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琛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盡管出版人的工作早已不再局限于案頭工作,而是涉及圖書、期刊、網絡出版物等多種出版物從選題策劃到收集反饋信息的全過程,但現代出版人仍舊需要培養政治素養、職業道德,鞏固基本職業技能;此外,隨著文化產業多元化的發展以及出版產業集團化趨勢的不斷推進,當今出版人也需要培養出版經營理念,策劃出版經營戰略,精通出版管理等營銷、管理層面的專業知識和實踐。
出版人的道德修養,不僅是出版人在參與出版活動初期即需樹立起的出版倫理觀,同時也是出版人在長期的出版活動實踐中所需堅守的職業道德。羅紫初在《編輯出版學導論》一書中將出版人的道德修養細分為職業責任和職業良心兩個部分。其中職業責任感強調出版人不能因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對圖書內容的重視;職業良心則強調出版人的需要具有嚴謹的治學作風。這兩點在張元濟的出版生涯中都得到了良好的體現。
出版業區別于其他產業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既在人們的物質實踐活動中占據一席之地,也在人們的精神實踐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出版業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同時更要注重社會效益,這兩種效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出版業衡量圖書這一特殊商品價值的整體標準[1],其中對社會效益的堅守則更是出版人所必需堅守的道德修養之一。
在商務印書館發展的起步階段,張元濟就如同他需要面對的這個出版行業一樣,具備著雙重特性——他既是文化人,也是商人[2]。為了建設好剛剛起步的商務印書館,這一時期的張元濟側重堅持的是自己的“商人屬性”,始終堅持著“在商言商”的出書原則——那時作為私人企業的商務印書館,在他的帶領下一直堅持一下兩個原則:第一,不賺錢的書刊不出版——在考慮選題時,張元濟首先考慮的就是對股東負責,考慮怎樣才能為印書館取得更多的利潤。所以即使是自己的老友請求他幫忙出版作品,他也會因為不看好作品的銷量而堅決拒絕;第二,如果銷路不好,即使已經答應出版的書籍,也必須要退稿。此番舉動看似既不講商業信用,也略微無情無義,但在當時只有這樣的果決才能保證商務印書館的運營,使之不會在起步階段就因為高層對書稿選擇的猶豫不決而得不到良好的開端。
正因為此,關于張元濟為早期商務印刷館做出的眾多決定,很多人都覺得他太注重銷量問題而忽略了出版社應該擔當的文化責任,為此蔡元培甚至指出——“商務之純粹營業主義,不肯稍提盈余以應用于開辟風氣!”但縱觀張元濟的出版歲月,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絲毫不注重出版社社會效益之人,相反,他早期所堅持的“在商言商”的原則很好地保證出版社的良好運營,使之在積累到足夠豐厚的資金、贏得了足夠威望的聲望之后,再以更大的力量去服務社會,促進文化的發展。事實上,張元濟也確實是這么做的。在此后的出版生涯中,張元濟不僅注重漢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名著的出版,也十分重視西方社會科學和文學著作的譯介。民國時期出版的自然科學譯作,大多數都出自張元濟的精心挑選;而嚴復、林紓等人的譯作,也離不開張元濟的精心選題和大力推廣。這些努力不僅傳播了西方的新思想和新知識,而且也扶植了一大批學者和文學新人,對中國新文化運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這也就是當今出版人所需要學習的能力,既為出版社的商業運營著想,為出版社取得經濟效益,同時也要懂得,出版工作要為人類社會傳播、積累科學文化成果,創造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財富[3]。
編輯在工作中自覺養成認真、嚴謹的審稿態度是十分重要的。[4]這一點也是多位中外著名出版人的共同追求——中國書店出版社總編輯馬建農綜合自己回顧自己多年的出版經驗,認為出版人必須具有嚴謹的治學作風;英國斯特林大學出版研究中心主任伊恩·麥高文博士從事出版行業四十余年,始終堅持用鉛筆修改稿件并隨身攜帶橡皮,以便修改自己的校對錯誤;在這一點上,張元濟更是身體力行。
早在主持編寫、出版商務印書館的新式教科書時,張元濟就體現出了其治學般嚴謹的編輯、出版態度,特別是國文教科書的編寫,張元濟等圍坐一桌,每編一課,字斟句酌,反復討論,十分認真。[5]在他的帶領和堅持下,每當選定一篇課文,各位編輯就需要輪流閱讀以提出改動和潤色的意見,遇到分歧有時需要討論一整天之久才會最終得出結論,這種討論甚至會精確到對“一個字一個詞的用法”[6]的分析和辯論。張元濟這種一絲不茍的態度在其晚年整理古籍時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甄選版本時始終恪守準確性這一至高原則,在對版刻時代、版本源流和古籍的優劣真偽進行鑒別時事無巨細,甚至對于用紙、墨色、版框尺寸以及技術上諸問題,頗費考慮,常與傅增湘等通函商榷,詳論細斟[7]。此外,張元濟嚴謹的治學作風也體現在他對校勘方面的執著追求中,以他親自主持并參與全史校事為例,在此期間他與其他參與人員共同錄存校勘數百冊古籍文獻,精選其中一百六十四則編輯成《校史隨筆》這一古籍校勘學專著。
審稿工作是編輯最基礎的技能,同時也是編輯出版中最關鍵的一步,因為書稿的審核不僅是正確貫徹出版方針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決定書籍質量的關鍵因素。科學嚴謹的審稿態度有利于書籍質量的提高,從而加強出版物的質量,也鞏固了出版社的名聲。因此嚴謹科學的審稿態度也是現代出版人所需要培養和堅持的重要技能。
出版人在制定出版計劃時,應順應政府的出版方針和原則,因為出版方針和原則是指導出版事業、出版工作的方向、目標和行為的準則,也是出版事業實現預期計劃并健康發展的保證;此外,關注讀者需求以順應圖書市場的發展,為出版社制定合理的出版規劃,也是出版人的必備能力之一。縱觀張元濟的出版生涯,他之所以能帶領商務印書館歷經滄桑逐步發展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機構,與他與時俱進的敏銳思維和審時度勢的謹慎把握是分不開的。
張元濟的多次出版活動都體現出對政治時局的把握、對選題策劃的判斷、對最新信息的感知這一“與時俱進、審時度勢”的基本素質對于出版人的重要性。
張元濟的出版活動貫穿清末、中華民國和新中國的成立三個歷史時期,在這時局動蕩的歲月中,他對政治大方向的把握可謂最完美地體現出其“與時俱進”的出版人眼光——他所主持的商務印書館自創辦以來,為了維系在動蕩時局中的生存,始終保持中間偏右的出版方針,即使部分出版者與當局意見不相符合,也會與政府當局保持一致。
張元濟是中國近代最早接觸新思潮的舊文人之一,但是較之梁啟超等人的激憤,他則更為冷靜沉著,這就使得他能看清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時隨著時代的浪潮改變自己前行的船舵,并且果決勇敢地將想法付諸行動。首先,在整個動蕩的清末和民國年間,與時事政治相沖突的書絕對不出版,不論時事政治是前進還是倒退,他都始終與時事政治保持一致;此外,因為商務印書館早期利潤的最大來源就是教科書,而教科書是需要緊跟時政的,商務印書館出版教科書的歷史就很好地體現出他“與時俱進”的能力——例如在袁世凱當政期間,即使張元濟并不贊成帝制,他還是在出版的教科書上表示迎合“洪憲帝制”,這在很多人看來他似乎缺少了文人應有的骨氣和判斷力,但正是這樣“與時俱進”的堅守使得商務印書館能不斷發展壯大;而且面對此后學制的不斷修改,他也堅持每次學制修改一次,教科書也跟著變更一次,往往一部還沒有出全,第二部就已開始趕編。這一切都保證了商務印書館在亂世中的蓬勃發展。
這種順應時代潮流、關注時事的品質體現出了張元濟作為一名出版人,對政治責任的良好肩負,這也是當今出版人所需要學習的地方。當今的中國出版業,正如樊希安在《總編輯手記》一書中指出的一樣,是“宣傳科學理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陣地”[8],所以出版人有必要在策劃選題之時就順應國家的大政方針,出書內容需與時代潮流保持一致。
除了對時事的把握需要“與時俱進”的眼光,圖書市場需求的變化也需要出版人靈敏的嗅覺。張元濟決定出版高層次的學術叢書這一舉動,體現出信息感知能力對出版人的重要性。商務印書館在初期以教科書為主要出版對象,同時也大量出版字典辭書,不過五四運動以后,大批留學生從歐美和日本留學歸來,整個知識界、學術界煥然一新,學者們都需要有關西方先進科學知識和社會知識的圖書。張元濟審時度勢,及時把握住出版商機,決定商務印書館的出版活動從以原來的出版教科書和字典辭書為主,轉到以出版學術著作為主。由此,商務印書館通過邀請北京大學的名教授撰寫專著或講義、通過與民間學會或文藝團體的合作,出版了《北京大學叢書》、《尚志學會叢書》、《世界叢書》等多套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術著作。在此后的新文化運動中,張元濟也以出版家敏銳的眼光看出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必然趨勢,迅速提議要改用白話文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科書;在面對新文化運動咄咄逼人的浪潮之時,張元濟以巨大的魄力將出版社各雜志的拒絕接受新潮流的出版人撤職,相應換上跟進時代潮流的文化人,積極促進各雜志的再生。
由此可見市場需求也是出版人制定出版計劃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順應市場需求才能保證出版物在市場上的流通,才能保證出版社獲得盈利。
出版經營戰略定位,是指出版企業在賴以生存的出版物市場上如何選擇競爭武器以對抗競爭者。出版經營戰略定位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確定出版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9]。商務印書館是我國現代歷程中第一家出版社,但隨著中華書局等大型出版社的興起,商務印書館也面臨著圖書市場上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而商務印書館之所以能在此番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就在于其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戰略性眼光,不僅打造出了標志性出版物,而且不斷完善標志性出版物以樹立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使得其出版的教科書、辭書和西方文化讀物在當時的圖書市場上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這也正是今天的出版人應該加以借鑒的地方。
在中國近現代書籍的歷史上,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科書是不可不提的一個重大事件。可以說商務印書館對教科書的策劃出版始于張元濟為商務印書館確立的以“扶住教育”為核心的出版宗旨。自晚清開始,全國興起立學堂、廢科舉的風氣,因此教科書的需求量急劇增長,而張元濟在“扶住教育”宗旨的基礎上,抓住了這一歷史性的機遇,迅速網羅教育界專家和專業的編輯人才,編撰出適合當時國情發展的教科書,在質量上對教科書的編纂極為嚴格,在數量上則占領了當時中國的教科書市場。教科書的出版不僅為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的商務印書館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也為商務印書館贏來了“出版優良教科書的大戶”的名望,使其一躍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出版機構。
但是,正因為教科書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和巨大的名聲,出版業的同行也都趨之若鶩地開始迅速推出各自的教科書,教科書的出版一瞬間成為當時書業競爭的焦點。據1906年上海書業商會出版的《圖書月報》第2期記載,當時加入書業商會的出版社有22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以出版教科用書為專業的。[10]由此可見當時圖書市場上教科書的競爭之激烈。但正因為競爭激烈,造成絕大多數出版社更加追求成書之快,卻因此忽略了教科書的質量。因此絕大多數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由于出版時間過于倉促,而存在大量的缺陷和不足,即使偶爾因運氣好因為順應了當時瞬息萬變的政治風氣而暢銷了一段時間,但很快也會因為質量的缺陷而被市場淘汰。
為了在這場激烈的教科書競爭中取得勝利,張元濟立刻采取了對應措施。他一方面修改整理、重新編印以前發行的教科書,另一方面逐步站在領導者的角度,不斷為商務印書館教科書的編撰物色新的編輯人才,迅速更新和不斷壯大教科書的編輯隊伍。這一切努力不僅快速適應了圖書市場上教科書的更新換代,更重要的是打造出了質量上乘、無懈可擊的教科書。因此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商務印書館很快就在這場教科書競爭中占據了領先地位,并一直保持了下去。
除了教科書,商務印書館在字典辭書和西方著作的圖書市場也占據了主導地位。當今出版人可從中學到兩點必備的技能——一是迅速搶占圖書市場的先機,打造出出版社的標志性出版物;二是在激烈的競爭中保證自己出版的圖書的質量,以質量取勝,變暢銷書為長銷書,樹立起出版物的品牌,打造出出版社的名聲,這樣才能在圖書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商務印書館剛起步的時候,只是一家印刷所,擁有的全部機器就是一臺手搖印刷機和三部腳踏圓盤機、三臺壓印機,直到1900年盤下日本人在上海經營的修文印書局以后,商務印書館才獲得了一批先進的印刷設備,從此才開始漸漸擴大營業業務。
此時的商務印書館仍然以印刷業務為主,創始人之一的夏瑞芳在國人翻譯日文書籍成為時尚知識,也購買了日文譯稿付印卻沒損失慘重。張元濟看閱讀書稿后指出了這些書籍不能暢銷的原因,那就是書的內容太差。自此張元濟開始加入商務印書館,以其淵博的學識來判斷書稿的內容質量,使得商務印書館不再僅擔當復印職責,同樣也開始編書、出書,成為一家既管編譯出書又管出版發行的出版社,形成了編譯所、印刷所、發行所三所并存的體制。此后商務印書館又逐漸購買土地,建立起規模宏大的商務印刷總廠,積累足一定的資金后,建立起發行所大樓,進一步完善了發行系統。除此之外,商務印書館還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起二十多家分管,擴大商務印書館的影響,并在全國設立了數百家銷售網點,以擴展商務印書館的銷售范圍。這樣,商務印書館不僅擁有了一個匯集各路人才的編譯所,擁有了當時國內最為領先的印刷技術,而且設立好了完備廣泛的發行和銷售網絡,成為一家集編譯、印刷、出版、發行、銷售于一體的全功能的大型出版社。[11]
很顯然,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出版社最大的好處在于大幅度地提高了出版效率。如今很多小型出版社也該有較為宏大的戰略眼光,為出版社的未來發展方向做好全面的長遠規劃,注重在積累足一定資金的基礎上擴大出版社的功能,這樣就能省去向印刷廠寄送書稿、與印刷廠發行商等辦事機構溝通的時間和精力,大幅度提高出版效率。
因此,回顧張元濟的出版歷程,他擁有淵博的學識和謹慎的治學態度,因此能做好出版人最基礎的案頭選稿審稿工作;他能在政治斗爭激烈的時代順應時代發展風向,同時也把握好市場需求,保證出版出來的圖書不會因為政治因素和需求量小而使出版社受損;在出版活動中,他能站得高看得遠,注重出版社的出版經營戰略,打造標志性出版物,為商務印書館樹立名望,以此獲得更為龐大的讀者群。這些能力素質都是當今的出版人所需要學習和借鑒的。
[1]陳紅.出版職業道德建設與“雙效益”[A].暨南學報,1996(2):122.
[2]張學繼.出版巨擘張元濟[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72.
[3]吳道弘.編輯實踐與編輯學思考[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8.
[4]單麗娟.編輯職業道德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對策思考[A].渤海大學學報,2008(10):156.
[5]李明山.中國近代編輯家評傳[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109.
[6]汪凌.張元濟——書卷中歲月悠長[M].大象出版社,2002:54.
[7]張國華主編.出版大家張元濟——張元濟研究論文集[M].學林出版社,2006:462.
[8]樊希安.總編輯手記[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71.
[9]易圖強.出版經營管窺[M].岳麓書社,2009:5.
[10]周五.張元濟書卷人生[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5.
[11]周武.張元濟書卷人生[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