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琴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急需能夠與同盟軍及其敵人進行交際的外語人才,而當時盛行的翻譯教學法不能達到使學習者迅速掌握外語這一目的,于是,美國政府在有關大學的協助下制訂了一個“軍隊特別培養方案”,并且征求了當時許多著名的語言學家的意見,如薩丕爾、布龍非爾德等。他們根據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觀點,主張讓語言學習者大量地接觸多種語言的素材,而將閱讀訓練減少至最低限度。這些語言課是極度強化的課程,在教學實踐中設計以句型操練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先用耳聽,后用口說,經過反復口頭操練,最終能自動地運用所學的語言材料。這一教學方法在當時被叫做“陸軍法”。因為該教學方法主張聽說領先,在50年代中期改稱為聽說法。
聽說法是在美國描寫語言學家培訓語言調查人員的“問詢法”和美國軍隊特別培訓教程(ASTP)教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影響甚廣的外語教學法。該教學法的語言理論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心理學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它強調與目的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強調語法結構的操練。[1]結構主義語言學要求嚴格按照科學原則去觀察和描寫人類的語言,并弄清楚語言在結構上的特征。行為主義學派,把學習看成是刺激—反應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外在刺激,學生就能在大腦中逐漸形成對刺激物的反應,從而將其掌握。
根據聽說法的理論基礎確定了該方法的特點是:①聽說領先于讀寫;②以句型為中心,反復實踐,形成習慣;③限制母語或是排斥母語;④很少或根本沒有語法解釋,語法教學靠歸納性類推,而不是靠演繹性解釋。[2]
基于以上特點,聽說法包含以下原則。
1.外語學習基本上是一個機械的習慣形成的過程。聽說教學法認為語言學習就是要養成一種習慣,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一種習慣,遇到需要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使用。如我們反復練習“你身體怎么樣”、“天氣怎么樣”等關于“怎么樣”疑問方式的訓練,讓學生養成這種疑問方式的習慣。
2.錯誤是不好的,應該完全避免,因為它容易造成不良習慣。錯誤在聽說法中被認為是非常有害的,會讓學生形成不好的語言習慣,因此要盡量避免讓學生發生錯誤。如果學生說出“很吃飯”(意思是吃很多飯),就很可能養成不好的習慣,這樣的習慣可能會影響學生以后的語言表達,養成“很+動詞結構”的語言習慣。因此應該及時嚴格糾正錯誤。
3.語言首先是以口語形式出現,這樣會增強語言表達的技巧。聽說法認為教學中首先應該給學生口語的語言材料,而不是書面語形式,因為他們認為口語材料能讓學生的水平提高更快。
4.類推比較分析能夠為語言學習提供更好的基礎。類推就是將有一定規律性的結構推廣到相類似的情景中,如“A和B見面”,這個模式就可以推廣到其他的語言環境里,如“我和他見面,小王和小沈在門口見面”等。分析是將整體分成個體通過分析歸納得出規律性的東西,如帶“了”的句子的正反疑問句形式。通過對許多帶“了”的句子的正反疑問句的形式的分析歸納,得出“A沒A”和“……了沒有”的形式規律。在教學中,類推就是將已有的語言規律或語言模式推廣到其他環境中進行反復操作練習。分析則是通過分析各個句子,讓學生理解語言規則。
5.某一語言的詞匯對其本族語學習者所具有的意義只有在某一語言和文化環境中才能學到。單純地背單詞和解釋詞義是很難學會單詞的,詞義的學習應該放在語言環境和文學環境里,通過語言環境強化對詞義的理解和掌握。聽說法的基本操作過程:讓學生聽一段對話、讓學生重復對話、調換對話中一定的關鍵詞或短語、利用關鍵結構組成不同的對話來操練、讓學生在對話模式中練習。
隨著新的教學法的不斷產生,聽說教學法曾一度備受批評,并漸漸不再受到重視。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聽說法在克服傳統重理論、輕實踐,重讀寫、輕聽說方面有不容忽視的優點??陀^認識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聽說教學法”,對我們對外漢語教學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首先,從理論上講,聽說教學法符合第二語言習得的規律。語言的學習始于正確的聽音,大量的漢語聽力訓練能為學生打造出一副“漢語耳朵”,增強學生對漢語的敏感性,同時也為日后能說出標準的漢語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模仿與背誦是說好漢語的關鍵,標準的發音和流利的口語表達均來自于模仿和背誦。教學實踐表明:很多教學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原因在于我們過多地強調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F在我們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學習策略角度來講,大量的模仿和背誦有助于學生語言習慣的養成,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其次,從實踐上講,目前對外漢語教學基本采用的是課堂教學的形式。由于教學思想的發展和影響.課堂教學由教師“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逐步走向“講練法”、“談話法”、“互動法”等啟發式教學。聽說教學法重視口語基礎,強調句型作用,著重實踐和操練,它的特點恰好與目前對外漢語的教學方式完全相符合。它打破了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改變了“啞巴”語言現象,以學生應用漢語進行交流為目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運用漢語的技能,使學生能脫口說出流利漢語。[3]另外,因為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不多,要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掌握相對多的內容,不可避免地要采取一定的機械性、強化性的訓練。實踐證明,聽說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漢語口語流利程度是有莫大幫助的。由于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使用語言,因此他們的學習動機更為明確,學習效果也更加明顯。
事實上,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優缺點,聽說法也不例外。以下將列舉聽說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1.片面強調聽說能力,忽視讀寫能力。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或缺的。結構主義語言教學理論反復強調口語第一性,文字第二性,在外語教學中以聽說訓練為主,讀寫為輔。在真實課堂里,如果我們把注意力只放在聽說上,而不去挖掘讀寫對聽說的積極輔助作用,學生的讀寫能力就僅僅只會停留在聽說所得的材料上,一旦材料發生變化,讀寫能力就跟不上。對外漢語老師可以在聽說材料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取可用于讀寫的內容,進行寫作技巧分析;也可以讓學生將脫口而出的漢語寫下來,老師進行修改和錯誤分析,在課堂上讀一讀,讓同學一起參與討論。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同時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
2.重感性認識,輕理性認識。聽說法以聽說領先,故而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并不會在聽取語言材料之前或過程中教之以語法規則、詞組搭配、句義等。根據目前對外漢語課堂的開課數和學生人數,學生很難全部認真地做到模仿、記憶、重復、交談這些環節。在有限時間內,如果教師不對聽說內容的語義、語法、詞匯及其漢文化背景進行相應解釋,學生就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帶著還沒有解決的疑惑再進行其他聽說訓練,只會導致學生疑惑越來越多,思維混亂。尤其是漢語自身的種種特點,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相當嚴密的教與學的活動。教師在這里必須講究教學環節的安排和教學步驟的銜接,讓學習者循序漸進地去接受新知識。這樣,學生就不會只對聽過的材料有印象,下次再出現類似知識點就能舉一反三,達到理性認識層次。
3.忽略母語在漢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聽說法所依賴的兩種理論基礎都主張絕對排斥母語的利用,將利用外語思維放在首要位置。這種觀點主要是過分強調母語對目的語的負遷移造成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已經習得了母語的學生,他們頭腦中的母語思維模式不會因為我們的刻意回避而消失。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如果能輔助以少量學生的母語解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當講解某些復雜語言點時,教師最好利用學生母語進行對比和綜合分析,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運用。
4.注重機械操練,欠缺靈活性。聽說教學法根據結構主義理論主張,把85%的時間運用在反復模仿、記憶、重復和交談等實踐練習環節上。其結果是聽說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機械照寫,在使用語言時缺乏靈活性。使用語言離不開一定的語境,而語境又是隨著時間、客觀條件等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必須在聽說實踐中加強語法規律的歸納,并適時傳授語言知識,使所有的語言材料成為活的材料。同時,在課程設置上要增加系統語法課作為補充。對于語言教學既要重視操練的必要性,又不能失去靈活性。學生語言能力的演繹不僅需要反復模仿,更需要靈活掌握運用。
我認為聽說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優缺點要一分為二地看。第二語言教學的實踐也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復雜多變,企圖找到一種完全適用對外漢語教學的方法幾乎是不可能的。每種教學法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切入點,深入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所以彼此之間不應相互排斥,非此即彼,更多的應該是相輔相成,優劣互補。無論是聽說教學法,還是交際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沉浸教學法等,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靈活恰當地應用,這樣就能夠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取得實效。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徐子亮,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