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志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視口語的訓練,回歸了語文教學“以表達為中心”的本質,響應社會對新型口才型人才的需求,能更好促進高中生健康成長——更自信、更有思想與個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口語訓練應遵循哪些原則,教師又可以通過什么途徑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呢?
自《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的理念后,“對話”作為一種教學形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對話本質上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口頭語言,它從屬于閱讀教學又高于閱讀教學,其顯著特征之一便是與文本緊密相聯。那么怎樣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高屋建瓴自由駕馭展開對話?
1.整體性使用教材。
每個文本是一個獨立的活的整體,近幾年來,整體性閱讀受到廣大教育者的研究與推崇。整體閱讀的實施體現為對教材的整體處理,即把文本視為一個獨立的活的整體,對文本的解讀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模式。[1]
(1)突出整體領悟,步驟因文而易。
文章是有難易之別的,我對教材整體性處理實行了區別對待:較平易的寫人記事的文章,步驟改為:整體——整體;較含蓄深刻的抒懷哲理性文章,步驟改為:局部——整體;中等難度的文章,步驟仍為:整體——局部——整體。
(2)局部為整體服務,問題因文而設。
整體使用教材并不排斥對教材的局部細研,相反,對教材精當的局部細研會更深入地達成對文本的整體領悟。但局部不可為了局部而局部,局部必須為整體服務。在對文本細節處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文本的主題與表現手法。
2.針對性使用教材。
(1)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表達話題。
首先根據文本專題內容,設計階段時間閱讀訓練的主話題。其次根據主話題設計每篇課文子話題,將主話題內容分解細化。
(2)根據教材特色,營造對話情境。
教材特色首先是指文體特色。新教材突出人文內涵,淡化文體觀念,不同文體的文章常收編在同一專題。教材淡化文體觀念,這會導致學生作文因文體不分而四不象的惡習。教者應認真分析每篇文章的文體特征,努力引導學生的課堂表達與文本鮮明的文體特征相一致,潛移默化中掌握文體知識并運用。
教材特色其次是指文章的語言風格。文本提供了學習語言的最佳范例,各種風格的語言都值得學生借鑒模仿。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針對性地讓學生口頭造句、仿段,純粹就為學習語言表現技巧、美化語言表達。
教材特色還指文章的具體語境。每篇文章的內容與其形式一起,構成其獨特的語言環境。這種語境是文本式的,是靜止的,需要教者用心發現、體悟并用各種手段去營造,使之成為一個活的言語環境,更具真實感、情境性,更能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
3.創造性使用教材。
(1)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這里所說的“創造性使用教材”,表現為備課時對教材文本的修正、刪減或調換。
(2)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在新課程中,提出了“課堂教學生成性”的理念,即充分重視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把每節課都視作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
1.目前對話教學存在的弊端。
(1)對話形式的問答化。不少教師往往不自覺地把對話理解或者演繹成為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師問生答,教師依然保持著話語霸權,通過程式性的發問把學生的思維納入預設的軌道之中。
(2)對話主體的精英化。對話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創設民主、平等的情境,讓大多數學生自由地參與。
(3)對話內容的淺層化。不少教師的對話實踐往往把經歷和眼光投注到外在的形式層面,更多地關注課堂氣氛的熱鬧與否、課堂過度的自然與否,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濃烈,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煩瑣化。
2.重新思考對話關注點。
(1)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首先是關注學生個性化的感悟,即要聽到學生獨特的見解。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張揚個性,發展能力,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能產生獨特體驗,表達獨特見解。其次是關注全體學生個體性格的發展,即要聽到不同學生見解。
(2)關注學生思維發展。
針對目前對話教學走過場的膚淺化趨勢,關注學生思維發展在對話教學中尤為重要。具體措施:
給學生思考時間。新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對課堂提問對話進行改革,尤其在時間上,變提問即答為“等待時間”再答或允許暫時不答,這應是對傳統提問答問的一種改進。增加了“等待時間”,等于增加了學生思考的機會,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提高對話質量。關鍵在于話題的設計,以及教師的引導。
文本閱讀的價值取向可概括為兩點:理解賞析層面上的審美功用、積累運用層面上的實用功能。課堂對話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實現其實用性目的。
1.表達內容多關注生活。
閱讀教學中聯系生活的表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表達的內容聯系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另一方面表現在為學生引進大量的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鮮活素材,對文本有效拓展、補充,使之更豐富、更深刻。
2.形式上注重交際性。
課堂教學中教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學生口頭表達的交際性功能:(1)普通話的訓練;(2)各種輔助手段進行語言交際訓練。
1.堅持積累,使說有源頭活水。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語文老師如何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狀況下為學生贏得更多閱讀時間?追求效率與持之以恒是最務實的出路。
(1)堅守陣地,實現課堂的有效積累。
首先,重視對文本的體悟式積累。①以文本為資源。課堂讓學生多講一點、多體悟一點、多積累一點。②以理解為核心。課堂堅持少教多學,留下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交流,學生對思考表達的內容常會留下深刻印象,這是一種隱性的積累。③以交流為過程。多聯系課文中引起共鳴的思想感情,和學生進行開放、平等的交流。④以積累為結果。只有將積累工作落到實處才能看到成效。
其次,提倡文本外的點滴式積累。①培養自覺積累的習慣。改變學生觀念,使之認為積累是一件有價值的事。②形式簡短、豐富。改變以往所采用的每日幾個成語、幾個音、一句格言等過于零散不成體系的做法。部分由學生自主準備。③過程緊湊、靈動。展示積累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交流、互動。
(2)拓展閱讀,實現課外的針對積累。
針對文本,為課堂服務,課前進行目的性、指導性的準備,以保證課堂表達的有效進行;排斥干擾,選擇優秀讀物,布置學生閱讀與文本相關的文學類書籍。
2.精心設計,使說有的放矢。
(1)精心設計教師的教學語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教學時間的重要條件”,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2]
(2)精心設計教學流程。課前,教師還必需充分“知生知文”,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流程。
1.消除心理障礙,產生說的需要。
(1)突破學生不愿說的心理防線。首先,從理性的層面,讓學生從思想上充分認識說的重要性。“說”可以提高語文成績,“說”可以鍛煉能力,“說”可以成就人生。其次,從情感的層面,讓學生體會說的藝術與樂趣。可向學生列舉口才成就人生的名人事例,使學生對說話藝術產生由衷的羨慕欽佩之情。最后,從行動的層面,導之以行,堅持說的訓練。
(2)消除學生怕說不好的心理障礙。首先,課后提倡朋友式的師生關系。教師課后主動與學生多溝通、交談,使學生從心理上親近教師、愿意向教師敞開心扉傾訴。其次,課堂營造民主親和的教學氛圍。關鍵的是要在課堂上營造民主、輕松的氣氛。
2.營造語言情境,激發說的興趣。
營造語言情境是指創設與文體特征、專題內容相一致的語言環境,前文已對有關文體特色的語境詳細闡述,這是再從方式上略加補充:
(1)導入時,設置情境。任何高效的課堂學習都應從“頭”開始,好的開端能充分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狀態。
(2)教學過程中,輔以適當情境交融的媒體片斷。如音樂、畫面、影視剪輯等。
(3)藝術化板書。或突現理性,或突現感性,亦可圖文并茂,所選用的詞語簡練、優美、富有表現力,與課堂上的語言情境相得益彰。
(4)專題總結活動課。比如記者招待會、模擬審判會、錄音訪談、演劇等,把學生帶到說話的具體場合中去,造成一種氛圍,激發興趣。
1.結合各種表達訓練,強化言語實踐。
(1)聽的訓練——說的重要基礎。
聽的訓練形式:禮貌傾聽——要求耐心、專注;素材模聽——從音準、音高到表情達意的語氣、語調,都給學生提供了標準的范式。
(2)讀的訓練——表達的必由之路。
讀的基本要求:①讀與思的結合。一定要養成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的習慣。②讀與情的結合。要求學生在把握作品創作背景主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用響亮的聲音自主、清晰、動情地朗讀。③掌握讀的技巧。充分合理運用停頓、語速、聲調等朗讀技巧,才能讀出韻味,更準確表達作品的情感。
(3)說的訓練——表達的實踐要道。
說的訓練要求:①規范性。閱讀課中的說有別于日常生活中的隨便交談,說的內容與形式教育都應作規范性的引導與要求。②靈活性。說的訓練靈活性首先是指計劃安排的多樣性,其次是指非計劃內的生成性。③挑戰性。說的訓練具有挑戰性兼指說的內容與形式。
說的訓練形式。①針對文本的說——復說、概說、問答。②與文本相關的說——演講訓練、對話訓練、佳作介紹、故事接龍。③文本之外的說。善于及時抓住教學中出現的有效契機,隨機性進行說的訓練。
(4)寫的訓練——說的輔助升級。
寫的訓練要求:①關注文本。寫的視線應聚焦于文本。②關注質量。借助于寫的輔助,學生的說會更準確、更自信、更流暢,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能提升學生口頭表達的質量。
寫的訓練方式:①說前構思寫。主要指寫下靈感中出現的關鍵詞、觀點、思路以及句式,一剎那想到的妙語、修辭等零碎的詞句,這種構思寫能有效保證說的質量。②說后潤色寫。這是課堂發言的一個重要回顧與再加工,使學生表達能力進一步提純與升華,溫故而知新。
2.運用多種方法,訓練言語思維。
(1)言語思維訓練的主要內容。
①思維廣度的訓練。就是利用和發掘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拓寬思路,使話語內涵豐富,言之有序且富于變化。②思維的深度訓練。思維的深度,就是指想得深、看得遠,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從一些個別性事物的特征,推斷出事物帶普遍性的規律。③思維的速度訓練。口語語言稍縱即逝,面對復雜多變的言語對象、言語情境和言語話題,必須快速捕捉信息,快速分析判斷,快速構建思路并組織語句,及時、準確而流利地表達出來。快言快語、對答如流,都離不開快速的思維。④思維的靈敏度訓練。思維靈敏指的是腦子靈活一點兒,解決問題應對有方,不拘一格。⑤思維的創新與批判性訓練。獨創性是指思維活動的創新精神,即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是思維活動中獨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
(2)言語思維訓練的主要策略。
首先,應注重言語內容,利用問題教學法訓練言語思維。
第一,題的質量要高。具體表現為:
問題明確無誤。主要指問題的表述簡明流暢,沒有語法錯誤、邏輯錯誤,也指問題所指向的內容準確切題,與問題緊密扣合。明確無誤的問題才有思考的價值,能有效調動學生思維。
問題難易適度。①不提過于空洞抽象的問題。問題應靠實,接近學生實際,不是那種學生脫口而出、異口同聲的無需深入思考的問題,同時問題也不偏怪刁難,架空無物。②不提無智力任務的問題。淺層次的問題,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展開多向的交流、深入的探討。
問題富有啟發性。①較朦朧的抒情散文,聯系生活,體會情感。②較抽象的思想論文,輔以理論框架,宏觀把握。③較簡單的敘事文,跳出文本,巧妙聯系。更不必就文論文。
第二,問的藝術要精。具體表現為:
善用追問藝術。①類比追問。是指把相似或相近的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將一個問題作為另一個問題的鋪墊、橋梁,起到橫向發散學生思維的作用。②對比追問。把相對或相反的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在對比過程中,尋找異同,起到逆向發散學生思維的作用。③層進追問。這種問法根據學生思維實際將問題一步步推進,由淺層帶入深層,使學生思維向縱深處發展。④隨機追問。抓住時機,即時發現有價值的問題,訓練學生思維多角度任意發散的能力。
善引學生質疑。①不可為了質疑而質疑。將解讀文本所設計的閱讀題也由學生提出才有價值,方顯質疑精神。②疑不在于形式,關鍵在于內容思想。學生確實有疑而質,因百思不得其解而質,這樣的質疑給學生共同探討后才能起真正訓練學生思維的作用。
其次,要注重言語形式,提升表達要求,訓練言語思維。
第一,平實表達的提升訓練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平實表達要力求簡明、準確、清晰、連貫,若具有情境性,還要求得體。可引導學生不斷自我更正或互相修正言語形式,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第二,生動表達的提升訓練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教師可采取表達方式轉換的訓練和善用修辭的訓練。
3.運用非語言因素,輔助表情達意。
(1)聲音要素。響亮、富有高低變化、流暢、清晰;還要掌握一定的語音修辭技巧,如語氣、語調、重音、節奏、連頓的使用。
(2)形象要素。應力求生動、適度,可配合體勢、手勢,增強表達效果。
(3)心理要素。要努力構建與他人的和諧。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促進學生思維、智力發展的需要,重視口語交際、將口語交際教學落到實處,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語文教學中要真正做到口語交際教學與讀寫有效結合,切實提高中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培養語文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這需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學理念、注重語文課堂和學生生活的實證研究、不斷探索教學理論基礎,可謂任重而道遠。
[1]劉耀奎.談高三語文教學中的整體閱讀訓練[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4(3).
[2]吳美杰.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商情,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