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杰
(開平市開僑中學,廣東 開平 529300)
情感教育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優化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也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
長期以來,受現行高考導向的影響,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一直非常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首要目標,而道德、理想、價值觀等則成了附屬的教育內容。而政治課教學中課片面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情感經驗的積累與情感能力的培養,造成道德情感培養不落實,不能發揮道德情感在知、情、意、行諸要素協調發展中應有的作用,從而使高中生被動地接受政治課內容,忽略在實踐中的落實,導致部分學生出現“言行不一”、“知行脫節”等現象,致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
課堂教學既是認知的過程,而且還是情感體驗和情感培養的過程。認知與情感貫穿于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全過程。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渠道,而且還是情感體驗和情感培養的場所。高中思想政治課在教學內容上較為抽象,理論性較強,如果政治老師在課堂上一味的講“理”,沒有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致使高中生大多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政治課內容,忽視了政治課程原本的生動性和互動性。如果既動之以“理”,又輔之以“情”,則會激發學生參與互動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使政治課寓教于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人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由于人的需要是復雜多樣的,所以產生的情感也是多種多樣的。而高中政治老師通過合理、積極、健康的情感,把政治課內容灌輸給學生,改變和影響高中生的政治情感狀態及其內容,變消極情感為積極情感,變不良情感品質為積極情感品質,從而使政治教學成為健全、完善的教學。
高中生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特點,情感教育也需與之相適應。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情感教育應符合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感情強烈、易受感染的特點。教師要以愉快的情緒、充沛的精力上好每一節課。積極愉快的情緒是鼓舞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去學習,可以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感受性強。教師飽滿的情緒主要是通過表情動作和言語表現出來的。因此教師在講授和討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豐富和生動的肢體動作來感染學生,從而產生教書育人的良好效果。在教學中可以引用高中生容易接受的例子,加深記憶,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學生經由豐富有趣、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步入理性的思考。
教師首先必須把自身的情感融入教學內容的境界之中,深入感受、領悟,從而取得二者的和諧一致。以情動人的課堂會使師生情感產生共鳴,教師講課要以情動人,就如演員一樣,進入角色。教師在教學中要“披文以入情”,將文章之情、學生之情和自身的情感結合起來,突出情境熏陶、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來進行教育,使他們感到親切,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當學生與教師的感情產生共鳴時,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機。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對道德現象的情感體驗。我們要逐步培養學生善感的心靈,讓學生真正地感動。
在對教材中優秀的內容進行客觀分析時,還須挖掘其人文內涵,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社會的哲理,并聯系社會現實、學生實際,激發學生的強烈興趣,溝通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亢奮、深沉的情感體驗中,產生強烈的情感效應。
在政治課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將有關政治課教學內容的基本原理與之聯系起來,會使情感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通過教學過程中的藝術形式能實現教師所預先設計的情感教育目標,在藝術美的熏陶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情感得到自由的釋放和陶冶,不知不覺地逐漸排除急躁、輕浮、粗野的性情,從而養成良好情感。還可以通過課堂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創造,形成無形情感教育課程,將蘊含著的文化心理、觀念沉淀和精神實質三個方面通過潛意識,以無形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置身于優美整潔的校園環境中能獲得一種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并能從熏陶中產生一種聚合力量,激發集體榮譽感。
高中政治教師,上課時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特別是必須飽含豐富的情感,讓學生在愛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同時也可以巧設情境,在有限的時空內發現學生的創造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到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既豐富感情,又發展了個性,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情感和認識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干擾的。一方面,認識是情感產生的基礎,認識越豐富、越深刻,情感就越豐富、越深刻,而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又反過來推動和加深人的認識;另一方面,不正確或膚淺的認識也可以引起不正確的或膚淺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緒和情感也會影響人們對事件的認識。所以,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中,必須以理育情,從提高學生認識水平人手,以理智來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情理通達。
情緒情感的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緒和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情緒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點,是以境育情的心理學依據。情境教育法提倡創設適宜的環境氣氛和特定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加深理解道德觀念的目的。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參觀、采訪,通過開展社會調研使學生了解社會民生,把所學理論知識、社會現實、自我情感聯系起來,增強關心他人、關心社會、樂于奉獻的道德情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在情感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為他自己的觀點,并在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現出來。
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核心是理解與尊重。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個性,簡單、粗暴地對待學生。一個缺乏安全感、缺少愛和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的學生,不可能有效地積累積極的道德情感。以情育情,也叫做情緒情感的感染性,是以情育情的心理學依據。教師要用適當的情感表達方式,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道德的社會意義。
教育的功能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啟迪學生的悟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自我覺醒,讓學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自覺地參與到教學之中,貫徹素質教育,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只有不斷地探索、進取和積累,才能讓我們的高中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成效。教師要運用自身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與期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親切感、依戀感,從而樂于接受教師所講的道理,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
優秀文化作品和生動的實例能夠使學生將書本的純理性知識和現實聯系起來,能激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經常用社會現實例子引導學生評價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熱點問題,可以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評價能力,有利于塑造優良的道德品質。而優秀的文化作品,其內容必定是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能夠深刻地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和感人的精神力量,能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熱愛,對假、惡、丑的痛恨。
[1]祝希杰.論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道德情感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3,(5).
[2]高飛.試論新課程改革下和諧政治課堂的構建[J].政治研究,2010,(5).
[3]蔡立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4]李麗.淺談如何提高高中學生政治學習興趣[J].教學研究,2011,(9).
[5]王發.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中的生活滲透[J].現代閱讀,2011,(8).
[6]吳寶傳.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芻議[J].教研,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