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臨沂大學 費縣分校,山東 費縣 273400)
《直齋書錄解題》原書五十六卷,今傳二十二卷,南宋陳振孫撰。陳振孫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藏書家和目錄學家,曾在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做官。這些地方出版業發達,因此他藏書十分豐富。《癸辛雜識》稱:“近年惟直齋陳氏書最多,蓋嘗仕于莆,傳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吳氏舊書至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馀卷,且仿《讀書志》作解題,極其精詳。”①經近二十年的辛勤努力,陳氏仿《郡齋讀書志》編成《直齋書錄解題》。它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書目錄,其述作者生平,撮每書大旨,考證訛謬,品評得失,對于辨別學術源流具有指示門徑的作用。
《直齋書目解題》承襲了隋唐以來目錄學正統派的四部分類法,全書共分五十三類,在兩宋官修書目基礎上調整增補了門類。具體分為經錄十類: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語孟類、讖緯類、經解類、小學類。史錄十六類:正史類、別史類、編年類、起居注類、詔令類、偽史類、雜史類、典故類、職官類、禮注類、時令類、傳記類、法令類、譜牒類、目錄類、地理類。子錄二十類:儒家類、道家類、法家類、名家類、墨家類、縱橫家類、農家類、雜家類、小說家類、神仙類、釋氏類、兵書類、歷象類、陰陽家類、卜筮類、形法類、醫書類、音樂類、雜藝術、類書類。集錄七類:楚辭類、總集類、別集類、詩集類、歌詞類、章奏類、文史類。
在類目的設置上,陳振孫根據時代的變化設置了相應的類目,并對他新創的類目寫了小序加以說明,體現了他在目錄學上的創新精神。
卷三語孟類小序云:“前志《孟子》本列于儒家,然趙歧固嘗以為則象《論語》矣。自韓文公稱孔子傳之孟軻,軻死,不得其傳。天下學者咸曰孔、孟。孟子之書,固非荀、揚以降所可同日語也。今國家設科取士,《語》、《孟》并列為經,而程氏諸儒訓解二書常相表里,故今合為一類。”該序闡明了語孟合為一類的原因。由于宋人已尊《孟子》為經,分類亦應改變,因此陳氏創設的此類目,此后各家相沿,遂為定制。
卷四起居注類小序云:“《唐志》起居注類,實錄、詔令皆附焉。今惟存《穆天子傳》及《唐創業起居注》二種,余皆不存。故用《中興館閣書目》例,與實錄共為一類,而別出詔令。”此序即論起居注類之因革。既繼承了過去目錄學的傳統,又有所創新,根據現有藏書性質和便于利用的原則,把實錄并入“起居注類”里,而從其中別出“詔令”作為一個新的類目。“詔令類”亦是陳振孫首創,在古代圖書分類學上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卷六時令類小序云:“前史時令之書,皆入 ‘子部農家類’。今案諸書上自國家典禮,下及里間風俗悉載之,不專農事也。故《中興館閣書目》別為一類,列之‘史部’,是矣。今從之。”此序說明陳氏從子部農家中別出時令類書,在史部中設置了時令類的原因。后世有以時令之書不多,仍入農家,或散入他類。
卷十四音樂類小序云:“劉欲、班固雖以《禮》、《樂》著之六藝略,要皆非孔氏之舊也,然《三禮》至今行于世,猶是先秦舊傳。而所謂《樂》六家者,影響不復存矣。竇公之《大司農樂章》既已見于《周禮》,河間獻王之《樂記》亦已錄于《小戴》,則古樂已不復有書。而前志相承,乃取樂府、教坊、琵琶、揭鼓之類以充樂類,與圣經并列,不亦悖乎!晚得鄭子敬氏《書目》獨不然,其為說曰:儀注、編年各自為類,不得附于《禮》、《春秋》,則后之樂書,固不得列于六藝。今從之,而著于子錄雜藝之前。”陳振孫借鑒鄭子敬氏《書目》分類原則,認為不應該把民間的音樂并入古代樂經中去。因此,他在雜藝類前設立了音樂類,把后代有關音樂的書籍從經部中劃出,列入子部,可說是圖書分類史中的一大突破。
此外,法令、奏議、典故、別史等類目的編定都是從陳振孫開始的,宋代以后公、私書目多仿此而立類。
目錄學的首要任務在于分類,次者在于著錄(包括對每種書的小注、解題或題要),通過分類、著錄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直齋書錄解題》的解題,言簡意賅,涉及內容廣泛,但往往側重于某一方面,大致論及作者、書的價值、內容、取材、真偽、撰述時間、學術源流、圖書版本等,使書目起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
《指直齋書目解題》介紹作者的通例為:朝代、官職、籍貫、姓名、字號五項連書。如《解題》卷一易類《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魏尚書郎山陽王弼輔嗣注上、下《經》,撰《略例》。”《周易正義》十三卷:“唐國子祭酒冀州孔穎達仲達撰。”宋朝人則省去朝代。如《解題》卷二書類《書辨訛》七卷:“樞密院編修官莆田鄭樵漁仲撰。”等多是此例。
在介紹作者之外,《解題》還對他們進行品評,且比較中肯。如卷四正史類《史記》條評左氏、莊子、屈原及司馬遷為“豪杰特起之士”。評杜預為“左氏忠臣”②,顏師古為“班氏忠臣”③,充分肯定了他們的學術成就。
《直齋書錄解題》還包括對作者的考辨,包括辨真實作者和考辨存疑作者兩個方面。如《解題》卷四正史類《后漢志》三十卷:“晉秘書監河內司馬彪紹統撰,梁刻令平原劉昭宣卿補注。蔚宗本書,隋唐志皆九十七卷,今書紀傳共九十卷,蓋未嘗有志也。劉昭所注,乃司馬彪《續漢書》之《八志》爾,序文固云:‘范志今網,乃借舊志以補之。’其與范氏紀傳,自別為一書,其后紀傳孤行,而志不顯,至本朝乾興初,判國子監孫爽,始建議校勘。但云補亡補網,而不著其為彪書也。《館閣書目》乃直以百二十卷并稱蔚宗撰,益非是。今考章懷注所引,稱《續漢志》者,文與今志同,信其為彪書不疑。”此例即為考辨傳世《后漢書》八志的真實作者。考辨存疑,如《解題》卷十四雜藝類《法書撮要》十卷:“吳興蔡貴山父撰,以書家事實,分門條類,亦無所發明。淳熙中人,云紹圣御史之孫,吾鄉不聞有此人也,當考。”
此部分可以說是《直齋書錄解題》的主題部分,真知灼見頗多,可見陳氏對此用力最多,因而也最有創獲。善于從著作的最佳角度切入,這是陳振孫品評的一個特點。如司馬遷的《史記》,陳氏從“史”的角度高度評價司馬遷的創造才能:“竊嘗謂著書立言,述舊易,作古難。六藝之后,有四人焉;摭實而有文采者,左氏也;憑虛而有理致者,莊子也;屈原變《國風》、《雅》、《頌》而為《離騷》;而子長易編年而為紀傳,皆前未有其比,后可以為法,非豪杰特起之士,其孰能之?”④
力求公允、辯證、褒貶得當,這是陳振孫品評的另一特點。如對《中興館閣書目》三十卷,既肯定其所長:“中興以來庶事草創,網羅遺逸,中秘所藏,視前世獨無歉焉,殆且過之。”又指出其所短:“其間考究疏謬,亦不免焉。”對頗為人詬病的《盧仝集》三卷,在揭短之后又不掩其長:“其詩古怪,而《女兒集(曲)》、《小婦吟》、《有所思》諸篇,輒嫵媚艷冶。 ”對韓愈弟子樊宗師的文集流于晦澀的文風則專攻其短:“今所存才數篇耳,讀之殆不可句”,“孔子曰‘辭達而已矣’,為文而晦澀若此,其湮沒弗傳也宜哉。”
評語精當,有經典性,這是陳氏品評的第三個特點。他首次發現柳永《樂章集》在藝術上和內容上的主要特色,并高揚其羈旅詞的藝術造詣:“其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帖,承平氣象形容曲盡,尤工于羈旅行役。”這樣的品評雖不多見,卻是一字千金,具有經典型,是全書品鑒作品高水平的標志,至今仍為業內人士津津樂道。此外,陳氏為品評汪藻《浮溪集》而論及四六文的流變,在黃伯思《校定楚辭》十卷敘錄中引用了黃氏序言對《楚辭》特點極具概括力的敘說,等等,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經典性,不過或隱晦,或引述成說而已。
考辨偽書,始于漢代。劉歆《七略》和班固《藝文志》即重辨偽。至宋代,由于雕版印刷的興盛,圖書制作較易,嗜利之徒便大肆作偽。辨偽之學亦隨之迅速發展起來,涌現出了一批辨偽專家。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亦極盡辨偽之事,考辨出一大批偽書,其所采取的辨偽方法亦較科學。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辨古籍的真偽:從舊志不著錄,而定其偽;從前志著錄,而后志已佚,而定其偽或可疑;從今本與舊志所說之卷數、篇數不同,而定其偽或可疑;從前志明言其為偽書,而信其說。
《解題》卷七傳記類《飛燕外傳》一卷:“稱漢河東都尉伶玄子于撰。自言與揚雄同時,而史無所見。或云偽書也。”
就是說無論有沒有舊本,只要是今本來歷不明的,就可以判定它是偽書或可疑。如《解題》卷二書類《汲冢周書》卷十:“晉五經博士孔晁注。……相傳以為孔子刪書所余者,未必然也。文體與古書不類,似戰國后人依仿為之者。
根據書中所載內容與史事不符來進行辨偽。若書中出現與其時代不相符的內容,即可斷定其書為偽。可分以下幾點:從用后代之地名辨之;從用后代之朝代名辨之;從用后代之事實辨之;從用后代之法制辨之。
從抄襲舊文處辨偽,如《解題》卷十四雜藝類《蘭亭考》十二卷:“……此書累十余卷,不過為晉人一遺帖,自是作無益,玩物喪志,本無足云。其中所錄諸家跋語,有昭然偽妄而不能辨者,未暇疏舉。”此從剽竊前文處辨偽。
此外還可以根據佚文辨偽,根據古籍文辭、文體和文法辨偽,從思想體系以及傳授家法方面辨偽,用文獻互證的方法辨偽,等等。可見《直齋書錄解題》的辨偽方法已經十分全面。
注釋:
①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②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三).春秋類《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2.
③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四).正史類《漢書》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7.
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四).正史類《漢書》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68.
[1]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本.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商務印書館,1957.
[3]張守衛.論《直齋書目解題》著錄的內容和價值.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7,(5).
[4]呂冕.淺論《直齋書目解題》在目錄學史上的地位.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