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暉
(寧海縣正學中學,浙江 寧海 315600)
高中美術鑒賞課要給學生什么?相信這問題大家都十分清楚,也能滾瓜爛熟地背出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能夠幫助學生實現下列價值:(一)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二)傳承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三)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四)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五)拓寬發展空間,助益人生規劃?!币陨线@些是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師要給學生的,試問在這些年的教學中能否都給予呢?在高考指揮棒指揮下的普通高中,在文化課的題山題海中,美術課成為可有可無的課。在這種背景下,美術教師本身信心不足,也找不到樂趣,上課簡單地找幾張圖片照本宣科,灌輸一些讓學生似懂非懂的理論知識,使學生不能感受到美術有多美,有多有趣,無法體驗到鑒賞所具有的愉悅感。有些老師做得遠不止這些,還會結合本地特色編排出地方校本教材,使知識點拓展升華,這是值得廣大教師學習的。那么,擺在我們面前的共同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興趣地學習,讓學生積極地身心融入,達到美術鑒賞教學的真正目的?
美術課要做到這一點相對其他課程來說要簡單得多。首先,本身美術課的起點就不高,沒有應試要求,學生可以在無壓力的狀態下輕松受教。其次,美術鑒賞具有愉悅性與審美性。所以針對這一特點,有些做法值得大家探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運用一種喜聞樂見的可操作的方法來實現。
學生情感的投入是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的過程,也是積極投入美術鑒賞的基礎,它的表現形式是“需求”。
學生對美術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基礎上的。所以美術教師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利用課前與課余,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對美術的認識和文化的層次,在聊天式的溝通中也讓學生了解自己,打下“親其師,信其道”的基礎。
不需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美術家,但不能讓他們缺乏美術這一人生修養課。只要教師正確地展示美術,讓學生正確地認識美術,學生自然就會對美術有情感投入。
要讓學生明確這門課的意義、外延及鑒賞的方式,自然地營造雅俗共賞的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要讓每個學生有參與,讓每個學生都有成果的體驗,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讓每個學生都有向外或向內的發現。這是教師導演的結果也是學生參與的結果,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會使學生進行情感投入。
美術是視覺藝術,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內容更是以欣賞為主線,強調學生的心眼一體。我們在專業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時間,但到了課堂上不可能做到教學內容和設想一樣,可能會出現提不起學生興趣或太過于專業化而出現冷場的現象。要讓學生輕松快捷地獲取知識,最直接的方法是利用直觀的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實物等資料展示。
美術教學中圖片資料的收集與內容的體現是教師應該重點考慮的,美術資料圖片要與內容緊密結合,同時又不能教條和古板,最忌諱的是所有圖片資料都是從書里照抄照搬而來,這樣會大大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選擇符合學生視覺口味又能很好地與知識點相互聯系的圖片資料。
美術教學中圖片資料的收集與內容的體現是教師應該重點考慮的,但也不完全就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也應該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積極與教師共同研究,從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結合書本相關知識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收集影視資料或圖像資料。如教學第三單元第一課《追尋美術家的視線》時,我只要求學生以自己的視線去看世界,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并讓學生收集資料,其實學生收集資料就是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應把有趣的、有用的或類似的圖片資料運用于教學中,既肯定學生的成果,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合作研究中加強溝通了解。
美術老師在課堂上應注意方式方法,建立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只有在寬松、愉悅、安全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夠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性,有利于個性發揮。另外,課題有創造才會有真正自發的樂趣。
教師的語言不僅要動聽、準確、生動,而且要具有簡明、形象、親切、詼諧風趣等特色,讓課堂充滿歡笑,能使教學妙趣橫生,增強教師的魅力,建立平等、有好的師生關系,還可以引發注意、激發興趣、開啟心智、活躍思維、彌補失誤,增強說理等。教師用幽默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創造一種更輕松的、更開明的課堂氛圍,讓學習變得有趣而不是成為一種負擔。
優秀的美術作品總是能夠給欣賞者帶來美的體驗和感悟。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會有審美認知的生成,即審美的主觀感受。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闡述審美感受。教會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品的色彩、構圖、畫面主題內容之后,還要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積極地、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對不太善于言語表達的學生可鼓勵用文字書寫的方式表達。另外也可以把辯論、討論等活動貫穿在教學中,甚至可以是角色的轉換,讓學生當教師進行點評分析,教師作為學生適時適當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新課程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多想辦法,讓學習方式多樣化。多媒體演示、歌曲、影視片段等方法在課堂上的運用,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主動地學習。
美術鑒賞的課堂教學是需要大量語言交流的。教學互動中需要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分享不同的感受與觀點,在相互啟發下深入理解作品。學生要借助語言、動手等能力使關閉的心靈敞開,深化視覺感受,提高審美能力。如教學《審美變化中的自我》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簡單地設計服裝或在衣服上裝飾、繪畫、涂鴉等,最后穿在身上展示并說明理由,這種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能夠包容他們的不同興趣,產生不同的關注點。學生大膽發表觀點時,不同的經歷和不同的情感個性,都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想象力。學生用獨特的視角來感受、觀察藝術作品,并向其他同學闡述,而其他同學除了欣賞作品聆聽講解外,還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想法、見意,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在美術教學中,鼓勵學生立足于實際,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以獨特的方式大膽表現出來,同時也能對他人的作品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如教學第三單元第二課《美術家眼中的自己》時,可以讓學生對自我進行了解(外形、性格、當時的心情等因素),嘗試以繪畫的表現方式畫自畫像,要求:表現你所想的(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表現為意象的或者是抽象的,還可以是托物寄情的)。一節課下來很多學生的作品可能老師無法想到,最后的分享作品可以說是這節課的高潮,很多同學都會爭先分享自己的成果。同學1:是位女生,她畫了個仙人球,當我問她為什么以仙人球寄托自己情感時,還沒等她開口,班級里的男同學都說:“她碰不得?!笨磥硭苄蜗蟮孛枋隽俗晕?,而且選擇表現自我的物體又是很容易畫的球體。同學2:一顆發芽的種子。同學3:簡單的笑臉、同學……他們陶醉在各自的成果中,快樂學習,相互學習。
教師要按照不同的美術課業類型來制定不同的評價方案,不能使之單一化、簡單化,而應當按不同的課業特點來進行不同的評價。除了教師直接的評價以外,還可以采取學生對美術作業進行相互評價,教師把學生作品展出等手段。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多樣性的理解,而且可以加深其對美的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另外,學生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學習別人的長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學習的信心。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來鼓勵學生參評,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言,不流于形式。
美術鑒賞課有很大的拓寬空間,學生積極愉悅的情感投入,個性化的創造將帶來無比美妙的高峰體驗與自我評價,從而達到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種種人文收獲的要求。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的一生都大有幫助。
[1]吳樂年.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
[2]許莉.贏在校園.現在教育出版社,2011,3.
[3]高中美術鑒賞.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