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海雄
(隴西縣第三中學,甘肅 隴西 748100)
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研究、革新進入空前繁榮階段,但作為語文教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文教學改革卻不盡如人意。作文教改幾乎成了一個被新課改遺忘的角落,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教師的作文課無明確的教學目標,也無明確的教學計劃。作文課的上法也只是教師把題目往黑板上一寫,由學生去寫,寫前、寫中、寫后的指導幾乎是空白,作文評價空洞單一。另外,反饋周期過長,使學生的寫作熱情大打折扣。以上弊端嚴重制約著作文教學的進程,影響著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教學中不斷革新,作文教學才能跟上語文教學改革的步伐,真正走上自主、高效的快車道。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作文教學的特點,我基于自己二十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初步構建一種新的作文教學方法——“參與合作式”作文教學法。
一
“參與合作式”的作文教學方法就是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探究,讓所有的人都參與到作文教學活動中,“分享經驗,實現創造,共同成長”,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參與合作式”的作文教學方法是一種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作文教學方法,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一種和諧、寬松、富有情趣的氛圍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參與合作式”作文教學方法是一個立體的作文教與學的方法,從橫向看,包括寫作的整個過程:即素材積累,寫作和作文評改。從縱向看,除學生之間的合作外,有時甚至是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社會、家庭的共同合作。構建“參與合作式”作文教學方法的關鍵是作文教學內容(包括作文素材的積累、寫作思路的激發和作文的評價)應有利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有興趣的活動中提高寫作能力。從作文課堂教學實踐來看,“參與合作式”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參與合作的過程中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能夠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從而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識,進而激發創造力,提高寫作能力。尤其是在思維上深層次的參與,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認知結構,培養能力,全面提高素質的關鍵。
為了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流,變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生主體參與的課堂克服了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避免了班集體教學中往往出現的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參與學習的機會,而不得不處于“旁觀”、“旁聽”的被動學習狀況,而學生主體參與的課堂賦予全體學生遠比傳統課堂教學中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和權利。主體參與的課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控制,使教學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綜上所述,在作文教學中適當地采用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判斷等綜合能力,而且可以在合作學習中激勵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張揚,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這樣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大的提高。因此我們應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倡導合作學習,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參與合作式”作文教學建立在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的基礎之上。首先要分好小組。根據班內學生的學習程度及個性特點等將全班分成若干合作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最好是4人一組。組員的學習程度盡可能做到好中差均衡搭配,組員座位以前后兩桌排列為佳。合作學習時,前排同學可回頭與后排同學面對面進行,也可由學生自由結合,或根據合作學習的任務不同,臨時組成不同的合作小組。其次,教師要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章可循,避免討論的隨意性;各成員要明確自己的任務,學會探究的方法,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再次,教師要優化合作學習方案,教學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深入鉆研,研究學生實際,科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應該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習需要”這一宗旨,“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讓每個成員都能“跳起來摘到蘋果”。最后,有充分的討論和交流時間,是開展合作學習的有力保證。沒有充分的時間保證,合作學習是無法展開的。由于合作學習的任務具有挑戰性,學生完成這些任務需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加之組內至少有四名成員,每位成員均應參與討論并發表白己的意見,所以在課堂上進行合作學習的時間至少要2O-25分鐘。
二
“參與合作式”作文教學方法核心是“作文前”和“作文后”的交流合作。
“作文前”合作。在習作前,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訓練目的、作文題目展開審題討論,相互提意見、建議。鑒于有些同學發言有困難,可以采用中心發言人引導式合作,從小組中選出一名能力較強的同學作為中心發言人,帶動其他同學發言。其間教師要在各小組之間巡視,也可適當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在發言、傾聽中激發出自己作文的生成點,甚至可借用別人的思路填入自己的經歷和感情。
這種作文前的合作可以促進學生彼此間的交流,使他們互相啟發,取長補短,讓他們的想法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賞識,從而有效地拓寬學生習作的思路。它徹底摒棄了過去那種作文前冥思苦想而無所得的陳舊方法,優等生在合作中思維敏捷,操作熟練,重點是引導他們幫助其他同學,使“吃不下”的學生能夠分享人家的長處,從中彌補自己的不足,學有所獲。通過合作,可以互相啟發和激勵,使學生可以不斷地獲得寫作的靈感,從而進一步完善寫作。由于學生之間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接近,更易于互相理解與接受。這樣,作文的材料更充實,思維更廣闊,為學生單獨習作作了良好的鋪墊。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能與人友好相處、共同完成任務。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方法,要設計一些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投入 “獨立思考→相互探討→交流看法→實現目標”這一漸進、相關聯的合作過程。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親身感悟。學生在這種活動中就可以體驗到合作意識與方法,體驗到合作的成功。
“作文后”的合作主要是對學生作文的批改、評講。針對傳統作文批改評講中“教師高投入、學生低收效”的現狀,我們從學生的參與合作入手,構建作文批改的“參與合作”方法。利用作文合作小組進行作文評改,讓學生全員參與習作的修改與講評,當一回評卷人,可以讓學生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這樣可以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能讓學生在探究中求知,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在合作中得到主動的發展,迸發出解決問題的火花。這樣,課堂不就更生動、更活潑,更有樂學的魅力嗎?不就真實地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嗎?還可讓家長及其他教師參與到其中來(如:我想對你說,寫給誰就讓誰來評,就不僅僅是評作文的問題了,重要的是達到了心靈的溝通。)
“作文后”的合作做法如下:
1.分組抽作文。以四人為一組。分組時,主要考慮以下三個原則:一是自愿性原則,二是互補性原則,三是可變性原則。分好組后隨機抽取要批改講評的作文,原則上不能抽取同一小組同學的文章。
2.制定標準。標準的制定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一是制定共性標準,即評價修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二是圍繞本次訓練目的而制定的課時標準。標準的制定一定要簡明,易于操作。
3.互改習作。首先由學生按要求各自批改自己拿到的習作,然后在組內交流批改情況,互談體會,擬寫批語,給定分數。其間,教師要巡回把關,點撥指導,摸清行情,積累材料,為相關指導做必要準備。
4.互推佳作。在批改講評后,要求每一組至少推出一篇佳作,多者不限。指定推出佳作的同學在班上朗讀該文章,讀后提出推薦理由,共同賞析,教師在此環節中可提出鼓勵性意見。
5.寫好反思。在每次作文講完之后,要求學生對照本次作文中的得失,寫好反思,以修正錯誤,防止以后再犯同類型的錯誤。反思是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總之,“參與合作式”作文教學方法的構建體現了作文訓練的人文性和主體性,其核心是為學生作文創設更為寬松的氛圍,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教師一定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引導,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作文教學中參與合作的事實證明,在作文教學中構建參與合作方法有利于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