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兒童的學習過程離不開閱讀,對學習障礙兒童來說也是如此。閱讀過程是伴隨著一系列復雜的認知技能的,包括基本的視覺分析、字形加工、語音加工和語義通達過程。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有關學習障礙閱讀的信息加工研究越來越多,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語音加工是閱讀過程中認知加工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國外關于表音文字閱讀技巧獲得的理論一度把語音加工作為閱讀認知過程的關鍵,認為在閱讀技巧的早期發展中,語音加工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語音技巧尤其是語音意識的發展可以促進對單詞的快速解碼,并且通過訓練兒童的語音技能來提高其閱讀水平也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國外,關于語音加工技能對閱讀的影響問題已有20多年的實驗研究歷史。語音技能是指在書面語和口頭語中運用語言的聲音結構信息的技能和技巧。語音加工技能包括語音意識、言語工作記憶以及接受和加工語音信息的速度等一系列的成分,這些成分與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關系。Share等人認為,語音意識能夠有效地預測閱讀的速度和有效性的習得。Shankweiler(1992)年提出了語音缺陷假說,認為語音加工的缺陷是導致閱讀能力低的主要原因。語音障礙是閱讀障礙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是表音文字中閱讀障礙的核心,在西方關于閱讀障礙的研究中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
在表意文字中,語音也對閱讀過程發生作用。胡杰芳對57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口語語音運用能力與漢字認讀能力的研究,結果表明,兒童在一年級時的語音運用能力能夠有效預測其三年級的語音認讀能力[1]。在另一項對小學四年級漢語閱讀困難學生語音加工特征比較的實驗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三種不同的語音分割任務來考察學生的語音覺察與加工能力,研究發現,學習困難學生的語音意識能力明顯低于正常兒童[2]。
然而研究者也提出,語音加工能力在漢語閱讀中是否具有像拼音文字閱讀同樣的作用,還難以獲得足夠的證據。漢語的字形較拼音文字更復雜,字的構成以幾何圖形為主,每一個字都是用一個平面方塊來記錄的方塊字,因而需要較高的視覺加工能力。因此,針對漢字特征,對漢語閱讀的視覺加工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漢字結構復雜,除獨體字外,大部分的漢字都可以被拆分成2-5個部件,這些部件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結合起來才能成為人們所接受的漢字,這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正字法”。正字法加工,是指對特定語言中書寫習慣的理解和具有辨別書寫正確與否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字(單詞)的組合是否合乎規范以及構成字(單詞)的部件可能出現的序列。閱讀能力正常者能夠熟練地運用這些知識來進行閱讀活動。
在拼音文字中,正字法影響單詞的識別。符合正字法的詞往往是可以音讀的,所以正字法規則與語音規則通常一起發生作用。Rack(1985)研究發現,閱讀障礙兒童可能會采取一定的辦法來彌補他們在語音加工方面的缺陷;Valdois.S等人(1995)的研究表明[3],發展性閱讀障礙主要由正字法加工缺陷所引起,詞形錯誤有時與語音錯誤同時出現,但在很多情況下會單獨出現。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也有正字法,且漢字正字法的深度比拼音文字更深[4],因此,從認知水平上來說,漢字形、義的聯系可能要比形、音的聯系強。關于語言認知的研究也發現,從漢字提取語義要比提取語音更容易。
關于正字法對漢字識別的研究早在80年代便開始了,且正字法在熟練閱讀者漢字識別中的作用也已得到了證實[5]。 有研究發現(Cheng和Huang,1995)通過讓二到六年級兒童進行詞匯判斷,發現兒童對非字的虛報率要遠遠低于假字;Peng和Li(1995)研究了小學三年級、六年級學生和大學生對左右結構的真字、假字和非字進行詞匯判斷,發現三年級學生已對正字法敏感,六年級學生對正字法的掌握已基本達到了大學生水平[6]。李娟等(2000)以小學一年級、三年級、五年級兒童和大學生為被試,讓他們對左右、上下、半包圍三種結構類型的真字、假字和非字進行詞匯判斷,結果發現:小學一年級兒童已萌發了正字法意識,但直到五年級才基本達到成人水平[7],其他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這些研究都表明,兒童的正字法意識是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并在字詞識別、字詞學習和閱讀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Hunt認為,文章閱讀包含詞句解碼和連貫整合兩種信息加工活動[8]。 Kintsch(1983)把文章閱讀分為詞句解碼、宏觀命題組織和課文分析綜合三個水平。我國學者莫雷研究發現,中小學生的文章閱讀包含語言解碼、組織連貫和分析概括三種信息加工[9]。盡管各家的觀點有些出入,但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文章理解加工至少包含兩種語義信息加工,即低級的詞匯語義加工和相對高級的篇章語義推理整合加工。這兩種語義加工的任何一種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篇章理解,可見語義加工的重要性。
語義加工是指對閱讀材料意義的理解和加工,通常包括對詞的意義加工和對句子的意義加工兩種水平。Carroll(1993)發現,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詞匯語義加工水平與閱讀理解能力高度相關。正常兒童語義的發展開始于單詞階段,之后再逐漸掌握包括各類句子等更復雜的語義關系,隨著閱讀技巧的發展,語義因素在閱讀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詞的意義在人的心理中是通過心理詞典來表征的。Carroll(1999)指出:心理詞典是永久性存儲于記憶中的詞及詞義的心理表征。所謂認知一個詞,就是在心理詞典中找出與這個詞相對應的詞條,并使它激活達到所要求的閾限(張必隱,1997)。句義是言語中最小的獨立的語義單位,句子的語義加工是讀者從書面文字中來構建其意義的心理過程。
許多研究表明閱讀能力差的兒童在閱讀單個詞時比對句子進行語義加工更容易也更多地犯語義上的錯誤,尤其是在閱讀那些沒有任何背景線索下出現的單個的詞,也就是說對句子進行語義加工的技能相對要好些[10]。
句法加工是指對語言的基本語法結構的理解,是為了獲得對句子的理解,把句子切分為構成成分,并且決定這些構成成分是怎樣相互聯系起來的,從而建立起句子底層結構中的命題。讀者對句子的加工主要通過句法意識來體現。
句法意識是理解語言句法的能力,也稱為語法敏感性,這種能力是能否順利而快速的閱讀文章的關鍵。Bowey(1986)采用了錯誤模仿和錯誤糾正任務來考察兒童的句法意識,結果表明熟練讀者比不熟練讀者的句法意識成績要好,句法意識與即時閱讀理解監控能力的成績存在顯著相關。 其他的一些研究(Siegel,1991;Demont,1996)發現,與正常兒童相比,閱讀障礙兒童在課文閱讀過程中因缺乏句法意識而犯的錯誤率更高,在句法意識方面存在缺陷。
句法加工和語義加工是閱讀過程中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兩種必要的加工過程,在閱讀過程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閱讀過程包括語音加工、正字法加工、語義和句法加工等一系列的層面,針對閱讀過程中不同的加工過程研究者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到,以往研究關注的只是漢語閱讀的某個層面,對漢語閱讀能力全面地考察以及閱讀過程與認知加工的關系方面的研究還較少,這也是今后學者要進一步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1] 趙微,方俊明.當代閱讀困難兒童認知加工過程熱點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4:43-48.
[2] 趙微,方俊明.漢語學習困難學生語音加工特征比較的實驗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9:73-77.
[3] Valdois S.,Gerard C.,Vanault P.,Dugas M.Peripheral developmental dyslexia:a visual attentional accout?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1995, 12:31-67.
[4] 張積家,王惠萍.漢字詞的正字法深度與閱讀時間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6,28(4):337-344.
[5] 李虹,彭紅,舒華.漢語兒童正字法意識的萌芽與發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1:35.
[6] Peng D L, Li Y P.Orthographic informatio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In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Chinese and Asian language,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5.
[7] 李娟,傅小蘭,林仲賢.學齡兒童漢語正字法意識發展的研究[J].心理學報,2000,32(2),121-126.
[8] Hunt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 word decod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 Jour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9(4):461-469.
[9] 莫雷.不同年級學生自然閱讀過程信息加工活動特點研究[J].心理學報,1998,30(1):43-49.
[10] 鄒艷春.漢語學生發展性閱讀障礙的信息加工特點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