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琳
(安徽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合肥 230601)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黨的十七大報告則進一步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地位,也是高校師德建設的核心。
黨中央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念和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根源,是黨中央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重大理論創新,具有重要的歷史進步性和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它是我們黨立足當前社會結構深刻變化、思想觀念多元化的新情況;放眼全球范圍內各種思潮風起云涌而提出的。也是我們黨在思想道德建設進程中,向全黨全社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歷史和現實證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它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更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撐;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為社會各行各業的道德選擇和價值取向界定標準,告訴人們什么是榮、什么是辱。
教育興則民族興,師德興則教育興。調查表明,當前高校教師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勤勉努力。然而也應該看到,新形勢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外來因素不斷影響著高校的發展,學校的師德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考驗,教師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出現了許多值得注意的傾向,主要表現為:
1.重物質,輕信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帶來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組織多樣化、生活方式多樣化,等等,高校一些教師開始重新審視職業角色和勞動價值,注重謀取個人物質利益,誘發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等錯誤思想,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發生扭曲和錯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言傳不身教,在崗不敬業,教書不育人”,不鉆研學科知識,課堂教學缺乏理論深度和廣度,不能體現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影響。
2.重技能,輕素質。
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各高校對教師業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承受著技能方面的巨大壓力,把絕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中,忽略對師德的塑造,常見表現為:重科研,輕教學;重課程數量,輕課程質量。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無法從行為上和思想上給學生樹立一個正面的、積極的榜樣。
3.重業績,輕師德。
高校管理教師的重要方法是考核,常態做法為:其一,年終業績考核;其二,職稱評審。考核結果,關乎切身利益,受到高度關注。其中,年度業績考核有著明確的指標體系,涉及物化成果,師德指標考核欠缺。考核如同指揮棒,指揮著教師在下一年度,或者下一時期努力的方向。誠然,這樣的考評機制有助于一味追求業績的增長,卻無助于高校師德模塑。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師德模塑的指導思想。
一個共同的思想基礎,是政黨、國家、和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在社會觀念和人們價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情況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指導性地位尤為重要。當前,高校教師的思維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意識越來越多樣化。“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傳統觀念受到強烈沖擊,那么,如何引領高校教師師德模塑不斷提升和進步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體現了高校師德模塑上的先進性要求,又體現了高校師德模塑上的廣泛性要求;既堅持了我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兼顧了高校師德狀況,具有強大的整合力和引領力。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師德模塑的行動指南。
在很大程度上,現代化語境中的高校師德問題,是因為沒有正確地引導造成的,為此,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行動指南,樹立高校師德模塑正確的輿論導向。在人們思想的獨立性、多元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的情形下,不論社會思潮如何風云變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體地位是不能動搖的,高等教育的第一要義是教書育人,育人要“育社會主義的人”,教書要“教社會主義的書”,所有的工作應以此為行動指南。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師德模塑的價值標準。
高校師德模塑必須有正確的價值標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師德模塑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等教育改革事業發展,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高校加強師德模塑就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按照建設高水平大學和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要求,造就一支忠誠于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隊伍。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說過,沒有離開教育的教學,也沒有離開教學的教育。世紀之初,胡錦濤總書記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四點希望: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并且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加強師德模塑,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的新目標、新要求,是新時期培養德才兼備教師隊伍的重要指示。胡錦濤總書記對廣大教師的殷切希望,語重心長,詮釋著愛、嚴、新、高的師德內涵。
1.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培養過硬的政治素質。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也是社會主義的靈魂,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高校教育的根本職責,就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師德模塑的成效,就要自覺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努力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貫徹于學科建設、課題研究、教材編寫、課堂教學等各個環節,不懷疑、不動搖。
2.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教師從教的靈魂,職業理想定位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教師能否用科學的判斷認識社會,用健康的態度對待受教育者,用正確的準則規范自己的行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培養有理想的學生需要有理想的教師。高校只有牢固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本職工作、個人理想與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使教師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具有強烈的職業光榮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樂于奉獻,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3.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也是高校師德模塑的重點。一個民族有了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才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教師有了這種民族精神和品格,才能激發深厚的愛國之情,才會自覺地把個人事業融入到黨和人民的事業,言傳身教,思想育人,培養真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4.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完善規章制度。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為師德模塑豐富了內涵。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只有仁者才能愛人,才能教育人。高校師德模塑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途徑和有力保障是制度建設。首先,制定《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明確師德規范;制定師德模塑實施細則,明確教師的崗位職責及具體要求;優化考評機制,實行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把教師職業道德表現與教師年度考核、獎懲、培訓、聘任、職務晉升、工資晉升掛鉤;構建科學有效的師德模塑監督機制,發揮校內外輿論監督作用。
社會在發展,形勢在變化,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適應新的形勢,應對新的挑戰,關注師德模塑面臨的新問題,建立高校師德模塑長效機制,使高校教師正確認識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高等教育事業良性改革和發展。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07-10.
[2]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人民出版社,2006-10.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