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亭
(華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對于“酷吏”這個詞,大多數人的理解是濫殺無辜、濫用刑法、目無王法、嗜血成性的官吏。但司馬遷的觀點顯然不是這樣,通覽《酷吏列傳》,可以將司馬遷筆下的十位酷吏做一個簡單的性格定性:雙重人格。為什么西漢的酷吏會具有雙重人格?為什么在西漢強盛的漢武帝時期會出現這樣十個具有代表性的酷吏呢?我試就這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今天人們心目中的酷吏與司馬遷筆下的酷吏實際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酷吏,就是用法苛酷的官吏,酷吏原先并不是一個貶義詞,漢朝的著名酷吏郅都、張湯等都是專門整治豪門、殺人如麻的大清官。這些漢朝的酷吏,酷則酷矣,但他們血性極足,為官清廉。漢武帝時期的酷吏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據司馬遷所記,堪稱有史以來酷吏第一人的郅都十分“公廉”,熟人的饋贈皆不受。《酷吏列傳》這樣描述郅都:“都為人勇,有氣力,公廉,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請寄無所聽。”①常自稱曰:“已倍親而仕,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妻子矣。”②郅都是司馬遷花大筆墨寫的一位酷吏,所以也可以說是司馬遷心中酷吏的代表人物。在寫到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酷吏——張湯時,司馬遷是這樣描述的:“湯死,家產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他業。”③寫道義縱:“其治放郅都,直法行治,不必貴戚。”④司馬遷在《酷吏列傳》中列舉了漢武帝時期的十位酷吏,幾乎對每一位都有其廉潔的描述,無論是他們自己的評價,還是別人對其的評價。可以說為官清廉是司馬遷筆下酷吏的共同特征。
司馬遷所描述的酷吏對不服從法律的人特別是豪門貴族都敢于痛下辣手。郅都執法嚴酷,甚至連列侯宗室都畏之如虎,稱其為“蒼鷹”⑤。郅都成名,即是從鎮壓豪強開始的,針對不法豪強目無國法、肆行無忌的特點,采取了以暴制暴的酷烈手段。到任即捕殺閑氏首惡,推行嚴法,開西漢以嚴厲手段打擊豪強之先河。濟南郡首惡被誅,“余皆股票”,不敢再與官府對抗。他在任一年多,號稱難治的濟南,形勢非常安定,“郡中不拾遺”⑥。這種做法無疑有效地加強了皇權的威信,避免了地方勢力坐大。
以上兩點可以說是酷吏門正義化的一面,但不能否認其也有非正義的一面。
西漢酷吏最大的問題在于辦事不公,斷案辦事推崇人治,屈從皇權。例如寫王溫舒:“為人諂,善事有勢者,既無勢者視之如奴。有勢者,雖有奸如山,弗犯。無勢者,貴戚必侵暴。”⑦寫張湯,其判案原則是:“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⑧寫道杜周:“善候伺,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者,久系待問而微見其冤狀。”⑨
在一個人治的社會里,官吏看皇帝臉色行事,歪曲法律條文以為現行政策服務,這是令太史公所痛心疾首的。但酷吏們的這種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接受的是儒家傳統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君命遠遠大過于個人意志。
漢承秦制,保留株連一罪,這從某種意義上給了酷吏嗜血的法律后盾。郅都治濟南,動輒滅族;寫寧成,殺四百余人,后郡中不寒而栗;淮南王劉安被武帝認為圖謀不軌,一家老幼血濺長安城,長安百姓立時惶惶不可終日;郭解死時,追隨的幾千人竟也慘遭殺戮。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搞恐怖政治,由此可見黎民百姓所受的痛苦。
我們常認為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可稱得上是一個盛世時期,但是這些酷吏的存在,使國家的人民隱隱感到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一旦犯罪,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總之,司馬遷筆下的十位酷吏都以自己的特點存在于歷史上,正義與非正義只能由后人去評說。
為什么在漢初這樣一個以黃老思想治國的國家會出現酷吏?為什么漢武帝時期的酷吏表現尤為明顯?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不同的方面來考慮。
從傳統文化的層面來講,秦漢時期還沒有離開上古社會很久,而上古時期,尤其是周朝,被孔子稱為君子時代,兩軍交戰尚且以禮相待,可見人倫道德風尚尤甚。秦漢時期,人們還未脫盡禮儀管制下的那種品格,所以漢朝臣子的忠君愛國的思想還特別強烈,皇權在其心中至高無上。
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講,漢王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華夏民族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這讓身在這種社會的人民擁有一種自豪感,豪情萬丈地投入到國家建設當中,臣子們自然也是盡心盡力地為國家辦事。
從君主的個人層面來講,漢前期出現了幾位賢能之君,他們能夠體賢下士,任用賢能。例如,漢武帝對人才特別的重視,他說:“……朕之不敏,不能遠德,此子大夫所睹聞也。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休,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于篇,朕親覽焉。”⑩這充分表明了漢武帝對人才的渴求。有這樣的皇帝,讓臣子感覺到信心十足,認為自己胸懷理想有實現的可能,使得他們忠君思想深深植根于腦海中,甚至不惜使用一些非常手段來報效皇恩,處置對皇權不利的人或事。
西漢前期出現大量酷吏,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是有密切的聯系的,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原因。
漢高祖劉邦將秦滅亡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分封同姓諸侯王共同拱衛國家,所以漢初統治者大分諸侯。然而隨著各諸侯國實力的發展,諸侯勢力膨脹,一步步威脅到了中央的統治,形成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局面。到了漢景帝時期出現的“七國之亂”,就是各個王國和中央皇權矛盾沖突爆發的集中體現。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者需要用鐵腕手段去鎮壓,這也是漢武帝不得不大量任用酷吏的原因之一。
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有意恢復國家的經濟實力,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因而人民受的剝削較輕,安居樂業,極少有百姓觸犯法律之事,而犯法者多為皇親國戚、功臣列侯。
漢武帝時期的宰相田魵為保護自己在山東的屬地豐收,竟然決口黃河,淹沒生靈無數,這使得階級矛盾驟起,漢武帝為了安定民心,不得不使用酷吏來處決田魵。西漢前期的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比較重視對民心的安撫,任用酷吏處置犯法貴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社會矛盾的作用。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一步步分化瓦解各個王國的勢力,其在位期間中央集權制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漢武帝在位時間長,這讓他深刻感受到了權力的美好,在他統治后期,他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封禪巡游,這些無不需要人去為他安排,而這些被忠君愛國思想牢牢束縛的酷吏是他很好的工具。同時,漢武帝的治國思想是法家的主張,酷吏的行事手段也和武帝的治國主張不謀而合。
作為漢武帝時期嚴酷統治的受害者之一,司馬遷在認識到封建統治的殘暴的同時,亦產生了反抗意識和同情人民的心理,對于讓其遭受非人磨難的幫兇——法家思想和酷吏,司馬遷深感厭惡。
一個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是它最悲哀的時期,因為這意味著它將馬上走向衰敗,或許漢武帝時期,盛世浮華中已潛藏了各種危機,睿智的太史公也許早已看出,因而在《酷吏列傳》中,僅武帝一朝就出現了十個酷吏,漢王朝的尊嚴需要酷吏維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這十人只是酷吏中較有典型性的代表而已。司馬遷在結尾處寫道:“至若蜀守馮當暴挫,廣漢李貞擅磔人,東郡彌仆鋸項,天水駱璧推減棰成,河東褚廣妄殺,京兆無忌、馮翊殷周蝮鷙,水衡閻奉樸擊賣請,何足數哉!何足數哉!”?可見,酷吏之多,已經到了數不勝數的地步。司馬遷作為一個有歷史良知的士人,緊緊抓住當朝當代的現實問題,充分反映了他作為一代史學家“不虛美,不隱惡”的著史精神。
注釋:
①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33.
②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33.
③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44.
④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46.
⑤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33.
⑥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33.
⑦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49.
⑧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39.
⑨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53.
⑩頁班固著.漢書(卷六)·武帝紀.中華書局,1962.6,(第1版):161.
?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二十二)·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9,(第1版):3154.
[1]李巍濤.漢代酷吏溯源.唐都學刊,2011,(03).
[2]延慧.西漢酷吏產生之原因探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8).
[3]楊寧寧.從《史記》看西漢酷吏的性格人生.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5).
[4]馬文賢.探尋漢代酷吏存在的歷史必然性.決策探索,2008,(07).
[5]趙煒著.仕途的玄機——透視兩漢酷吏的官場沉浮.重慶出版社,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