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英
(欽州市合浦師范學校,廣西 欽州 535000)
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學生學習地理到了一定的階段后,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在同一課堂上,一部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越來越濃,分析地圖的能力越來越強,對新的知識能迅速消化吸收并運用自如,而且渴望不斷學到更多、更新的知識。而另一部分學生對地理提不起興趣,缺乏學好地理的自信心,不懂分析地圖,對于新知識的接受感到困難,導致最后與好學生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這種優秀生“吃不飽,不夠吃”,后進生則“消化不良”的現象幾乎在每個班級都會出現。是什么原因造成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呢?
(一)學生的主觀原因。
1.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部分學生學習觀不夠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自我學習管理能力較差,自主學習能力欠缺,沒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對地理學習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沒有意識到地理學習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2.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后,才會主動地學習,持久地學習,學習成績才會提高。調查顯示,對學習有濃厚興趣、自覺性強的學生,大都能專心聽講,注意力集中,肯動腦筋,愛提問題,按時完成作業。而那些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學習上往往很被動,學習不專心,敷衍了事,遇到困難易產生消極畏難情緒,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
3.缺乏學好地理的信心,學習意志力薄弱。自信心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動力,自信心能使學生增強毅力,不怕困難,并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而部分學生在經歷考試后,成績不理想,就灰心喪氣,導致越學越困難,甚至放棄學習。由此可見,學習成績和自信心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增長的。
4.沒有把握地理學科特點,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從小學進入初中,新增了地理科目,部分學生在開始階段沒有把握地理學科特點——空間性、地域性、綜合性、人地相關性,沒有掌握地理基本技能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不認真聽課,課后不認真復習。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懂得分析地圖的重要性,只是死記硬背課本的內容,沒有真正地理解各個知識點,更不懂得運用,這些錯誤的學習方法將會給以后的學習帶來困難。
5.知識出現了斷層現象。七年級地理的第一單元——地球,是初中地理課程中較難理解的一個單元,比如經緯網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空間想象力。如果學生在剛開始時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沒有鉆研的精神,面對困難就氣餒,破罐子破摔,在往后的學習中遇到與之相關的知識點時就必定不能深入理解,從而使知識出現了斷層現象,學習過程中出現惡性循環的現象。
(二)客觀原因。
1.教師方面的原因。為什么部分學生不喜歡上地理課?為什么部分學生上課無精打采?為什么一個知識點講了很多遍,學生還不能夠理解?是因為老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落后了,教法過于陳舊,在“備教材,教教材”,卻沒有以學生為主體,沒有“備學生”,根深蒂固的舊觀念慢慢會變成學生發展的桎梏。就某一門學科而言,老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肯定比學生高出很多,但一個人如果被落后的思想觀念所禁錮,那么他掌握的知識只能為落后的教學服務。
2.學校方面的原因。在應試教育的導向下,在中考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有些學校的地理教育成為了可有可無的副科,難以同語文、數學甚至歷史及其他自然學科“平起平坐”,在許多中學出現“學地理的不教地理,教地理的不是學地理的”這樣的怪現象。學校對地理教育沒有足夠的重視,在初中地理課時的安排上沒有按照國家課程開課的標準開課,也會影響到學生不能很好地學習地理。
3.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原因。部分地區,地理是非中考科目或只作為會考科目,學校、家長們只要求學生把“主科”學好就行,放松對地理學習的要求,學生受到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必定不用心去學。
綜上所述,各種因素同時制約著初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學生地理學習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我們應該如何防止或減少兩極分化呢?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學的意義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離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任何學習都是無效的。教師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應從以下方面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
1.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教師要精心設計第一堂課,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認識地理學科的重要性。“目前已經實行的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已頒布的高中課程標準都明確指出:地理學科教育在基礎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這些都是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第一堂課的學習,讓學生充分認識什么是地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地理的方法,以具體事例讓學生感受地理就在身邊,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才智過人,這說明地理很有用,從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
2.鍛煉學生良好的意志力,幫助學生樹立學好地理的信心。“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的一席話道出了意志力的重要性。現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受挫能力低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力。要讓學生知道意志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就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立目標,并努力完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完成后,就會累積大大的成就感,自信心也會慢慢增強。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挫折,這時我們就要想想之前付出的努力和堅持,正是有了一直以來的堅持,才有現在的這些成就。這樣我們就會再次堅定信念,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繼續前行。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鍛煉學生的意志力。生活中,讓家長們給予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不要什么事情都包辦。比如做家務,適當地讓孩子下廚,讓他們體驗煮菜做飯的辛苦,讓他們飯前幫忙,飯后洗碗,鍛煉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學習中,鼓勵他們遇到問題不要馬上向老師求助,應自己開動腦筋,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上,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層次設計適當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去思考,解答。通過困境和難題來刺激學生,他們增強受挫力,不斷完善意志品質。在學生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地加以懲罰,進行挫折教育,并且告訴學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的道理,教育學生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找出自己的不足,知錯就改。還可以多讓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讓他們在運動中學會堅持。通過以上方法,學生慢慢克服了自身的缺點,就會達到完善意志力的目的。
(二)更新教育理念,優化課堂教學。
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課程改革經驗的全面總結,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把握教育規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構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一切為了學生,讓學生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知識,學到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每個地理教師的奮斗目標。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優化課堂教學。
1.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加強學法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簡到雜,由易到難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認知水平,系統地、有層次地、有梯度地進行教學。對教材的重難點采取“小步幅、密臺階,循序漸進”的方法,分解教學難度,調整教學進度,注意新舊知識的結合,優化練習、優化課堂,向40分鐘要效率。另外,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地理是一門介于文理科之間的綜合性學科,學習地理要先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原理,要用理科的思維方法學習自然地理,用文科的思維方法學習人文地理。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文字邏輯表達、收集整理地理資料等能力。
2.創設各種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地理作為中學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材料,不同的教授對象,采取靈活多變的情境創設,使地理課生動、活潑、有趣。生動的情境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效果。在《日本》這一課中,我先給學生猜謎語——打一國名:日出之國?櫻花之國?然后在優美的日本國歌中播放日本特色圖片,以此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在講多火山、多地震的內容時,我讓學生觀看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地震海嘯視頻,創設多媒體情境,讓學生感受地震的過程及造成的破壞。接著,創設合作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說出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然后通過角色扮演這個環節,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模擬地震來臨時該怎么做,增強學生的防災意識,讓學生學會逃生技能。再如上《天氣》一節時,我先叫學生說說“今天”的天氣,再播放當天全國各地的“天氣預報”,以此創設情境,讓學生感覺到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想了解更多有關天氣的知識。總之,良好的情境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們用心去研究思考,一定能創設出良好的情境,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3.構建交流平臺,結成互助小組,在合作與交流中促進成長。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是以合作學習作為主要策略,是與學生合作共同建構知識體系,并要擴展每個學習者的保留節目。這一理念非常鮮明地告訴我們,現代教學不應該是教師一個人“滿堂灌”的單向信息傳遞,而應是師生間、生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向交流活動,應該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在各種信息的反饋中,循序漸進地鍛煉和提高學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主動建構共享的學習過程。
地理教育具有重要的歷史使命。地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今日和未來的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的公民。為了完成地理教育的歷史使命,實現地理教育的目標,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就要積極總結經驗,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減少甚至杜絕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的辛勤栽培能結出累累碩果。
[1]肖川.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湖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2]王錦化,孟慶華,等.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觀對我國教師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1).
[3]薛國鳳,王亞暉.當代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評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4]余恩輝.兩極分化成因及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2012,(1):9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