關于學習空間的項目。在電子學習項目方面,最著名的就是HEFCE聯合HEA和JISC等戰略伙伴05至08年間全國范圍開展的電子學習厘定基準和探路者項目(Watling[12]),全英77所大學參加了06年的厘定基準項目,其中27所進一步參加了探路者項目,探路者院校探討使用某種技術來發展新的教學法,如,格洛斯特夏大學數碼講故事項目,德蒙特福特大學的閱讀/寫作網等。絕大部分參加厘定基準和探路者項目的院校都感到受益匪淺。另外,不少CETLs在不斷探索技術在學與教中的巨大作用,如,考文垂大學的職業間電子學習中心、公開大學的個性化的整體學習支持、赫特伏特夏大學的混合學習單位、邊山大學的有支持的網上學習等。HEA負責將這些CETLs的寶貴經驗推廣出去,不同學科則可通過包括24個科目中心在內的電子學習散播項目和合作小組來推廣。各院校根據本身的優勢和實情來選擇如何運用教育技術促進教與學,各高校的EDU或專門的電子學習中心在這方面起著很大作用。QAA在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發表的院校審查報告中報道了有關59所大學利用技術進行混合教學、機動教學、遠程教學、虛擬學習空間利用等的情況,這些院校都取得了較大成就,幾乎所有學生都對所在學校的電子學習項目評價正面。
新世紀英格蘭高校在教與學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發展: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很大轉變,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方式在英高校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教學學術運動在英格蘭高校生根發芽,上述兩方面的發展均與新教育技術的利用密不可分,因為教育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學習和教學的發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英格蘭高校在這些方面的新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李子容.英國高校“教”與“學”方面的最新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5):77-80.
[2][3]Neary,M.&Winn,J.The Student as Producer. In Bell,et.al(ed.),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 Continuum,2009:126-138.
[4][9][10]Kreber,C.Charting a Critical Course on the Scholarship of University Teaching Movement[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5,30,(4):389-405.
[5][8]Booth,A.Rethinking the Scholarly [J],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4,3,(3):247-266.
[6]Andresen,L.W.A Usable,Trans-Disciplinary Conception of Scholarship[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0,19,(2):137-153.
[7]D’Andrea,V.Exploring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Pedagogical Inquiry in Higher Education[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6,(3):89-98.
[11][12]Watling,S.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In Bell,et.al(ed.),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 Continuum,2009:83-96.
本文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研項目“英語閱讀課堂形成性評價體系”(201013)的相關研究成果。
book=0,eboo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