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皖西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簡論新建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林森
(皖西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其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的快速提升,已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充分把握本科教育的根本特征,通過實踐教學體系的科學設計,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及其培養模式,進而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與優勢,是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很好研究和解決的現實課題。
新建本科高校 實踐教學體系 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般意義上我們把“新建本科院校”確定為本科辦學歷史不超過10年的高等學校。據統計,1999年至2010年3月,我國新建本科院校已達314所[1]。
新建本科院校在校本科生人數達全國本科在校生人數的一半以上,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辦學水平影響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其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地方 (行業)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由于開辦本科時間不長,這些院校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普遍問題,人才培養“重理論,輕應用”“高不成,低不就”[2],等等。
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各項建設和改革中,建構和優化本科專業教育教學體系及其管理制度,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建構科學的富有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和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是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和發展路徑。
由于師資及學生素質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無法和研究型大學及教學研究性大學在學術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上盡享競爭,因此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級應用性技術人才成為這一類學校普遍的辦學定位,為了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須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實踐性教學環節上來。[3]
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教學活動。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實踐教學一直是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節。
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實踐教學及其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價值理解不充分,重理論課程教學輕實踐課程教學傾向明顯;第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缺少更為有效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第三,各類實踐教學投入有限,設備基地和場地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的要求;第四,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需要著力加強;第五,實踐教學方案的在科學性、針對性和特色性都需要作創新性系統設計;第六,實踐教學管理制度需要不斷規范和不斷完善;第七,實踐教學質量管理及其評價機制尚未系統建立,等等。
基于以上問題,新建本科院校應開展對實踐教學和管理中的問題研究與改革創新,通過建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而不斷豐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當是一項具體而緊迫的重要課題。
實施實踐教學創新是提高辦學質量,豐富辦學內涵,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內在要求。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培養人的關系性活動。在一般意義上,教育與人的關系,體現了教育對個體發展的意義;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體現了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強調教育的個體發展意義,表明教育面對的人是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不是人性的抽象假設或理性預設,教育中的人是具體個人。所以說,教育過程也就是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同構過程。教育對人的培養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是通過教育本身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實現對人的創造性培養,進而創造社會,推進社會發展。但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對學生注重知識的灌輸和存儲,忽視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死板,滿堂灌、注入式的現象很普遍,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生成。因此,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實踐教學創新思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成為當代學校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
實踐教學相對于理論教學更具有直觀性、綜合性與創造性。實踐教學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意識,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4]
因此,我們要根據實踐教學內容及其培養任務的特點,從整體上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系統設計,可將其分解為七個內容模塊,形成一個有梯度、有層次、階段性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第一,基礎訓練模塊
主要任務是培養支撐專業技術能力的相關技能和基本素養,通常是結合公共課,開展相關技能和素養的實踐教學活動,從學生進入大學后的一年級就全方位地開始。主要包括:計算機、外語、大學語文、軍訓、德育、體育等公共課的實踐教學與訓練。在這些課程中,都要結合實踐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本課程特點,提出可行的實踐教學要求,安排實踐教學環節和實施方案。
第二,實驗教學模塊
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方法和手段,養成科學精神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主要包括各類基礎性實驗、專業實驗和應用性實驗等。基礎性實驗是以基礎理論課程的課內實驗、獨立設置的基礎實驗課程(如物理實驗、化學實驗、電路基礎實驗等)為基點,由演示性、驗證性、操作性等多層次實驗內容構成,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基本的實驗思想、方法和技能,主要分布在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中。專業實驗是由專業類課程的課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等構成,以驗證性實驗為輔,開出一定比例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主要目的是驗證和掌握專業技術原理,培養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技能。應用性實驗是實驗教學的高級階段,以系列專業課程為起點,以應用型、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為主,緊密結合學科專業發展前沿選擇研究課題,啟發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
第三,課程設計模塊
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課程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具有一定綜合性問題的能力,通常是結合專業課程進行,一般安排在相關專業課程的后段時間內實施。通過對某一生產實際任務的設計,培養學生進行相關材料的查閱、分析與運用方法,提高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通順的文字或準確的圖標系統表達設計成果的能力。
第四,實習(實訓)模塊
主要是學生在校內外教師和師傅的指導下,在實習(實訓)場所進行模擬或實際的工作,以獲得有關的知識和技能,養成獨立工作能力和職業素質。實習主要包括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實訓主要指基本職業技能訓練。
第五,社會實踐模塊
社會實踐模塊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專業、培養人品、體驗生活、磨煉意志,以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假期實踐、社會調查等活動。
第六,畢業設計(論文)模塊
學生在完成各門課程學習任務后,綜合運用本專業知識、技能和技術,有一定創見地做出解決實際問題的畢業設計(論文),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檢查,又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機會。要按照專業培養目標規定的業務要求,結合企業生產或社會服務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全面的、綜合的畢業設計(論文)能力訓練。
第七,素質拓展與課外活動模塊
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強綜合素質和能力,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融學術性、知識性、娛樂性于一體的第二課堂活動,包括各類知識講座、興趣小組、科技制作、創業實踐、文化活動、學科競賽等。將素質拓展體系全面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項目化管理、學分制認證、規范化運作的教育體系,是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加強對實踐教學的管理,是建立良好的實踐教學秩序、實踐教學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順利實施的有力保障。
第一,組織管理。成立實踐教學的各級組織機構,合理分工安排,明確工作職責。實踐教學管理實行校院二級管理。學校應配備專門負責實踐教學工作的校領導;完善教學委員會職責,全面負責實踐教學工作的組織領導;教務處成立負責實踐教學管理的職能機構,專門負責實踐教學的組織協調、檢查和監控。各學院作為辦學實體,建立內部組織分工,具體負責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工作。
第二,計劃管理。學校應制定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的規劃,在年度教學工作中制訂具體的實踐教學工作計劃。各學院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在制訂培養方案過程中要確定本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制訂實踐教學大綱和實踐教學工作的實施方案。
第三,運行管理。一是抓好落實。每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都應有指導小組,根據實踐教學大綱的要求,做出具體安排,確保計劃落實、教材(或指導書)落實、指導教師落實、場所落實和考核落實。二是把握四個環節,即實踐準備工作環節、初期安排落實環節、中期檢查環節和結束階段成績評定及工作總結環節。三要開發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網絡化的實踐教學信息管理平臺,實現網上輔助教學和網絡化、智能化管理。
第四,質量管理。一是要根據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和能力訓練項目的基本要求,制定和完善各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二是建立實踐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從實踐教學條件、教學對象、教學過程、教學隊伍等方面對實踐教學質量進行監控;三是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增強實踐教學管理工作中的自我糾錯能力;四是建立質量激勵機制,將實踐教學質量效果與單位和個人的利益掛鉤,獎懲結合,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第五,考核管理。一是要制定實踐教學考核規范,完善考核制度。二是嚴把考試審核關。三是不斷改革考核方法,逐步建立適用于實踐教學的考核標準和辦法。
新建本科院校必須更新觀念,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并將創新思想融入到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從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上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全面培養和提高。
[1]余國江,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育,2011,(12):25-27.
[2]于文譽.創新辦學破解新建本科院校轉性難題[N].中國青年報,2011-05-30.
[3]蘭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2007,(8):37-38.
[4]顧秉林.加強實踐教育培養創新人才[J].清華大學教學研究,2004,(1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