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南漳縣聾啞學校,湖北 南漳 441518)
我省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改革正在駛入快車道,但也給特殊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帶來了較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教師的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模式建構、職業技能的增長等。當前針對殘疾兒童缺陷補償的職業康復治療的教師短缺,已經嚴重制約了殘疾兒童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殘疾兒童“自食其力”目標的實現。于此,加強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對于實現特殊教育公平和改善殘疾民生,已成為特殊教育學校改革與發展的當務之急。
1.建設目標與教師素質結構存在一定偏離。
我省的特殊師范教育發展較晚,采用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學科+素養”,即在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的同時,增加了部分特殊教育學、心理學、特殊學校教學法等方面的課程,導致重學歷達標輕教師綜合素質的傾向[1]。目前,許多地區在師資隊伍建設目標上,受到行政干預的影響,目標制定時一般多從行政管理角度出發,因學歷達標清楚且易操作,幾乎在所有的文件中都較為偏重學歷達標的描述,而對于特殊教育中的職業教育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技能等級和綜合素質的描述則是籠統的、難以實施的,沒有明確而具體的職業教師任職標準,這與省外重視特殊教育教師標準的開發和制定的狀況大相徑庭。在特殊教育學校,許多語文、數學、美術、思品等學科教師兼任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導致了教師的職業素質和技能明顯不足。
2.特殊教育學校職教師資來源單一。
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職教師資來源相對于普通學校來說,比較單一。主要有特殊教育師范、普通高校、職技高職畢業生等。部分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是聘請的校外企業的技術人員等,但由于缺乏規范的準入程序,沒有嚴格的技術準入的標準,來自各渠道的師源只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2]。特別是兼職教師的聘用,由于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教學技能的專項培訓與方法指導,或是很少接受教育主管部門和特殊教育學校的評估考核,難以保證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
3.特殊教育學校職教師資職后教育薄弱。
近年來,隨著湖北省培訓計劃和名師工程的實施,特殊教育學校的主干課程教師先后不同程度地接受過系統的培訓,但對于術科教師和職業技術教育教師普遍缺乏規范、長期性的培訓規劃。由于專業的特殊性,職后培訓缺乏專業對口且靈活、多樣性的培訓機構。現有的特殊師范院校、教育學院、進修學校開展職業教育師資的職后培訓力量不足,內容遠遠不夠[3],不能真正解決殘疾人職業教育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培訓內容與教師工作實際脫節,培訓的技術含量不高,導致教師參與培訓的動力不足,存在重形式、輕實效的傾向。
4.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教師資隊伍不夠穩定。
基于個人或待遇保障方面的因素,致使湖北農村地區特殊教育職業技術教師隊伍不夠穩定,難以適應當前農村地區,尤其是大量隨班就讀殘疾學生的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職業教育教師一般認為是副科教師,不能得到同仁的認可;二是工作環境與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人們很容易將職業教育教師看成企業的員工或師傅,導致職業教師個人心理有較大的反差;三是職業教師隊伍分布失衡,沒有將職業技術教師納入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招考計劃之中,導致有一定業務專長的教師或高校畢業生不能及時充實教師隊伍,被聘任的教師又不能完全勝任職教工作;四是受到編制等因素的影響,進入農村教師嚴重缺編,有專業特長的職業教育教師逆向流失,加劇農村貧困地區師資匱乏;五是農村地區特殊教育學校或隨班就讀學校的職業教育教師待遇偏低,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設施、生存條件等不能滿足教師個人發展的需求,個別教師從特殊教育學校分流,導致隊伍整體水平偏低,教師隊伍面臨斷層。
1.加大宣傳力度,體現良好的職業聲望。
特殊職教師資隊伍的水平直接關系著殘疾學生職業治療和職業發展,教會學生一技之長是特殊教育的最終目標,有利于殘疾學生平等參與社會生活,自食其力。特殊學校職業教師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也是特殊教育發展到今天所必須體現的社會的進步。加大對于國家特殊教育職業教師的宣傳力度,提高職教教師的職業待遇,鼓勵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報考特殊教育職業教師,在進修、晉職、評優等方面給以一定的關注,以此來吸引優秀人才進入職教教師隊伍,增加職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教師的招考必須接受社會的監督。凸顯職教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方向,維護職教教師的職業地位與職業聲望[4]。
2.實施職業教師的準入制度,造就新型職教師資。
在湖北省各地特殊教育學校逐步實施職業教師的準入制度,將有利于真正實現高端技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保障職業教育課程的改革與落實,使殘疾學生學有所長。特殊教育學校的新型的職教師資,就是技能嫻熟、素質高的“雙師型”職教師資。他們除了具備全面的科學人文素質、專業理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教師道德素質,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質之外,能夠熟知殘疾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既能從事職教課程教學和課程開發建設,又能從事專業實踐技能的教學和指導,并在專業領域內有一定的造詣,必須具備的學歷證書、技術(技能)等級證書。必要時每年安排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專業實踐,熟悉整個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的有效對接,豐富職業教師的一線工作經驗,真正實現教師“站得上講臺,下得去車間”,將聾啞、肢殘、智力殘疾等職教課程的開設落在實處。
3.倡導終身學習,提升特殊學校職教師資在職培訓實效。
長期以來,有關部門對湖北山區的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教教師的培訓關注較少。由于資金、觀念、個人等因素,職教教師參與省培、國培的機會相對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造成了許多職教教師對培訓的態度比較消極。而且,由于評價內容、方法的落后,對于參訓教師的評價的結果往往也不能說明教師培訓的實效,其效度、信度偏低[5]。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發展,終生學習理念對于職教教師尤為迫切,特殊教育學校應該經常組織教師到省內的高等職業院校接受單項技能培訓,或邀請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的教師來到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指導,提高專業技能[6]。同時,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教師,也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合現代網絡技術,加強自我研修,或與同仁開展專題討論,或與片區的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教師分享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學等,逐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
4.提升特殊教育學校職教教師的專業地位。
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不僅是特殊教育自身的問題,要真正開設好職業教育課程,還需要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經費保障措施等。如在特殊教育學校中,對于職業技術教師的培養、使用、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為其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由于殘疾學生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很難從世俗意義下的學生成功中獲得職業的成就感,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殘疾人聯合會,以及特殊教育學校領導等應對他們的工作給予即時的評價和精神激勵,激發他們工作的原動力,使其產生職業的自豪感,還可以與大學、教育科研部門合作,參與課題研究,使自己的技術研發得到社會的認可,贏得社會的尊重。從而讓他們安心于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工作,服務殘疾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 蔣云爾.構建符合江蘇省情的特殊教育師資繼續教育體系[J].現代特殊教育,2008(9):18-19.
[2] 賀文謹.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5(10):20-21.
[3] 汪飛.對遼寧省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設置問題的思考.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J].2011,(5):104-105.
[4] [5]吳瑪麗.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1(2):133-134.
[6] 李煒巍.對高校教師資源共享的冷思考[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