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蓓蓓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目前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如何優化閱讀教學也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綜觀近幾年閱讀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們不難發現:“學術觀點陳雜、實踐方式多樣,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不斷的補充、修正或否定中曲折地前行。”[1]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脫節,很多理論最終難以付諸實踐和接受實踐的檢驗,理論建構成為空中樓閣,缺乏實際應用價值;有些實踐研究因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而最終只能停留在經驗總結的層面上。故筆者擬針對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策略。
語文閱讀教學基本內容包括基本內涵、基本要素、基本原則三點,分而闡之:
第一,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內涵。基本內涵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教學”的內涵,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是教與學相統一的活動,在教學中,教和學當然各有自己獨立的活動,不能互相代替。其次是“閱讀教學”的內涵,指學習的主體(教師、學生)在一定的方法的指導下,與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即個體以語言為中介,獲取知識、培養技能、塑造情感的學習方式和過程。
第二,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要素。概括而言,從橫向關系來看,閱讀教學的要素分為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要素之外以及文本和環境的客觀要素,四者之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1.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要承當以下幾個角色:首先是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者;其次是教學活動中經驗的選擇者和組織者;再次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領導者;最后是學生心智的研究者和自我發展的探索者。2.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發揮主體性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表現為學習意向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又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接受、探索、訓練、創新等具體行為。3.文本。閱讀教學中的文本通常指狹義的教材文本,包括課文系統和提示系統兩大塊。然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的選擇并非只能拘囿于靜態的教材文本,只要以教材為主線,跳出以本為本的狹隘觀念,教材之外的動態生活文本也可信手拈來。4.環境。閱讀主體所處的社會制度、文化氛圍及閱讀行為所具有的物質條件、客觀基礎都屬于閱讀環境,除此之外還包括閱讀主題介入這種活動時的知識能力、心理狀態等。
第三,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對教學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為:1.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原則;2.情感過程和認知過程相統一原則。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原則”為例,閱讀教學的首要原則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原則。首先,從語文閱讀課程的目標看,三維目標既包含了知識與能力維度的工具性目標,又包含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的人文性目標。其次,語言文字都是存在于文本之中,依賴于一定的語境。所以,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猶如一頁紙的正反面、一個人的左右手,是緊密相連、無法分割的,它們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辨證統一的關系。
筆者采取問卷調查和課堂聽課兩種方法進行了調查研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匯總統計,并詳細分析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調查。本次調查選擇了鄉、縣、市三所不同等級的學校,共發教師問卷78份,收取有效問卷75份,學生問卷300份,收取有效問卷293份(每個學校100份,分別從學校的三個年級的不同班級隨機選的學生)。調查結果統計如下:從教師卷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教師的年讀書量不高,第1題答案A占73%,答案D只有2%;教師的科研能力水平偏低,第4題答案A還占有23%,第5題答案A占有56%,可見科研的目的比較功利。從教師卷的6至10題與學生卷一的11至20題的答案對比可見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疏于指導,只是停留在考試層面。從教師卷的12至21題與學生卷二的4至12題的答案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比較陳舊。而且在兩處對比中,我們發現教師與學生的回答在很多發面還有出入。從學生卷一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現在的初中學生閱讀量偏少、閱讀來源偏窄、閱讀興趣不高、沒有很好的閱讀方法的指導,在閱讀上還有很多障礙。由此可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有很多偏差,既有對新課改理念的誤讀,又有實踐操作的誤差。
第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存在問題分析。為了增加研究的可靠性,筆者以上述數據為基礎,結合了聽取的隨堂課、公開課、部分教師備課筆記的情況,以及自己本身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總結,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作了詳細分析。1.學生閱讀現狀存在問題分析:唯書本,使學生閱讀興趣的銳減;唯分數,使學生閱讀目的變得功利化;想讀,沒有時間讀;想讀,沒有條件讀;想讀,沒有能力讀。2.閱讀教學現狀存在問題分析:忽視學生認知規律及認知需求,強調知識技能訓練;忽視學生主體參與的真實、有效性,教學中出現了“泛自由”現象;文本單一,教案牽引,使閱讀課堂教學處于封閉狀態;評價手段過于單一,難以體現成長性。
層次性策略以語文課程的最終目標為旨歸,以各個層次的階段性目標為導向,以各個層次的內在聯系為紐帶,從而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決定教學過程的層次操作。下面將詳細闡述層次性策略實施的理論依據、策略的具體實施,并以優秀的教學案例來例證這策略實施的可行性。
第一,層次性策略實施的理論依據。具體兩點:1.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層次說;2.閱讀心理學理論。以第2點為例,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意義的心理過程,是由感知、思考、推理、評價、判斷、想象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心智活動構成的,其中諸如“閱讀想象”,指閱讀中對語言符號所喚起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進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閱讀活動中,根據文字材料的描述而進行再造想象,是閱讀理解不可缺少的一環,而創造性想象則是主動閱讀、活化信息、形成新見解的必要條件。再造想象,是根據語言的描述,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在再造想象中形成的新形象,都是別人想象過的事物,通過自己的想象活動“再造”出來的。
第二,層次性策略的具體實施。有以下幾點:1.以興趣閱讀到達學生的認知層次,實現初級目標;2.審美閱讀到達學生的鑒賞層次,實現中級目標;3.以反思閱讀達到學生的研究層次,實現終極目標。綜上,以目標為引領的層次性策略不僅符合學生的個體差異,遵循師生閱讀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也符合文本由形式到內容的本質屬性,更有利于凸現新課程整體感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語文閱讀教學環節。
身心參與的體驗性策略就是學生身心真正地參與課堂中,以自身的主體經驗為主,以教師的引導為輔,在理解課文、習得語文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獲得關于人生、世界的各種意義、建構完滿的個體精神世界。下文將在闡述策略實施的理論依據的基礎上闡述策略的具體實施,并用優秀的教學案例來輔證策略實施的可行性。
第一,體驗性策略實施的理論依據。有生命哲學理論和主體性教育理論兩點。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例,主體性教育思想的產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時代要求的具體體現。主體性教育的實質是充分尊重、發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在閱讀活動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以平等、友好的態度去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能擺脫被動境地,自覺地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第二,體驗性策略的具體實施。具體有以下幾個步驟:1.品讀文本,喚醒體驗;2.融入情境,還原體驗;3.觀照自我,升華體驗。以第2點為例,由于文本中語言文字的隱晦性,有些內容學生難以理解,難以喚醒學生原有的體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創設一個高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十分重要,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從而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可借助音樂渲染、多媒體還原、表演體驗等多種手段精心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融入情境中從而實現體驗的還原。具體如下:首先是直觀情境,即教師通過一定方式把教學內容變為具體、可感的東西,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提高教學效率。如教《中國石拱橋》一文,教師用兩張硬紙板做成一個平面,一個拱形,用這兩個來代替平面橋和拱形橋作對比,即體現了“直觀情境”中的“物象直觀”。其次是想象情境,指人們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加工而創造出一種新的形象思維的活動。從創設想象情境來看,主要是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圍繞大綱要求,找到引起學生想象的“觸發點”,從而驅遣學生的想象。其主要做法是:依環境、情節、人物引導學生再造想象。如教《阿里山紀行》一文中,某教師為了符合文本中山野情趣,特選擇了一段竹笛獨奏《苗嶺的早晨》。絲竹悠悠,意味無窮。聽著清新舒緩、明麗歡快的笛聲,有的學生悄然動容,有的學生寂然遐思,仿佛已經走進了幽深,寧靜,清涼,神奇的阿里山。
本文中闡述的開放性策略是立于教學時空的拓展上,建立寬松、平等的閱讀環境;不應只就課文而論課文,讓生活與課堂鏈接;教學形式上提倡“散文化”教學,形散而神不散,重視學習過程的豐富性和教學細節的靈活性。
第一,開放性策略的理論依據。開放性策略是以接受美學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兩點理論為依據而實施的,如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文本的價值體現在讀者自足的開放性、獨創性的閱讀過程中。因此它倡導讀者是閱讀的主體,作者退居幕后,在教學中,教師也要退居幕后。最后它還鮮明地指出:課堂閱讀的主人毫無疑問只能是學生。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建構新知識的主體。
第二,開放性策略的具體實施。具體有以下幾個步驟:1.突破學科壁壘,回歸真實生活;2.創新預設形態,留足生成空間;3.開放教學形式,建立互動課堂;4.開發課程資源,拓寬文本范圍。以第4點為例,在閱讀教學中,不能拘泥于課堂的文本教學,而是要以教材為憑借和載體,開發和拓展各種課程資源,豐富課程體系。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和初中學生的特點,課程資源的開發有以下幾種:首先是經典名著課程,其次是民俗文化課程;最后是綜合實踐課程。
在實際教學的操作過程中,由于教師自身的原因對新課程的理念不能完全理解,評價體系制度建立不夠全面,整體閱讀環境的不夠優越,使得策略不能夠完全實施。所以,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得以實行,必須有以下幾個方面作為保障:
第一,實現教師的自主專業成長。教師是閱讀教學環節中的一個重要要素,其成長過程對于教學成敗至關重要。要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1.文化自覺,指的是教師要有自主專業成長的意識,要加強知識儲備,如閱讀內容需廣泛,閱讀思想需厚重,閱讀方式需多樣。2.互助合作,指在學校中進一步強調教師專業成長的互助和合作,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中的專業對話、溝通、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助合作,諸如語文教研組集體教研活動要落到實處;同其他學科間的教師進行交流與溝通,優勢互補;師徒合作,教學相長等具體活動。3.反思實踐。一般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反思途徑來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記課后記,隨時記錄下自己對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收集學生評教信息,加強教與學的相互交流,促使教師不斷充實、完善,從而更加準確地評價自己;積極參加各種教育教學競賽活動,在教學實踐的展示與競爭中鍛煉、檢驗自己,以此促進反思;他山之石,為我功玉。只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在不斷反思中教學,每個語文教師都可以成為研究者,逐步成為學者型教師。
第二,建構多維的師生評價體系。在閱讀教學中,教學評價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建立健全的評價體系才能為策略的實施提供保障,有多元評價主體、交互評價標準、過程評價方式三個方面內容。以“多元評價主體”為例,首先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其次是學生的互評,互評是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做出的互相評價;最后對教師的評價主體也不應該只是學校的領導。學生、家長也應該參與其中體現多元化。
第三,建立一體化的閱讀大環境。閱讀的環境從大范圍上來講,主要包括有社會、家庭、學校三個部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教學環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社會中的大眾文化及傳媒、家庭中的家長、學校中的教師。閱讀環境的一體化是指這三者要聯手為學生們的閱讀創設一個適宜于創造發展寬松環境,形成教育合力,達到5加2大于7的效果。具體如下:1.健康的社會閱讀環境;2.溫馨的家庭閱讀環境;3.人文的學校閱讀環境。以“溫馨的家庭閱讀環境”而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首先家長和孩子之間要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其次家長要做讀書的愛好者;最后有經濟條件的家長要為孩子多買書。
綜上所述,本文立足于前人語文閱讀教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闡述了教學及閱讀教學的概念、分析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則。針對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三個策略:目標引領的層次性策略、身心參與的體驗性策略、時空拓展的開放性策略。并明確提出了以上三個策略實施的保障:實現教師的自主專業成長、建構多維的評價體系及建立一體化的閱讀環境,力求通過教和學方式的一些轉變,實現師生更好地發展。
[1] 王云峰.近20年內地閱讀能力研究與閱讀教學模式的發展[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