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華東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學院,上海 200062)
方位表義與方位別義是王元鹿在《普通文字學》中討論早期文字概貌時提出的。從所舉例子看,這些字既包括獨體字整個字形的方向變化,又包括合體字中構件的方向變化。本文所討論的方位別義是廣義上的,包括獨體字方向和合體字構件方向變化兩方面。
一些甲骨文字形方位不同不區別意義,一些甲骨文字利用文字方向與位置的不同造新字,與其它字相互區別。對此現象,唐蘭說:“文字的形式,在古代也是很自由的,有許多文字時常倒寫……”“在古文字里,正寫反寫本是很隨便的……”①裘錫圭認為字形方向無別是與象形程度比較高的緣故:“商代文字字形方向相當不固定……字形方向不固定的現象,也是跟象形程度比較高的特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②
對于方位別義,一些學者認為是一種造字方法。李圃稱之為“移位造字”③法。鄒曉麗《甲骨文字學述要》也將方位別義看做一種造字方法:“通過這兩個(或兩個以上)字形的位置、方向的變化以區別字義的方法,使之產生大量的形符間多種排列組合……既省事又省力便捷科學的方法。”④
本文以《甲骨文編》中已考釋的甲骨文為資料,整理方位別義與不別義的甲骨文字,聯系起來考查二者,討論其中的規律。
1.象形字63個:母、止、丮、臣、目、隹、人、象、衣、尸等。 這些字都有不同方向的字形。
2.指事字5個:夕、亡、尤、元、千。
3.假借字7個:九、乃、勿、已、已、巳、乙。
1.會意字120個:中、吏、祝、折、分、吹、啟、各、正、遣、追、逐、為、專、相、援、受、取、友、秉、藝、聿、牧等。 這些字的某個構件方向不同使整個字形與主構形不同。
2.形聲字33個:依、龐、麋、沚、鑊、召、此、征、龔、敏、效、雇、羌等。
3.假借字3個:秋、祈、咸。
傳統六書中,象形是其它結構類型的基礎。會意字構件的結構類型大多是象形。象形字的數量有限,但是象形字與象形字組合數量成倍增加。這樣就可以解釋方位無別的會意字最多了。其他方位無別的合體字如形聲字、假借字,也是因為構件是象形。如形聲字龐的構件廣⑤和龍,都屬于象形結構類型,方位無別。再如麋的構件鹿和米,也是象形結構類型。
一些合體字方位不別義的原因在于其構件,為方位不別義的基本元素,共40個:木、鳥、目、卜、巳、人、又、耒、斤、牛、虎、母、隹、方、匕、口、、止、彳、亍、卩、已、辛、女、戈、龍、辰、丮、象、耳、臣、攴、羽、戶、它、月、豕、口、鬼。
這些基本元素作為個體使用時和作為構件參與造字時,都是方位無別的。如方,象農具形,方位無別。作為構件構成“旁”字時,方位不同不區別意義。據這四十個基本元素,總結出幾條方位無別的規律。
1.自然現象
如“卜”字。卜的取象是鉆鑿龜甲后,進行灼燒的裂痕。裂痕沒有一定的規律,或左出,或右出,或斜出。甲骨文作。陳夢家 《殷墟卜辭綜述》:“若兆是向左的,則卜辭中的‘卜’字的橫枝亦刻向左,反之向右。”
如“申”字。申取天空中電光之象。電光形狀不定,依此取象的申字也有不同的方向,甲骨文申字有。
2.自由活動的人類與動物
如“女”字。女字取女性抱臂曲蹲之象。人體可以左右自由活動,所以女字正反無別。以女為構件的字如“姓”、“姜”、“汝”、“姬”等也無別。
甲骨中此類字很多,如人、鳥、隹、虎、牛、母、龍、象,以及以這些字為構件的字群,方位不同皆不區別意義。
3.自身無法活動的物體
甲骨文字系統中還有一些靠方位別義的字。依靠方位,一方面能表達一定的抽象意義,另一方面與其他字相區別。
古人造字,盡可能詳盡地描摹現實世界。方位別義字是人們對現實的反映。如“即”與“既”,“即”象人面食具而坐,示就食;“既”象人背食具,示食畢。“即”與“既”是相反的概念,用最直接的現象表達抽象意義。
不別義是針對單字的,一個字有不同的字形,這些字形方位不同。方位別義的對象往往是構件相同,構件方位不同的一組字。
本文通過整理甲骨文字系統中方位不別義和方位別義字,發現某些方位不別義字是現實世界在人類意識中的反映,方位別義是用有限的構件來表達無限抽象意義的一種簡便手段。方位不別義字是對現實世界的描摹,有四十個不別義基本元素,以這些基本元素為構件構成的合體字,其構件的方位變化時,也不別義。方位別義字多是指事字和會意字,是針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而言的。這些字的構件相同,通過調整構件的位置和方向,達到表達抽象意義和區別字義的目的。
注釋:
①唐蘭.中國文字學.開明書店,1949:124-125.
②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8:45.③李圃.甲骨文文字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62.
④鄒曉麗.甲骨文字學述要.長沙:岳麓書社,1999:21.⑤此字應讀為“yan3”,與房屋有關。
⑥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316.
[1]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 孫海波.甲骨文編[Z].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5.
[3] 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
[4] 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開明書店,1949.
[5]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 王元鹿.普通文字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7] 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8] 鄒曉麗.甲骨文字學述要[M].長沙:岳麓書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