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燕
(福建龍巖財經學校 基礎學科,福建 龍巖 364000)
陶潛字淵明,或云字淵明,名元亮,[1]號五柳先生,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詩人,開創了“田園詩”之先河,代表作有《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等。陶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田園生活,描寫親情、友情,其中田園詩是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真”是陶詩的核心內容。
從古至今,描寫“飛鳥”的詩歌辭賦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從《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魏晉“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翩翩飛鳥,息我庭柯”,再到唐代“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但像陶淵明這樣習常地描寫“飛鳥”卻是不常見,可見“飛鳥”意象的描寫是陶淵明詩歌的特色。為何陶詩中會出現這樣多“飛鳥”的形象呢?這些飛鳥的形象所表現的是什么意思呢?這就主要與詩人的親身經歷有關了。下面就讓我來分析分析吧。
據唐滿先編注的《陶淵明集淺注》統計,陶淵明流傳下來的詩歌有一百二十多首,而關于“鳥類”意象的詩歌竟達四十多首。袁行霈撰寫的《陶淵明集箋注》中描寫松的詩有三首,如《飲酒二十首》(其八)“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和郭主簿》(其二)“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擬古》(其五)“青松夾路生,白云宿簞端”[2]。 描寫菊花的詩歌也較多,如《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和郭主簿》;“秋菊有佳色,邑露掇起英”《飲酒》(其七);“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
在陶詩筆下,“松”“菊”是在嚴霜打擊下,菊開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松長得茂盛又青翠碧綠。秋天是菊花的季節,在百花早已凋謝的秋日,只有菊花不畏嚴寒,粲然獨放,菊不像春天的花那樣萬紫千紅,它們大半是白的和黃的,所以在樹林深綠色的背景中就顯得格外光彩奪目?!胺季臻_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中,“冠”:一排青翠的松樹像帽子一樣戴在山頭上;“懷”從內心之中表現出來,是從里到外的;“秀”也是一種從里到外的美,“貞秀”,不但秀美,而且有堅貞不變的操守;“卓”:出群的樣子,不僅說松菊的品質卓越出群,而且說在其他草木零落的背景之中,“松”“菊”卻不怕嚴寒的打擊,仍然如此秀美。這是詩人自己的修養和追求。[3]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鼻锞罩溆⒂幸环N品格修養,故食服菊花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有志趣高潔的喻義,而通篇之高遠寓意,亦皆由菊引發。
“松”“菊”“飛鳥”是詩人喜歡用的形象,在使用“松”“菊”兩個形象時,它們的取義往往比較單純,“松”象征堅貞,“菊”象征貞秀。但在寫“飛鳥”的時候,它的取義往往較之復雜,如《飲酒》寫的是一只失群的鳥;《歸園田居》寫的是一只羈鳥,就是一只被人抓去養在籠子里的鳥,那只鳥永遠懷念它舊日所居的山林;《飲酒》中“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一只歸隱之后自由快樂之鳥,邀伴回家的樂鳥。
陶淵明從小就生活在官宦家庭,從小就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抱負遠大,希望自己將來能“濟蒼生”“安天下”,把社會治理得像堯舜盛世一樣。如他的《榮木》(其四)一詩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功業追求:“先師遺訓,余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4]陶淵明詩中言及功業之志,用世之心常借用“飛鳥”意象來傳達。如《雜詩》(其五)云:“憶我少年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謇翮思遠翥。”可以看做是詩人早期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猛志所向,超越四海,如大鵬展翅,志在高飛遠舉;又受祖先高曠性格影響,他對于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的接受。如《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始作鎮軍經曲亞作》中“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這些詩句表明陶淵明天性就對大自然有一種親近之感,專注于琴書六經又讓他對俗世有一種潛在的遠離感,自小就生長在幽靜寧馨的大自然中,他這種對大自然歸隱的熱愛之情也油然而生。
由于父親早逝,詩人少年生活十分貧困,“親老家貧”,為了得到一些俸祿供養年老的母親而出來做官?!端蝹鳌酚涊d:“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可是過了不久,由于忍受不了做官的不自由,官場中的嫉賢妒能、貪婪成風,士大夫的浮華竟奔、廉恥掃地,且由于時局變化無常,抱負難以施展,看不見實現理想的道路,辭官不干了,“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望云慚高飛,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為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保ā妒甲麈傑妳④娊浨⒆鳌罚╅L期的官場生活,使他認識到仕途并不能實現他期待的自由,高鳥自由而飛的意象反襯出詩人并不能像大鵬那樣扶搖直上九萬里,違背本性踏入仕途,反而使自己的心靈和行動都受到無形的束縛。《歸園田居》(其一)形容仕宦經歷:“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詩人將官場生涯比作牢籠,將自己對個體自由的渴望比作“飛鳥”戀舊林,通過世俗與本性,丘山與塵網,羈鳥與樹林,池魚與深淵,樊籠與自然等一系列審美意象對比,借助“愛”與“誤”,“戀”與“思”,“落”與“得”等具有明顯感情傾向詞語的對比,“羈鳥”意象把詩人憎惡仕途險惡與束縛,官場的狹隘與禁錮的心態和崇尚自然、歸隱田園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非常鮮明,體現了詩人解脫困擾,重返自然,適意田園的心境,以及不愿隨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此時詩中“飛鳥”意象的審美意義發生轉移,進入了彷徨之累。
是隱是仕?一邊是官印和米糧,一邊是人格和尊嚴,彷徨和矛盾的心情深深地折磨著陶淵明。詩人的這種痛苦的思想轉換在其詩歌的“鳥類”意象中真切地傳達出來了。《飲酒》(其四)形象地描寫了他此時的心態:“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來去何依依?!痹娙擞靡恢皇壶B的形象表達自己前半生的凄凄惶惶:二十九歲開始,斷斷續續地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小官,四十一歲時做上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由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而解綬棄職,曾經三次出仕,三次歸隱。出仕想著歸隱,歸隱戀著出仕,這個矛盾始終貫穿著他的一生?!皸珬眱蓚€字出自《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意思是孔丘這個人為什么如此惶惶不定呢?這組詩創作于詩人歸田躬耕之后。有一天人家送酒給他,并且勸他再次出去做官,這件事引起了他的許多反思?!笆壶B”為什么棲棲,日暮還在獨飛,徘徊無定止呢?原來社會上有那么多人追求官名,想過上富足生活的人在不斷奔走。這只鳥如此奔波不安,如此往來不定,它所追求的是什么?
“日暮”本是鳥兒歸林的時候,然而這只失群鳥卻沒有找到一個棲身的地方,這使我們聯想到:沒有一個人是生下來就能達到“自我實現”的,這其中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之中可能會有很多徘徊、彷徨、悲哀和失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边@只鳥不是徘徊一夜,而是夜夜在徘徊,而且叫聲一夜比一夜更凄涼,到底該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呢?這表現了詩人的感情和思想,不但人如此,鳥也如此。有時候我們可以從它的聲音中聽出它的歡喜和恐懼來。“厲響思清遠,來去何依依。”“厲響”是一種多么激烈感情的高亢叫聲,從鳥的聲音可以聽出來它是在向往一個理想的地方。
《雜詩》:“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掩淚泛東逝,順流追時遷……”這首詩反映了詩人遠離家鄉出仕外地之小官,心情猶豫不定,既想從役又想歸家,惆悵中思念平靜閑居之生活。因此詩人從彷徨徘徊之累的“飛鳥”意象轉移到歸隱自由快樂之鳥。
經歷了隱仕徘徊的痛苦之后,詩人下定決心堅決返歸田園,終于過上了自由、閑恬的隱居生活.
《歸鳥》:“翼翼歸鳥,載翔載飛。雖不懷游,見林情依。遇云頡頏,相鳴而歸。遐路誠悠,性爰無遺?!痹娭兄B生機盎然,躍動真純,無憂無慮,它不必擔心遭罹網羅,也不會在日暮時漂泊無依,它無限深情地依戀著養育它的樹林,這是它生命的起點,也是最終歸宿?!耙硪須w鳥”其實就是作者思想成熟的寫照,他終于找到了生命與精神的依托之所——田園。
“飛鳥”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宇宙自然相俯仰,此最為人類欣羨。鳥為最富自然情趣者,與人生最具有質的相似性。鳥之于山林,恰如詩人之于田園,自然,山林為鳥棲息之巢,田園則為詩人生命與精神的止泊之所,田園不僅安頓了詩人的有形軀體,而且是詩人多年尋覓的精神家園。詩人如“鳥”戀林一樣,念念不忘回歸田園?!敖Y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蓖跏康潯豆艑W千金譜》析此詩:“忽悠然而見南山,日夕而見山氣之佳,以悅鳥性,與之往還,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既無名象,不落言詮,其誰辨之?”詩人與鳥恍如一物,置身于宇宙大化之中,“悠然”從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覺?!吧綒馊障?,飛鳥相與還?!卑?,太陽快要下山時,山上那些煙崗在斜陽照射下,極盡美麗,而在這美麗的黃昏景色之中,飛鳥一隊隊地回來了,“回來”意味著什么呢?鳥回到林中,那是一個歸宿,就如同《飲酒》詩所說的:“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松”代表能夠忍耐嚴寒風雪打擊的一種力量,而“孤松”更代表著非同一般的膽氣,這只鳥如此疲勞艱難的飛翔之后,終于選定了這松樹作為托身之所,它從高高的空中斂起翅膀徑直向這棵松樹落下來,愿意把自己的整個生命交托給這棵松樹,今后無論需要付出多么高的代價也不會離開它——“托身已所得,千載不相違”。
這是詩人選擇的田園躬耕歸隱的生活,就是在精神上找到一個可以安身之命的地方,從此不必再徘徊,詩人描寫的鳥兒的回歸,正是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真諦。
《山海經》:“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边@首詩表現的是歡快的情緒,屋子周圍樹木十分繁茂,鳥兒是那么愛它們的巢,如同我愛自己的茅屋一樣。做完田里的事,有了空閑時間就讀自己喜歡的書?!皻g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痹谇锾旒Z食收獲之后,自己釀酒,到春夏之時酒就釀好,吃著自己勞動的果實,心里多么的高興,這就是田園之樂?!讹嬀啤罚ㄆ淦撸骸扒锞沼屑焉芈抖奁溆ⅰ7捍送鼞n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詩中“群動”泛指各種動物,“息”是止息,“日入群動息”是總論,“歸鳥趨林鳴”是于群動中特取一物以證之,也可以說,因見歸鳥趨林,所以悟出日如之時正是群動止息之際。“趨”是動態,“鳴”是聲音,但唯有在特別空曠靜寂的環境中,才能更加顯出飛鳥趨林,更加清晰地聽到鳥兒的聲音,這是以動寫靜、以聲寫寂的表現手法,而環境的寧靜優美,又襯托出作者的閑適心情。這兩句是寫景,同時也是淵明此時志趣的寄托。飛鳥日落猶知還巢,人性何獨不然?鳥兒始飛終歸的過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歸隱的生活歷程。
《山海經》云:“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精衛是一種鳥的名字,是炎帝的女兒,游于東海,溺死在海中,就變成了精衛鳥,它每天都叼著陸地上的小樹枝、小石子丟到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這意味著什么呢?什么時候才可以填平這人世間的不平?這種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卻代表著人類的意志和愿望。陶淵明一生酷愛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詩重要的主題,這首詩贊嘆神話人物精衛、刑天,即是此精神的體現。
“銜”字為《山海經》原文所有,“微”字則出諸詩人之想象,這兩字皆傳神之筆?!拔⒛尽庇峙c下句“滄?!睂εe,精衛口中所銜的細微之木,與那莽蒼之東海形成強烈對照,越發突出精衛復仇之艱難和不易,便越發突出其決心之大,直蓋過滄海,用心之深,足見詩人所受感動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話故事,亦極為簡練傳神,“猛志故常在”實一筆挽合精衛、刑天而言,是對精衛、刑天之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語淵明頗愛用之,亦能體現淵明個性之一面。[5]
《詠貧士》(其一):“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余暉。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知音尚不存,已矣何所悲。”這首詩寫了孤云、孤鳥、貧士三個意象,并借用這三個意象來象征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潔,孤獨,抱窮歸隱的高尚品格。
首先寫“孤云”與“萬族”形成對比,寫“眾鳥”與“孤鳥”的對比,襯托出這只孤鳥的與眾不同,其他的鳥兒早出晚歸尋找食物,而這只孤鳥卻是“晚出早歸”,這只孤鳥的形象與“量力守故轍”的貧士有相似之處。這三個形象不得不讓我們聯想到詩人的品質、性格。詩人對統治階級表現出了一種孤高的態度,“孤云”象征詩人的處境和命運,它孤獨無依無靠,會無聲無息地消失,但表現了詩人的態度,他要遠離塵埃,永遠保持自由和高潔。
詩人的感慨是詩人經過一夜的感情醞釀而來的,黃昏時,詩人因孤云遠逝于昏冥之中而興感,“何時見余暉”,以反問出之,正見老人遲暮,預感生命無多的心境,于是很自然地會對人生的歷程做反思。經過一夜不眠的回顧思索,詩人對自己的歸隱而窮終不后悔,于是又借晨景一副引出感慨,當初不滿于如眾鳥向日般趨炎附勢的世態,而久不從仕,后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卻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旋即歸去來,正如那遲出早歸的獨鳥一般,于是他感慨道:自己堅守平素的生活道路,本是經過反復,量力而行的,也自知這種生活免不了饑寒焦煎的困苦;但是舊友零落,世無知音,既然如此,在貧困中終此一生也沒有什么可悲的了,“何所悲”是解脫之詞,更可見詩人作詩初衷是悲慨盈懷。
紛繁復雜的“飛鳥”意象的設置,無論是“誤入塵網,羈鳥之苦之飛鳥”,“彷徨,徘徊,失群之累之飛鳥”,還是“歸隱自由快樂之樂之飛鳥”,或是“金剛怒目式,不屈服,孤傲之志之飛鳥”,都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在漫漫人生征途中尋覓、彷徨、超脫的心路歷程,最終找到了精神家園。意象本身是意義、思想、情感與具體的物象形象的統一,形象是感覺的,而意義卻是要思考之后才能解答的。詩人通過對“飛鳥”意象的設置,在通俗的詩歌中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以自身的經歷,在詩中設置了數目繁多而又內涵豐富的“飛鳥”意象,這些意象是理解詩人心情的窗口,在多數情況下,寓示著詩人的情感與思想。陶淵明的回歸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詩意的回歸,具有深度的人格力量和時代超越意義,在魏晉玄風中踏出一片”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通向人類生命家園的棲息之所。
[1][唐]李延壽.南史·隱逸傳[M].
[2]袁行霈撰寫.陶淵明集箋注·卷三·飲酒二十首[M].中華書局出版社.
[3]游國思,王起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一)(修訂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9.
[4]唐滿先.陶淵明集淺注[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5.
[5]吳小如,王運熙等撰寫.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