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力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①195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確定了普通話的內容和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方針。1956年1月28日成立了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1986年9月全國語言文字工作“七五”規劃會議上提出:“大力推廣普通話,使普通話成為教學語言、工作語言、宣傳語言和公共場合交際語言。學校是推普的重要陣地,青少年是推普的重要對象。到1990年,各級各類學校應力爭普及普通話,中小學和師范學校要走在前面。”1994年10月,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廣電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要求在教師、師范生、主持人、播音員等七類人員中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并逐步實行持普通話登記證上崗的制度。2000年10月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這些法律條文使我國的普通話推廣工作一開始就有法可依,很快步入正軌。“普通話成為教學語言”的規定使學校成為推普工作的前沿陣地,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教師在推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教師資格認定和教師職稱評定時規定:“申請者的普通話應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二級乙等以上標準(語文學科要達到二級甲等)。”筆者近年來一直從事普通話教學、考前培訓和測試,發現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水平存在不少問題。現就相關問題提出建議,希望對提高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技能略有幫助。
心理學、語言學研究表明,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是在兒童期,而這個時期,大多數人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老師對一個人語言能力的影響至關重要。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不僅提高教師的表達能力、教學效率,更給學生提供語音樣本。所以教師應自覺主動地加強普通話訓練。
有的學校規定師生員工在校園必須使用普通話。但筆者發現這樣做的效果并不明顯。原因是教師隊伍中普通話水平懸殊,一些普通話不太好的老師不好意思在公共場合使用普通話,于是就使用方言詞匯和語法,甚至使用方言的聲母、韻母,只是稍微改變一下聲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事們也會覺得與其千辛萬苦地去記標準字音還不如只改聲調。處在語言發展關鍵期的兒童、青少年對這種現象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于是很快校園里面就會流行一種極不規范的普通話。為避免這種現象,學校應該將推普工作作為重要任務,校領導牽頭,語文教師、青年教師作排頭兵,營造普通話學習氛圍。學校要盡可能開展各種推普活動,如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辯論賽等,通過大型活動正面引導師生使用規范標準的普通話。如果學校領導、語文教師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全校師生學習普通話的熱情定會高漲。
由于推普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在崗的中小學教師中很多人沒有系統學習過普通話理論,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普通話的。如果能給他們提供系統的普通話知識講解和訓練方法,定能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普通話的信心,找到訓練普通話的最佳途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語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清普通話的發音原理,元音、輔音各自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容易混淆的聲母韻母的辨正,等等。如,在講zh ch sh和z c s的區別時,應該結合發音部位圖講清楚兩組聲母的區別僅在于發音部位的不同,前者是舌尖和硬腭前沿成阻而后者是舌尖和齒背成阻,通過教師示范、學員反復模仿,掌握兩組聲母的發音方法。再提示他們記住常用字中哪些字是翹舌音,其余的則是平舌音。在記字音的時候,可指導教師用偏旁類推的方法,記住一些可以類推的偏旁,比如“乍”,聲母是舌尖后音,可以類推出“炸、詐、蚱、窄、榨、砟”的聲母都是舌尖后音。但是在講偏旁類推時,必須指出少數例外,比如“怎,作,昨”等聲母是舌尖前音。再如:講n和l,就一定要揭示出舌尖接觸上齒齦時,前者舌面要上升堵住口腔通路讓氣流從鼻腔出來,而后者舌面下凹讓氣流從舌頭兩邊出來。接著舉大量的鼻邊音對比練習的例子讓他們學以致用。其實很多看似復雜的問題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韻母中的前后鼻韻、e-o-uo等的發音和辨正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訓練。聲調的練習則需要掌握四聲的相對音高,指出方言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比如四川話的調類和普通話調類一致,只是調值不同,于是可以用數四聲的方法找到每個字在四川話里的調類再用普通話的調值念出來。但需要指出古代入聲字在普通話的調類和方言不一致,可以列出常用字里的入聲字在普通話里的讀音。
2.詞匯。學習普通話不能只學習語音,還要掌握普通話的詞匯和語法。要分辨常用的詞匯中哪些是普通話詞匯,哪些是方言詞匯,最可靠的辦法是查閱詞典。最常用的中型詞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商務印書館2012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如果只知道方言詞,不知道普通話怎么說,就可以查閱各地的方言詞典。要鼓勵中小學教師在平時隨時細心分辨方言詞匯和普通話詞匯的異同,把方言和普通話不同的詞匯現象記錄下來,進行對比分析;在備課上課、與人交談時多掌握積累普通話的詞語,有意識地改變使用方言詞的習慣,讓自己隨時自覺地運用普通話的詞語來表達意思。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能牢固地掌握普通話的詞匯。以四川方言為例,方言詞匯與普通話差異最多的是名詞,需要指導他們記住一些差異較大的名詞,再指導他們記住一些規律,如方言中加后綴“子”的“樹、蔥、煙、今年、螞蟻”等,在普通話里都不帶后綴“子”;再如有些加后綴“子”的方言詞,普通話中要加后綴“兒”,如“棗、肝、皮、煙盒、鞋”;有些詞方言中帶后綴“兒”,普通話里又不帶,如“尾巴兒、翅膀兒、舌頭兒”。另外,方言詞中很多疊音詞,名詞后面加“些”“頭”“后(音‘吼’)頭”的詞都與普通話詞有差異。
3.語法。語法的穩定性較強,說普通話的時候容易出現的語法錯誤主要是把不同的詞類誤用,或是量詞的使用不當等。更多的則是由于說話人不加思考說出的話語序混亂、首尾殘缺、搭配不當或是出現邏輯錯誤,如“我爸爸從小就對我很好”,“她是我生前最好的朋友”。這些現象只要適當提及便會引起足夠重視。
用上述方法將普通話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分類突破以后,能使中小學教師樹立學好普通話的信心,增加對普通話學習的熱情和投入。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普通話技能培訓,應該遵循語言規律,設置“聲母-韻母-聲調-音節”的講授與訓練步驟,促使他們“字-詞-句-篇”應用的標準與規范,指導他們在掌握發音的基礎上進行四個測試項的訓練,最終使他們達到在朗讀、表達上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示范和指導作用的要求。《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試行)》規定二級甲等的具體標準是:“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聲韻調發音基本標準,語調自然,表達流暢。少數難點音(平翹舌音、前后鼻尾音、邊鼻音等)有時出現失誤。詞匯、語法極少有誤。測試總失分率在13%以內。”這個標準應作為大多數中小學老師學習普通話的終極目標,因此不能一開始就用上述標準去檢測。訓練過程中可以分章教學、分章考核,對少數難點音要反復練習。
自推廣普通話水平測試以來,各級各部門便高度重視。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與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該法第十九條明確規定:“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和影視話劇演員、教師、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應當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等級標準;對尚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普通話等級標準的,分別情況進行培訓。”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八條規定,教師有“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的義務。普通話作為教師職業技能之一,顯然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的應該“不斷提高”的部分。然而現實卻是普通話等級測試“成績無限期保留,全國通用”。因為大多數教師在讀書期間或申領教師資格證時已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獲取普通話水平等級證書,所以很少有教師在工作之后還會自覺地學習普通話。因此,筆者建議打破“成績無限期保留”的制度,改革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在各類教師招聘工作中增加普通話水平測試部分,在教師職稱評審時將普通話水平測試增設為教師技能考核項目。這樣就可以打消一部分人一勞永逸的念頭,激發大家終身學習普通話的熱情。
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對象正處于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定期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普通話水平培訓、測試,促使他們不斷提高普通話水平,為中小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事關祖國未來一代普通話水平的高低。因此,應在中小學教師中建立長效的普通話學習機制。安徽科大迅飛公司開發的普通話水平智能測試系統已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大量使用,進行一次測試考生只需要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測試系統能自動生成前三題的成績,人工評分的工作量大大降低,這使筆者定期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設想完全有可能實現。
注釋:
①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P1.
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教育室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