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健群
(浙江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高中音樂教材已全面推廣并使用多年。新的音樂教材處處都體現著新課程的理念與精神,突出審美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教材是“死”的,而學生和整個教學是“活”的。因此,在新教材多年的實踐過程中,涌現出很多關于教材如何使用的不少 “思考”。如:教材該如何使用才合理,怎樣能夠更好地使凝固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和理念轉化成學生的知識、能力,面對千變萬化的學生和統一不變的教材,教師該如何做,等等。但很少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并引導學生主動利用教材的研究。而要想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對教師所選用的教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且能夠懂得如何運用教材進行主動的學習。毛澤東說:“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材并學會主動運用教材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矛盾。
傳統的教學觀“重權威”,教師是“權威”,教材也是“權威”。新課程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對待教材的觀點也必須有更深刻的變化。
1.教材是工具
教材是學生的學習工具。它是實施音樂教育的媒介之一。“作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索的工具,教科書不僅力圖向學生展示知識的內容,還逐步向學生展示如何獲得知識的過程和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逐步體驗到如何從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認識和解決問題,逐步從模仿發展到獨立思考,從接收發展到創新。”①
音樂學科有其特殊性。音樂音響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的特征,使得學習過程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音樂審美活動中來,從而達到“提高音樂的感受力、具備基本音樂的表現力、提高音樂審美情趣、積累音樂文化知識和增加音樂學習的動力”②。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不能只做音樂教材的“揚聲器”,而是要在深刻地理解新課程的理念和充分地研究教材并全面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充分地、恰當地、創造性地、有選擇地使用教材。使之成為教師開展音樂教學工作,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技能和提高審美情趣的有力工具。
教師不僅自己要恰如其分地使用教材,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在音樂課堂以外,使學生能自覺運用教材進行自主學習。如,以教材為內容,針對自己的興趣,廣泛涉獵相關的知識,不斷地擴展知識面。使教材不僅能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工具,而且成為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工具。這對學生在今后的人生歷程中主動地開展終身學習有著深遠的意義。
2.教材是資源
教材是學生的知識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內容。從教學論的視角看,教材的定義是:“①學生形成特定的知識體系所勾畫的事實、概念、法則和原理;②同知識緊密相關的,有助于各種能力形成,并熟練地、系統地習得心理作業與實踐作業的各種步驟、方式與技術;③與知識和能力體系緊密相關的,奠定世界觀基礎的,表現為信念、政治觀、世界觀和道德觀的認識、觀念和規范。”③
《音樂鑒賞》(人音版)新版教科書,由中國民間音樂、中國創作音樂、西方音樂和亞非拉音樂四個板塊構成,充分體現了多元文化價值觀。以音樂文化作為編寫主線,既強調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有助于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音樂文化,又重視對世界音樂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音樂鑒賞》(人音版)新版教科書,是目前高中音樂鑒賞課的主要教材,內附光碟一張(包含了課本中的所有音樂片段)。在設計理念上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關注高中生的音樂興趣,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結合音樂學習過程與方法,融入音樂知識與技能,在呈現方式上留有學生學習的空間。為廣大學生提供了音樂學習的基本方法,體現了《標準》的基本要求。
然而,教材既然是資源,就可供使用者根據實際情況有效地選擇,而不是當成教條來逐條地遵守。否則,將有悖于教材編寫的初衷。教材是在普遍性的基礎上編寫出來的,對于不同地區不同性質學校的學生并不一定都適用,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特殊性對教材做出創造性的選擇,以使得教材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同時,教材不僅僅指教科書,還泛指與教科書作用相似的多媒體或網上教學資料。作為教師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教科書上(包括學生用書和教師用書)。而應該有“一雙慧眼”,有效地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資源,對教科書的不足及時有效地補充。并且幫助學生擁有“一雙慧眼”。引導學生主動搜集信息。這樣做,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適應學生現有水平。
學校音樂教學活動是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主要途徑。由教育部組織專家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課程的性質、價值、目標、課程內容的標準及實施的建議等各方面的內容作了詳細的闡述。其中對音樂課程價值的表述為: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音樂教學活動要充分體現音樂課程的價值,并以此作為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標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④即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動機、使學生明白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要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進行等。怎樣“教”與怎樣“學”才能使教學達到高效,是教師和學生都要考慮的問題。判斷音樂教學活動是否“有效”,首先看學生是否取得進步與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力是否提高、基本的音樂表現力是否具備、音樂審美情趣是否提高、音樂文化知識積累是否增加和音樂學習的動力是否被調動等。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與材料、能源并稱為社會三大支柱。信息資源急劇膨脹、信息獲取渠道多樣是信息時代的特征。反映在音樂課堂教學上,學生面對的音樂信息復雜多樣。對音樂信息的搜集與選擇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
音樂教材除了教科書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補充。因為教科書所提供的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學生的差異是特殊性。這種補充,不應該只有教師的補充,更應該是學生的自我補充。這種補充是自主的、探究的。
(2)因構件熱傳導性能相對較差,且內部和外部溫度差異很大,實際分布多屬非線性,所以對橋梁整體溫度荷載效應進行研究的重點是找出能使結構進入最不利狀態的溫度及其實際分布。在分析結構關鍵節點時,可借助有限元法找出能使結構進入最不利狀態的溫度及其實際分布;在分析和計算結構的整體時,通過對實測資料的研究,結合理論計算結果,可對復雜的空間溫度場進行簡化,使其變為二維變量分離,從而簡化找出能使結構進入最不利狀態的溫度及其實際分布的過程。實踐表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如:開展音樂研究性學習。
全班同學被分為四個小組,小組成員有明確分工。組長、副組長、記錄員、信息搜集員等。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
課題:多彩的民歌
組織形式:四個小組分別選擇不同地區的民歌進行研究,搜集整理資料,并做成PPT,有小組推薦成員做展示。
小組A:飄逸的南國風。四位同學一起上場,分別對民歌的民族風格、基本特征、代表作品進行了介紹。除了音樂教科書所提供的素材以外,還搜集了很多課本以外的資料。如:《茉莉花》、《采茶舞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學生們更加喜聞樂見的民歌翻唱的資料,如超女版的《民歌聯唱》。
小組B:高亢的西北腔。兩位同學負責講解,一位同學負責PPT演示,對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以及代表作品做生動的展示。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學唱了《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片段,班級氣氛熱烈。
小組C:獨特的民族風。全組成員一起上場,分別展示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傣族的音樂,并對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做介紹。有舞蹈基礎的學生還配上音樂起了各個民族的舞蹈,叫全班同學做簡單的舞蹈動作。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愉快地學會了音樂知識,且音樂文化知識積累是主動建構完成的,效果好。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得到了提高,音樂表現力得到了加強(演唱、舞蹈等),音樂審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音樂學習的動力被激發出來了。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也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針對新教材存在的不足。如:知識的順序性和連貫性安排不夠恰當,單元之間彼此缺少關聯性等。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的狀況做適當的調整。
總之,新課程的理念要扎扎實實地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真正改變學生被動學習,低效學習的狀況,才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僅獲得知識,更能提高能力。
注釋:
①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32.
②郭聲健.音樂教育新概念[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37.
③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2003.9:42.
④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23.
[1] 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紀永慧.高中音樂鑒賞(人音版)教材分析與思考.東北師范大學.
[4] 郭聲健.音樂教育新概念[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