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瑩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細讀鐵凝的小說會發現,“吃”幾乎出現在每篇小說之中,鐵凝對于美食的描述也極為細致,“食色,性也”,古人亦云“民以食為天”,抓住了食,也抓住了生存的根本。透過“吃”可以窺視一個世界,那是生命個體乃至一個社會文化心理的根基,即從“吃”中去反觀人生、反觀社會、反觀歷史。
眾所周知,鐵凝是一位熱愛生活的女性,她在一篇回憶在《花山》雜志做編輯的散文中有過這樣的議論:“這一切就顯得離過日子太近,離過日子太近,就仿佛離文學太遠。也許你說日子和文學不能以遠近而論,這簡直是一種俗氣,一個編輯部首先需要神秘和莊嚴。但不知為什么引起我思念的反倒是這種種的‘俗氣’。我想人是不可能免俗的,每個人都得有自己的一份日子。誰能有理由去責怪我的同事們那份日子?何況真正的文學也并非那樣的遠離人間煙火。你敢說哪篇巨著形成時,作者的桌面上準沒有油鹽醬醋?”由此可見,鐵凝是愿意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強調日常生活場景的,并且通過描寫“過日子”中最重要的“吃”的環節,通過對食物的反復書寫來表現普通人的生活意趣,人情人性,世俗煙火中的精神空間等,由此形成鐵凝小說的美食情結。
20世紀90年代,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社會中的城市生活越來越具有現代性,即“它的整齊劃一,它的沉悶無聊,也許與它特征相同而又最為常見的東西是流水線”[1]。這種快節奏而又規律單調的城市生活不同于傳統的日常生活,它缺乏人情味,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變得呆板,似乎變成了工業化進程中的螺絲釘,按部就班,喪失了作為個體人的一種靈動。擁有一顆善良之心的鐵凝,即使在面對冷冰冰的現代城市生活時,依舊可以從中挖掘出暖意和愛。她的日常生活敘事是由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構成的生活之流,這些生活細節就表現在衣食住行上,而在衣食住行中,鐵凝尤其會選擇在“食”中感受著人間的煙火與暖意,體悟人的生存狀態和內在心理,彰顯日常生活的本真意義。
我國古代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言論,由此可見,中國人對于食物自古就有一種偏愛?!俺允切腋5?,它不僅可以飽腹,更重要的是體現著人間的溫情。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比較含蘊,他們不會像西方人式的擁抱接吻,他們可能會默默地帶給對方一個饅頭、兩個蘋果,這饅頭和蘋果就寄托著無限的愛。中國人在節日里也不會送鮮花,而是送吃的,粽子、月餅、年糕等已經成為了一種習俗,代代流傳。如果略去它們的象征意義,會發現,這實實在在的物質代表著對親人的關切,對日子的期盼,豐衣足食曾經是最美好的祝愿”[2]。而人們在豐衣足食之后,剩下來最重要的就只有一樣了,那便是“情”,這里的“情”就是貫穿鐵凝小說始終的對于生活的一種質樸的“情義”。
小說《安德烈的晚上》中的“餃子”這一美食意象就可以看作是整篇小說的情感突破口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越來越多的農村被城市所取代,而城市又大多以同一面貌出現在尋常百姓面前,沒有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只有“那些面目相近、老舊而又略顯笨拙的”蘇式住宅,它們實際上處于現代化進程的尷尬階段,生活于其中的人們也逐漸變得呆板麻木,人間的暖意似乎被冰冷的鋼筋水泥阻隔了,而“餃子”在這里就成為了親朋好友間親情與愛意的載體,這種愛意與親情就是通過食物來傳達的。在那個食物比較匱乏的年代,人們對于食物有一種特殊的尊重,并且把食物作為自己對他人關愛的最好表達:“在這時姚秀芬比安德烈表現得要主動,當她得知安德烈喜歡吃餃子以后,她的飯盒里有時候就裝著餃子?!彪S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雖然簡單方便的流水線食物來勢洶洶,但是傳統的手工美食蘊涵了更濃的情義:“后來市場上出現了速凍餃子。有一天安德烈帶來一盒速凍餃子,想以此阻止姚秀芬再為他包餃子。姚秀芬卻對安德烈的餃子嗤之以鼻:貴。她說:也不香。她說?!笨梢哉f,食物在鐵凝的小說中不是單純地作為生活具象出現,而是被情感化的,將外在的美食實體化為內在的含蓄情感,以此強調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溫暖。
一直貼近生活具象的鐵凝,對于美術也有一種愛好。我們知道,鐵凝的父親是位畫家,母親是位聲樂教授,鐵凝從小就在這么一個藝術之家中接受著關于美的熏陶。賀紹俊先生在寫關于鐵凝的評傳性作品時,曾有這樣的闡述:“鐵凝熱愛美術,盡管她本人并沒有在美術方面發展,然而她在美術的熏陶中獲益匪淺,美術給了她一雙對色彩和線條特別敏感的眼睛。如果說文學偏重于思想的話,那么,美術使她更好地捕捉到思想的表情”[3]。觀察敏銳,發現細節,這恰是鐵凝的長處,她所擅長的就是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生活的細節。在選取美食作為生活細節進行描寫時,鐵凝筆下的美食就不僅僅是用來飽腹的食物,而是審美化的藝術創造,是一種生活情趣的外在表現,一種對于生活之美的捕捉與追求。
長篇小說《大浴女》中,孟由由用五毛二分錢操辦的一桌佳肴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個時代中國人的飲食是簡單、乏味的,中國人家的廚房便也是窮酸、湊合的。孟由由天生一顆熱愛飲食的心,她卻沒有見過更多的美食,她口袋里也沒有更多的錢。不過,當她的口袋里只有一塊錢的時候,她就敢請朋友登門赴宴?!痹谀莻€精神和物質都匱乏的時代,熱愛美食的孟由由創造出的“四菜一湯”的確令人垂涎三尺:“她花五毛錢買了一塊帶皮豬肉,片下豬皮用微火煮上幾個小時,只煮得豬皮松松軟軟顫顫巍巍,湯汁也黏黏糊糊,再放上醬油、蔥花,擱在一邊晾涼了凝固了,一份兒豬皮凍兒就成了”、“她想湊個四菜一湯,就花二分錢買了一塊山楂糕,把白蘿卜切成絲兒,山楂糕切成條兒。雪白的蘿卜鮮紅的山楂糕拌在一起,看著就引起人的食欲。她又沏了一碗蝦皮醬油湯,這宴席上的菜就齊備了。為此她花了五毛二分錢。最后,為了烘托氣氛,她又在爐子上燒烤了一大把粉條兒。這是她的超前發明:透明的干粉條兒經火一烤就通身雪白鼓脹,又酥又脆,宛若80年代盛行的膨化食品?!?/p>
可以發現,普通的食材在鐵凝的筆下變得那么的不平凡,對食物色、香、味、形的細膩描寫,使讀者體驗到了一種樸素的生活之美,也許這些食物沒有小說下文中出現的美食“小雪球”那么美艷浪漫,可大俗亦是大雅,無論是“豬皮凍兒”,還是“小雪球”,都是鐵凝在其小說中的關于生活之美的藝術創造,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
我們知道,鐵凝是一位對生活抱有熱情的作家,她對世界懷有一顆善良之心和一種溫暖情懷,這樣的鐵凝自然更多地看到生活的美好,而忽略了生活的復雜。隨著以后的閱歷豐富起來,鐵凝對生活與人生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在后來的寫作中也往往會直面邪惡與黑暗。賀紹俊先生認為,“鐵凝從來就是一位有感而發的作家,有感而發,可以概括她開始寫作以來的所有作品的基本特征”[4]。賀先生還指出,鐵凝的代表作《哦,香雪》鋪就了其小說創作的基本底色,即清新、明麗,即使在后來揭露現實黑暗與殘酷的寫作中,作品的底色仍是溫暖的,這“實是在從她的善良之心出發,鐵凝對這個世界仍懷有希望”[5]。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思想文化環境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舊的社會體制和文化體制的不適應越來越突出,新舊文明的沖突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小說《小黃米的故事》的創作就來源于現實生活,是鐵凝對現實生活的“有感而發”,“小黃米人不高飯量也大,也饞,喝著粥還一趟趟廚房案子上找吃食:兩段咸帶魚,幾刀驢粉腸,一塊豬耳朵,并不斷往粥碗里倒醬油。她總覺得醬油這東西才真正聯系著外邊這個花花世界,哪里有醬油,哪里就文明?!碑敩F代文明浸染到大山里的以后,香雪就有可能淪為小黃米(路邊小店的妓女)?!霸谙阊┭劾铮粋€磁鐵鉛筆盒就代表著現代文明,而到了小黃米眼里,現代文明就純粹轉化為物質性的東西,在她看來,‘哪里有醬油,哪里就有文明’”[6]。 這里的醬油實際上就代表了現代文明,鐵凝想表現出自己對社會變革中反常現象的強烈關注,她有感于現代生活中一些鄉村里純潔的“香雪”們在物欲至上的社會大變革中被社會所吞噬的現實,于是選擇最容易從城市流通進農村的食物作為切入點,將食物內涵化,富有時代特征的食物成為一個符號,符號背后包涵的則是作家對于現實的思考和對當時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
鐵凝小說中的食物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時代影像,還可看作是一種精神寄托,反映一個社會的心理文化根基。長篇小說《大浴女》中,中國的傳統美食餛飩成為常年居住美國的尹小帆的特殊回味:“她的二老她的姐姐在明亮溫暖的家里簇擁著她,一股熟悉的香膩的排骨湯味兒直沖鼻腔,那是尹亦尋特意為她準備的煮餛飩的湯底兒。家人都知道尹小帆最愛吃餛飩。熱騰騰的白湯餛飩端上來了,淡黃的蝦皮,碧綠的蔥花,帶著蒜香的冬菜末兒,還有紫菜、香油,把一碗細嫩的餛飩襯托得光彩照人。尹小帆連吃兩碗,放下筷子說,真好吃”??梢园l現,這里的餛飩不僅是家人愛意的情感化表達,也是鐵凝獨特的藝術審美創造,白湯餛飩與其他配料的鮮明喜慶的色彩搭配,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趣味,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實現了小說中食物的內涵化,折射出中國社會的心理文化根基。
1.1 客觀原因
(1)時代因素:鐵凝出生于1957年,到1959年就開始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即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和饑荒,可以想象,那一輩的人對于食物的情感是多么深厚。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又在精神上給以人們沉痛的打擊,在那個高度政治化的時代,鐵凝被灌輸的是“深入生活”的教誨。隨即的改革開放浪潮席卷全國,新舊思想出現巨大沖擊,90年代以來,中國的思想文化環境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舊的社會體制和文化體制下的不適應越來越突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引起人們對于當下的反思和對傳統的回歸。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熱愛日常生活的鐵凝往往選擇從衣食住行中的“食”入手,描寫現實生活的細節,以一顆善良之心去關注現代人的生存狀態。
(2)家庭因素:鐵凝生活在一個溫馨、民主的家庭里,其父親是一位很會享受生活樂趣的人。鐵凝的一篇散文《面包祭》就充分表達出她父親的生活熱情。父親即使在那個抑制個人化樂趣的時代,依舊很“不安分”,“他刷房、裝臺燈、做柜子、刨案板、翻舊書舊畫報,還研制面包”,在那個食物匱乏,生活單調的年代里,父親的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到鐵凝,會培養她一種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情趣。有生活就有過日子,而一個熱愛的生活的人必定會熱愛美食,這樣我們就不難想象,為什么鐵凝的小說中會出現那么多關于美好食物的描寫了,這些都是鐵凝生活情趣的體現,也只有心懷溫暖善意的人才能懂得美食對于中國人過日子的意義與價值。
(3)環境因素:鐵凝在高中畢業后,就作出了人生的一重大選擇,那就是放棄當文藝兵的機會,去農村當知識青年,后來又從農村轉入城市,賀紹俊先生認為,“鐵凝的善主要是農村生活醞釀起來的,是源于她走進農村生活時的精神準備、精神向度和當時的人生態度,是她對農村生活的一種理想化過濾”[7]。在鄉村相對平靜的生活環境中,鐵凝自然更多地看到的是生活的美好,她自覺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代表中國百姓淳樸情義的最直接的表達——美食,自然不會被鐵凝忽略。
1.2 主觀原因
(1)作家氣質與性格:可以說,鐵凝的性格及其民主、溫馨的家庭熏陶,決定了她在成長過程中傾向于一種明快的人生觀,她對生活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熱愛,她對于美食也許和自己筆下的人物“孟由由”一樣,“天生一顆熱愛飲食的心”。生活中的鐵凝也曾遇到一些壓力和困難,但她當時就因為喝了兩瓶酸奶,心情便好轉了,鐵凝說自己本身就非常愛喝酸奶。小小的兩瓶酸奶就能讓鐵凝從挫折中走出,這說明熱愛生活的本性使她能輕松地找到一種外在物質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撐。熱愛生活,樂觀地面對生活,這是鐵凝用來調節各種現實矛盾的強大武器。
(2)個人成長記憶與生活閱歷:童年記憶和家族記憶,是鐵凝小說的一大創作源頭,鐵凝本人也承認童年記憶對她的文學創作的影響。她兒時的生活可以說是顛沛流離的,兩歲時就寄養在北京一保姆家中,五歲時回到父母身邊,九歲又回到姥姥家。好在那位保姆也盡心盡責,鐵凝小時候就稱那保姆為奶奶,“這奶奶十分疼愛我,遇到我高興或不高興時,便從一個齊腰高的大缸里拿點心給我吃。我以為那青石缸蓋子下一定有滿滿的一缸點心,一缸點心總能使一個人的情緒穩定吧,我常因此而忘掉不在身邊的父母”[8],一缸點心就可以安撫鐵凝幼小的心靈,可見精美的點心在當時可以算得上其童年生活的一種精神寄托。
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情結的含義主要是指:個人無意識中,對造成意識干擾負責任的那部分無意識內容。可見鐵凝小說中出現的美食情結與其兒時的不完美記憶是有關聯的。居住地間的疏離感、孤獨感可以構成作家的創作緣由。它作為作家童年經驗的一部分影響著作家的創作,甚至會成為作家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童年經驗是指從兒童時期(現代心理學一般把從出生到成熟這一時期稱為‘兒童期’)的生活經歷中獲得的體驗”[9]。童年經驗主要來自與家庭成員、鄰里、學校師生的相互關系以及自身的身心發育。從其性質來看,又可以分為豐富性童年經驗和缺失性童年經驗,而缺失性童年經驗具有更為深刻和持久的影響力。對于作家而言,缺失性童年經驗是情結產生的根源。創作往往是作家對缺失性童年經驗所引起的情結的反復書寫,并以此為基點向縱深挖掘或向四面延伸。[10]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吃”幾乎出現在鐵凝的每篇小說之中,鐵凝為什么會在小說中反復書寫美食了。
綜上分析,鐵凝小說中的美食情結反映了作家對于日常生活的熱愛,這也再次說明了鐵凝的善良之心及溫暖情懷,由熱愛美食反映作家的日常生活情趣,進而蘊含于作品之中,使作品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鐵凝小說從衣食住行中的“食”入手,抓住了人的生存之本,并且通過食物的情感化、審美化、內涵化,展開對人生存狀態的思考,從而更細膩精致地去表現生活,表達對日常生活的濃濃愛意和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與思考。
[1] [英]本·海默爾.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M].商務印書館,2008:12.
[2] 周雪花.鐵凝小說的日常生活敘事[M].當代閱讀.文藝爭鳴,2010,(6).
[3] 賀紹俊.作家鐵凝[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216.
[4] 賀紹俊.作家鐵凝[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151.
[5] 賀紹俊.作家鐵凝[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63.
[6] 賀紹俊.作家鐵凝[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63.
[7] 賀紹俊.作家鐵凝[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61.
[8] 鐵凝.鐵凝影記[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
[9] 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經驗及其對創作的影響[M].文學評論,1993,(4).
[10] 徐晶.缺失性童年經驗對創作的深層影響[M].天津社會科學,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