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丁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對于一所高等學校來說,學風建設是衡量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學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生的學風,是指大學生的學習風氣,包括學習精神、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內容。一個學生有一個學生個體的學風,一個集體有一個集體的學風。學風的直觀反映是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渴求和在學習中是否勤奮刻苦、學習紀律是否嚴明等,是學生在對待學習這個問題上的思想態度和行為表現。它的評價是圍繞著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等多項內容綜合進行的。
近年來,隨著擴招和國內經濟形勢等因素的改變,諸多高校的學風出現了新的變化,大學生中出現了一些不良的學習風氣,存在很多諸如遲到、曠課等不良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的培養的質量。要糾正不良學風不但需要從學校管理到學生的思想教育等方面多管齊下,而且要利用科學手段分析學風變化的成因,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本文利用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方法,以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為例,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合理分析當前設計學院的學風現狀和影響學風建設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以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學風建設的思路,旨在使學風的培養進入動機激勵的良性循環軌道。
本次調查以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大學生為對象,隨機抽取大一到大四學生各100名,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8份,扣除不合格學生問卷23份,有效問卷共375份,占問卷總數的93.7%。以所有統計均在有效樣本的基礎上進行運算為前提,采用SPSS11.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從課堂聽講情況、課后自習情況、考試復習情況等幾方面對我校學風現狀進行了調查;第二部分主要從學習目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等幾方面對影響我校學風建設的因素進行了調查。
1.學習氛圍
調查數據顯示,55.47%的同學認為我校學習氣氛良好,19.53%的同學認為學習氣氛不濃厚。其中大學一年級的同學有88.3%認為學校的學習氣氛良好,大四的同學只有13.1%認為學校學習氣氛良好。
2.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
(1)課堂學習。對課堂學習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上課過程中偶爾開小差的同學占42.67%,學習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占33.6%,一直很認真聽講的僅占22.13%,而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的人數則占到1.6%。大部分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曠課現象,曠課1~5次的同學占47.2%,5~9次的占28.8%,10~20次的占16.8%,從不曠課的僅占4.53%,而曠課20次以上的占2.67%。
(2)課后交流。課后交流情況是衡量班級學習氛圍是否濃厚的重要指標,然而我校學生課后交流情況的卻不容樂觀,僅有14.13%的同學課后就所學內容經常進行討論,65.87%的同學只是偶爾討論,而20%的同學則從不討論。
(3)考試復習。60%的同學會在考試前進行充分復習,36.27%的同學在考試臨近時臨時準備,而有3.73%的同學不做任何復習。
3.參加科技比賽等活動
學生參加科技比賽類的活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一個學校的學術氛圍,調查顯示,我校有47.73%的學生偶爾參加科技類比賽,29.33%的學生積極參加,22.93%的學生從不參加。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我校目前的學習氣氛和學術氛圍總體情況尚可,在考試復習和參加科技類比賽方面,學生的表現較為積極主動,但在上課出勤方面、課堂聽講方面、課后交流和自習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說明很多同學對諸如考試結果和比賽結果此類能夠量化的考核方式較為看重,而對學習的過程即課堂聽講和課后復習往往顯得有些忽視,有學習目的不明確,單純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的情況。
1.學風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篩選
通常我們認為,影響當前高校學風建設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1],既有老師的原因又有學生的原因,既有社會的原因又有學校的原因。根據本次調查的結果,得出影響學風建設的主要因素為以下幾種:影響程度最大的是學生自身的思想和素質狀況[2],占30.93%;位居第二的是學校的學習氣氛,占29.33%;學校考試制度、學籍制度執行情況的影響程度位列第三,占22%;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敬業精神居第四位,占10.73%,其他因素占7.73%,其中包括社會環境、教育教學改革、中小學教育模式和國家政策等。
2.學生自身思想和素質狀況影響學風建設的調查
由此可見,學生自身的思想和素質狀況是左右高校學風建設的首要因素。高校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學風受到學生自身原因的影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學生自身的思想和素質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解決學風建設的關鍵就是找出到底是何種思想在影響著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分析是哪些情緒導致了學生們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從而加以正確引導和干預,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習。本著為了提高自己的目的進行學習活動,個人學習興趣會逐步增強,由此將會推動整個班級、年級乃至學校的學風建設并以良好的勢頭發展。
經調查,48.13%的同學認為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缺乏職業規劃是導致其厭學的主要原因;26.4%的同學認為自我約束能力差,管不住自己是個人學風差的原因;認為滿足現狀,進取心不強是影響個人學習主要因素的占9.33%;其他原因的占16.14%。
很明顯,從以上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沒有目標和缺乏職業規劃是影響個人學風的第一大因素,分析至此,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初步設想:以就業工作為導向,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推進高校學風建設。
調查數據顯示,在課堂上一直很認真聽課的人中,超過50%的人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良好的規劃;而有相當一部分處于中間狀態,其中絕大部分人最多只是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個很模糊的認識,沒有明確地進行過職業規劃;更為明顯的是,在課堂上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的人中,無人曾對自己的未來做過任何規劃,這部分人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指導自己的行為。而對一所學校的學風產生不良影響的往往是不愿學習或者處于學與不學的中間狀態的群體。
課后經常與同學和老師討論問題的學生中,有明確職業規劃的人數比例較大,占58.49%,而從來沒有考慮過職業規劃的人僅占3.77%;在課余時間,僅僅是偶爾或者從不和他人進行討論的人中,進行職業規劃的人所占比例較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從來不與人討論交流的人中,有14.67%的人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將來,明顯超過經常討論的人群中此部分人的比例。
在備考過程中,提前做準備迎接考試的人中進行過職業規劃的相對較多,占96%,從未考慮過職業規劃的則僅占4%;但在對考試不做任何準備的人群中,從未進行過職業規劃的人所占比例高達21.43%。
從不遲到和曠課的學生中,不同程度地考慮過將來就業問題的占100%,遲到和曠課次數越多的學生,其做過相應職業規劃的人數比例越少。
在參加比賽、課外活動等方面,積極參加比賽的人群中,有40.91%的人都曾經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過具體的、詳細的計劃,而有時參加和不參加的人群中,進行過良好職業規劃的人分別僅占到21.23%和15.12%。以上數字的反差之大,恰恰說明有良好職業規劃習慣的人,會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活動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其是否進行職業規劃具有一定的關系。有明確目標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往往比較主動,其學習動機是以未來的職業發展為基礎的[3],從而看出,一定的職業規劃對學風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將來感到迷茫,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合理的規劃,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起重視,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激勵學生從多元化的視角出發,正確審視自我、充分認識自我、成功培養自我和準確定位自我。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根據大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幫助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奮斗目標準確定位,指導學生制訂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職業競爭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新生往往是帶著無限美好的憧憬步入了大學的校園,但是很多同學實際上對自己的興趣并不十分了解,在專業選擇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去主動了解自己專業所處行業的相關信息和發展趨勢,從而導致對個人的職業前景缺乏足夠的認識,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加之大學的教學環境是寬松和自由的,這部分同學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導致上課遲到、曠課現象頻頻發生。所以,職業生涯規劃要分兩步走,第一,在低年級同學中間以學業生涯規劃為主,包括近期和長期的學業目標、課程目標和實施規則;在大一、大二期間,主要任務是進行自我評估、環境評估,選定職業方向,縮小職業范圍。第二,在高年級階段以職業生涯設計為主,包括職業目標、養成項目和實現規則。在大三、大四期間,主要完成就業重點技能的培養、個性化知識結構的培養和就業相關信息的收集、面試技巧方面的準備等[4]。
目前,大部分大學生都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具有“80”后一代的共同特點: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以自我興趣為轉移;自以為是,思想叛逆,不喜歡受人支配,處事更多地強調客觀原因;缺少積極進取和拼搏的精神,依賴性強。這些問題反映在學習上往往表現為,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即使不去上課也可以取得好成績,不找工作,工作也會主動找上門。對不喜歡學的課程一點不學,完全放棄;個人學習情緒受到外界的干擾大,往往一門功課成績差就對其他課程也失去了興趣;什么都喜歡嘗試一番,但能夠堅持做下來的事情卻寥寥無幾。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校園文化資源,如舉辦各類學術講座,增進同學們對專業的了解,激發廣大同學對專業的熱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2];對各類學生社團加以引導,發揮其在廣大學生中間的影響力,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使學生在各類活動中學會與人相處,增強責任意識;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課這一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不斷培養學生的前瞻性和大局觀,使其樹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哲學思想。
學習態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確、缺乏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對專業規劃模糊。在學風建設中,必須堅持與專業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第一,要加強對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的投入。通過參加教學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對本專業形成更加生動和直觀的認識,進而達到明確專業目標的目的;第二,堅持以各類學術比賽、科技比賽和創業大賽為契機,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樹立學生對學好專業的信心;第三,扎扎實實開展好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真正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與專業接觸、與社會接觸的平臺。
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任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工作在第一線的第一責任人,首先要規范好自己的行為,做到慎于言而敏于行,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管理水平,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其次要培養出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生骨干力量,發揮朋輩人員的指導作用,做到傳幫帶,將優秀的習慣發揚光大,形成積極向上的氣氛。
總之,學風建設作為高等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永恒主題。良好的學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保障。如何加強學風建設,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長期探討的話題。
[1]劉杰.大學生學習狀況調查及其對高校學風建設的啟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6,4(3):91-94.
[2]馬鐵信,王煒奇.影響高校學風建設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社科縱橫,2007,22(7)145-146.
[3]袁蓉.從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審視高校學風建設[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6,4:19-22.
[4]劉獻文,李少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本土化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7(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