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凡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著名語文教育家朱紹禹先生曾說過:“只把課文的典范性看作是語文課本的生命,既不符合現代教材觀,也不符合現代語文課文的實際。現代的語文教材觀,是既要求遴選典范而恰當的課文,又要求設計內容充實而又富有啟發性的練習思考題,還要穿插配合必要的圖像,以及編寫語文知識等。這時語文課文發生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同最初的課本的一個重要區別。”語文教材由四個相互聯系的基本要素構成,即課文(范文)系統、助讀系統、作業系統和知識系統。從朱紹禹先生的話中說明,助讀系統和練習系統對語文課本非常重要。
筆者所選取的課文是蘇教版必修二,魯迅先生的 《祝福》這篇文章的助讀系統和練習系統。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語文課本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他的文章很具有代表性、時代性。
廣義上助讀系統指的是教材為幫助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自讀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課文提示、注釋,題解、作者介紹、補白、插圖等等。但是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蘇教版必修二的《祝福》,我們只看到有整個單元的導語,文章的課文注釋,還有插圖,作者介紹融合到了注釋中。所以下面我將重點分析《祝福》的注釋和插圖。
我們可以把蘇教版《祝福》的注釋分為以下幾類: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往往會在課文中增加一些背景的注釋,《祝福》也不例外。這些背景的注釋主要集中在每一課的第一個注釋,對整篇文章的出處、作者、寫作背景有個大致的介紹,當然課文其他地方也有。這些背景的注釋主要有語法知識的注釋、文學知識的注釋(包括作家作品)、文化知識的注釋等。例如:選自《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版。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名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作家、思想家。作品有《吶喊》、《彷徨》等。
在課文中會出現一些生僻的固有名詞,例如固有的風俗習慣、黨派名、書名等等,學生不了解,因此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疑問,形成閱讀障礙,固有名詞的注釋是為了掃清閱讀障礙,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例如:【送灶】舊時把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視作 “灶神”升天的日子,在這一天或前一天送灶神,以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理學】也稱“道學”,是宋明儒家闡發孔孟之道而形成的哲學思想體系,明清統治者特別提倡。還有【新黨】、【《近思錄集注》】、【《四書稱》】等注釋。
文中的字音注釋都是附在釋義注釋中的,沒有單獨因為注音而做的注釋,還有些注音是給注釋中解釋的字注音的。 例如【監(jiàn)生】【寒暄(xuān)】等等。
詞義分析是課文注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對詞語的理解上有不同,程度好的學生可能閱讀涉獵廣,知識面寬,可是閱讀經歷較少的學生就對某些詞語的理解上有所偏頗。我們的編者就要給出詞語的意思,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例如【無聊賴】與下文的“百無聊賴”都是指精神無所依托,感到非常無聊。【漠然】漠不關心的樣子等等。
古今用法并不一定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的現象,在魯迅的文章中,多指的是字不一樣,但是讀音與用法與現在一樣的詞語。這與魯迅所處的時代是分不開的,魯迅所處的時代正是“文白之爭”的年代,所以出現了很多這種用法。例如【豫備】現在寫作“預備”,【釘】現在一般寫作“盯”等等。
“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會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丕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技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祝福》


朱紹禹先生同樣也提出:語文教材要有藝術性,不僅要“文質兼美”,還要“圖文并茂”。《祝福》一文插圖的選擇上,選取了版畫家趙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頁插圖,選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作課文插圖。這兩幅插圖描寫了祥林嫂頹唐后的形象,和文章中剛開始的祥林嫂形象有著極大的反差。整篇課文并沒有祥林嫂年輕漂亮時的插畫,而只有一副落魄的形象,更深入學生的心靈,突出文章的主題。圖和課文的表現形式不同。課文是以語言文字為表現手段,插圖是以線條色彩為表現手段。語言文字所表現事物是抽象間接的,而線條色彩表現事物則是形象直接的。不懂語言文字的意思,就難以理解課文的內容;而借助插圖則可以直接理解事物,借助插圖理解課文要比借助語言文字快得多,準確度也要高得多。在語文教學中如能恰當運用插圖,使學生“聞文身見文形”,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與領悟,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與鑒賞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毋庸置疑,一幅幅生動傳神、惟妙惟肖的精美插圖,是課文內容的輔助和補充材料,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有必要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蘇教版《祝福》插圖的另一個妙處是它在課本的最前面就展現了很多課文的插圖,和傳統的只在課文中穿插插圖不同,更能引起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通過上文的分析,《祝福》的注釋和插圖所構成的助讀系統筆者認為有以下特點:
1.注重與課標的聯系。義務“課標”的要求: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感情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祝福》中的注釋和插圖都不多,注釋不僅有時代性,而且很容易理解。并且變化多樣,有背景注釋、固有名詞等。插圖的運用,突出了文中那句“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哀,深化了主題。
2.新舊知識聯系。《祝福》是一篇高一學生學習的文章,和之前初中學習的《故鄉》、《社戲》等魯迅的小說相比,《祝福》的注釋更加上了一個層次,不簡單,也不難,考慮到了各個層次的學生,注重了初中和高中知識的新舊聯系和銜接,實現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3.注重知識和文章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語文學科不意味著沒有層次結構,教材應該把系統性和完整性都表現出來,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穩定清晰的認知結構。本單元的主題是“慢慢走,欣賞啊”,都是名家名篇的小說,插圖突出了人物,人物也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助讀系統與課后的練習系統還有課文本身,都有邏輯性,注釋為了疏通文意,加深理解,而插圖突出了主題,使整篇文章渾然一體。課文的注釋質量很高,錯誤和疏漏的地方相對較少。很大程度上切合了學生的學習接受心理。在知識學習、能力訓練與人文精神陶冶之間是“點與面”的關系,整個文章做到多線條的有機統一、和諧行進。
4.注重文化性。整體上看,課文中的注釋都是比較客觀的,本于原文原意,或選取學術界比較統一的意見進行注釋,當然,編者在選訂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入個人的理解。比如注釋【恐怕這事也一律】意思是擔心有關祥林嫂要死的預感,與上述經常遇見的事情一樣,也會應驗。這就有了編者自己的理解。但是編者自己的理解也是為了進行文化的傳播。插圖也是用的版畫家趙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頁插圖,選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作課文插圖,都是名家的畫作。所滲透的價值觀主要是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輝煌燦爛,思想的博大精深,拓寬了學生的文化和文學視野。
顧黃初先生認為,教材功能的延展發揮是知識、范文、作業和助讀四大系統的有機統一、協同作用,因此在重視知識的優選、范文的精擇的同時,應強調作業和助讀系統的優化設計。練習系統指的是教材為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語文知識、培養提高語文能力和檢測學生學習結果而有計劃提供的各種思考與練習,分為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練習系統一般都是與范文采統、知識系統密切配合的。也有一些語文教科書的編者出于某種需要,把作業系統單獨抽取出來,專成獨立的練習冊。
練習類型分析蘇教版教材在課后習題安排了三種形式——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文本研習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閱讀文本,創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問題探討主要著眼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側重于發展理性思維,培養批判意識。活動體驗旨在引導學生圍繞人文內涵專題和學習要求,結合具體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究,側重在綜合性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針對《祝福》的練習系統,蘇教版一共有五道練習題。既有口頭形式的,也有書面形式的。下面我來重點分析一下《祝福》練習系統的特點:
1.注重和課標的聯系。義務“課標”要求: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避免模式化,鼓勵靈活多樣,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型學習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高中“課標”要求:教科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以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祝福》的課后練習中的五道題都是體驗性活動,分別讓學生談感受,想象,交流心得,分組討論等等,都是學生的體驗性活動,都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并且進行研究性學習。習題不多,只有五道,但是卻做到了少而精,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語言,或揣摩課文中精彩的語句,或聯系上下文,重點品位語句的含義,以積累精彩的語言,培養語感。并且開放性、拓展性聯系,進行比較閱讀,聯系課外閱讀、結合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突出了探究、體驗討論等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祝福》一篇文章,掌握了學習魯迅小說的方法。
2.注重系統和內在邏輯。《祝福》的練習中第一題是“閱讀全文,以‘太不公平了’為開頭說一段話,談談你初讀作品的感受。”這是對全文的把握,這道題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學生的課文的主旨,而且根據上課的順序來檢驗和鞏固學生的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后來幾題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和原文作對比,欣賞《祝福》中的情節,交流鑒賞的心得等等,都是根據對課文的掌握的程度逐步深入的,和課文系統,助讀系統和知識系統相呼應,邏輯結構非常清晰。
3.注重新舊知識聯系。最后一題“閱讀魯迅的《藥》,聯系中學學過的《藤野先生》、《藥》中人們看殺頭和《孔乙己》中孔乙己,來和《祝福》人們對祥林嫂的看法做對比,理解如何看待魯迅作品中“看”和“被看”背后的實質,和同學交流看法。《藤野先生》、《藥》、《孔乙己》都是初中學過的文章。高一的學生剛剛從初中升上來,基礎知識還不扎實,所以這道題不僅做到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主題的把握,而且還是做到了新舊知識聯系。
4.教材、練習教學化。這些練習題采用了多種方法,有自己思考,還有討論法,并且依托的文本不一樣,有的是課文本身,有的是別的材料,真正做到了知識的應用,遷移到情境的轉化。“教材是一種情境”,這個聯系系統給我們提供了與原文相似度非常高的情境,有所聯系和升華。注重了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的想法,這樣的課后習題,讓學生真正有興趣去靜下心來真正自己研讀《祝福》這個文本,應用知識,遷移以前的,并且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學會,學懂。
5.注重文本本身。《祝福》本身是一篇小說,聯系整個單元,都是名家名篇的小說,練習系統抓住了小說本身的特點及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根據小說的三要素來設題。涉及了祥林嫂,還有魯鎮的飛雪,阿毛的事件等有關的題,針對性強,適合學生研究型學習。
6.增強了感情體系。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情感體念,自我精神成長,強調“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動激情”。練習系統的設置加強了學生對于吃人的封建禮教的痛恨,加強了對祥林嫂的同情,這也是這個練習系統的成功之處。
但是筆者認為有幾點不足的是這些練習系統并沒有落實的地方,只有通過討論,并不一定有很強的參與性,落不到實處。在練習時,除了要將教材作為一個范本,借教材完成多個任務外,還要注意其和考試的有機聯系,做到以題帶考,以題落實考試要求。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采用限制對某道題的回答字數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時間來培養學生的敏捷性,給要回答的問題附上分值等等。而且也沒有把寫作和課外閱讀的拓展放在課后題中,應該適當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