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
高校思政課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陳璐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政課作為大學公共必修課,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責任重大。本文就如何在思政課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型人格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幾點建議。
高校思政課 創新能力 創新型人格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1]高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搖籃,思政課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因此,思政課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傳授型授課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缺乏積極的思維,師生間缺乏互動,課堂開放不夠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思考和想象空間,忽視了學生批判思維和辯證思維的訓練,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2]。如何克服傳統型授課方式的弊端,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這里談談自己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打破定勢思維的過程。毛澤東敢于打破定勢思維,才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鄧小平敢于打破定勢思維,才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使中國人民走上了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鄧小平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說了許多馬恩列斯毛沒有說過的“新話”。這些“新話”的根本標志就是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這些事例的講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打破定勢思維給社會帶來的重大變革,另一方面,榜樣的力量也會促使學生學習模仿,積極探索創新。
除了打破思維定勢外,還要超越狹隘的經驗,不能讓經驗成為阻礙思維發散的絆腳石。這一方面的內容思政課也有很多。如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思政課中關于打破定勢思維,超越狹隘經驗的例證很多,關鍵是思政課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善于啟發和引導。從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狀來看,在教學內容方面特別注重教材知識要點的傳授,理論講得多,但構筑理論的史實卻講得很少。另外,在思政課堂上,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只有這樣,老師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和思想,才有機會發現學生頭腦中的定勢思維和狹隘經驗,再設法破除。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充分意識到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單一的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知識的生成、創新過程,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思維智慧的過程。
規則的束縛解除了,經驗的絆腳石挪開了,思維就自由了。就同一個問題,在一定的時間內產生的想法多,表明思維的流暢性大,思維越流暢,越容易產生創造性思維。
人格是一個人心理特征的總和,創新型人格就是各種具有創新活動傾向的心理品質的總和。培養創造性思維,不僅要重視創新思維和創造技巧的學習訓練,而且要注意培育創新型人格,也就是說,培育和增強有利于創新的個性因素,抵制和消除阻礙創新的個性因素。
創新型人格包括很多內容,其中以下幾個方面特別重要。
(一)好奇與敏感
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具有創新型人格的人,都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他們對看似尋常的事物和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對一般人不注意的細節具有特別的警覺和敏銳性。那么,思政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1.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思政課堂上,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陪伴者,而不是一個權威的評判者。要使學生在思政課堂上不僅敢說話,還要說心里話。教師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不管學生的觀點多么偏激和尖銳,教師都不能批評學生,甚至還要表揚他敢說真話。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融洽、朋友式的關系。教師的親和力越強,受學生歡迎程度就越高,師生之間的溝通就越通暢。其次,教師一定要有愛心,不僅要關心和愛護學生,更要有對國家和民族的赤誠之愛。這種感情不知不覺流露出來,會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和向心力。只有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大膽、自由地疑問、思考。
2.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
傳統的思政課堂往往是教師發問,學生回答。這種模式很容易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根據情境大膽地質疑問難,讓學生成為課堂提問的主角,使學生養成多問幾個為什么的良好習慣,逐漸具有問題意識和質疑問難的良好品質。那么,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
(1)課堂教學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
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3]因此,教師要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學生對社會實際的思考,例如:教師在上課前可以先留出5—10分鐘時間向學生介紹最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然后讓學生討論,闡述各自觀點。這種討論有時會非常激烈,例如雙匯“瘦肉精”事件剛一曝光,我就組織學生討論。班里相當大一部分學生的第一反應是雙匯被誣陷了,甚至看過視頻后,還有少數人堅持。這就與班里其他同學的觀點分歧很大,討論變成了辯論。這時教師一定要充當好組織者的角色,既要允許同學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要控制住局面,避免學生之間惡語相向甚至人身攻擊。
另外,除課堂教學外,還應鼓勵學生多進行社會實踐,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和公益活動等,通過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了思政課教學的樂趣與魅力,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且在活動中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和才干,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效性,讓學生在實踐中練就創新能力。
(2)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是引發問題的重要手段。多媒體課件可以把要探索的主題圖文并茂、情境鮮活地展現出來,使學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思維變得活躍,進而迸發出問題的火花。例如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先給學生展示計劃經濟時代發行的一系列票證,讓學生思考,學生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為什么現在沒有這些票證了?買東西為什么要用這些票,直接用錢不就行了……
在思政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引用幽默、詩詞、名人名言、音樂、電影視頻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心理與情境情節產生共鳴。當學生內在的情感被激發和挖掘后,學生將自身置于情景當中,教師再鼓勵學生根據情境大膽地質疑問難,讓學生成為課堂提問的主角,學生就會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教師應熟練掌握和應用網絡信息,增強課堂吸引力。只要教師能夠以新穎奇特的方式誘導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隨之產生。
(3)學生也應參與問題情境的創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然也應該是問題情境的積極參與者。讓學生在自己參與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探求、感悟新知,學生會有全新的體會。例如:在課堂上介紹社會熱點這個任務也可以交給學生,事先安排好哪節課由誰介紹,相信學生的參與性一定會提高。
3.教師要努力使“質疑”成為每個學生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是教育的歸宿。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出來以后,由原來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他們自覺擔負起學習的責任,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設計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了自學能力。
這樣學生就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自主探究發展,有利于發展創造個性,培養和提高學習能力。同時,也將給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了無窮的生命力。
(二)追求卓越
如果安于現狀,感覺眼前的情況已經很好了,就不會想方設法改變、改進、改造。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總是不滿足于現狀,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追求卓越和完美。
思政課要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品質,一方面是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多講一些偉人事跡,會起到榜樣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課堂活動,形成積極上進、精益求精的學習氛圍。例如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把班里同學隨機地分成幾組,每個小組都是獨立的集體,有自己的組名、組長、組歌等,同學們的表現也都與自己的小組密切掛鉤,表現好,如演講精彩、角色扮演成功等就給自己所在的小組加分。表現一般的就不加分。在這種環境下,同學們的表現欲都會特別強,因為他(她)的表現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集體,這種潛在的高尚感會刺激學生追求卓越。另外,身邊“親友團”的強大支持也是同學們勇于挑戰自我的動力源泉。
除了這些品質之外,還有自信與勇氣、樂觀堅韌等品質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格必不可少的。自信與勇氣可以使人擺脫從眾心理,打破陳舊傳統,不迷信權威和書本。樂觀堅韌可以使人積極地看待問題和困難,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喜歡挑戰,不怕失敗,堅韌不拔,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另外,像勤奮、活躍等品質也是創新型人格必不可少的,本文限于篇幅,就不一一敘述了。
總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無定法,我們應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1]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538.
[2]曹一瑜,肖嵐.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8):221-223.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