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濟萍
(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是中國古代戲曲史上的一部杰作,歷來評價頗高。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張岱概括《牡丹亭》的藝術特色是“靈奇高妙,已到極處”。[1]《牡丹亭》可謂明傳奇中集“大情”者。劇本濃墨重彩地抒發了對“情”的禮贊。明末人王思任在《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中曾言《牡丹亭》的“立言神指”:“《牡丹亭》,情也?!保?]湯顯祖以極為浪漫的情懷闡釋個性解放的至情理念,傳達著社會與民眾對自由、生命的渴望與憧憬。
作者大半生宦海風波的積淀,以及對社會的使命感賦予了《牡丹亭》更深的內涵,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牡丹亭》,同時也帶著濃濃的現實主義色彩。湯顯祖三十四歲才考中進士,并且在仕途上極不順利。萬歷十九年(1591),神宗皇帝停俸一年,他諫言遭貶,到廣東徐聞縣當典史。萬歷二十六年(1598),因不滿礦稅,他向吏部告歸。湯顯祖一方面用宗教方式講述了一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故事,另一方面立足現實,借劇中人物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對封建科舉制度予以無情的諷刺和嘲弄。
《牡丹亭記題詞》中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雹儆星槿松淖罡呔辰缡恰爸燎椤?,《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繹。《牡丹亭》中的“至情”是一種執著,一種挑戰,一種無所謂生與死的膽識和氣魄,一種因人性中的情感沖動而爆發的巨大力量。杜麗娘便是“情之至”和“有情人”的化身,湯顯祖用大量筆墨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雖然身處深閨大院卻有著生命激情和情感沖動,并且能為情付出生命的至情女性形象。湯顯祖對杜麗娘的刻畫描寫,使欣賞者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生命意識,她是真、善、美的集中體現,顯得明麗而純凈。
身為“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千金的杜麗娘是封建禮教和家長專制調教出來的淑女,父母希望她“略識周公禮數”,“他日到人家,知書識禮,父母光輝”。她的生活富足但卻如一潭死水,她的生命和青春被干癟而寂寞的歲月吞噬,無人欣賞更無人喝彩。杜麗娘“無可排遣的春情幽怨愈積愈多,決堤沖防,勢所必然。”[3]桃紅柳綠,燕舞鶯歌,生機盎然的大自然令她心神蕩漾,她的心海中掀起了洶涌的情感波瀾。她忍不住唱出了千百年來女性不敢提及羞于啟齒的情歌戀曲:“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個被森嚴家教囚禁閨閣的少女發現,她的青春生命跟這塵封的園林中的春花何其相似,她恨自己“生于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她深深嘆息“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她唱出的是“青春虛度,春色惱人,賭物傷春”的挽歌。她情不自禁地羨慕那些“前以密約偷期,后皆得成秦晉”的佳人才子,一心尋找“折桂之夫”,與之“早成佳配”。在夢中她的情郎出現了,和她一見鐘情,她在夢境中宣泄長期郁積的困惑與苦悶,釋放了心中所有的不快,享受著看似輕浮卻十分滿足的愛情。夢境如此真切,讓杜麗娘無法釋懷,一心只想“舊夢重來”。就這樣她被情思所擾,最后終因相思成疾而逝。書生柳夢梅赴考途中投宿此庵,見麗娘畫像愛慕不已,于是麗娘顯形與之相會,并告知使她還魂再生之法。就這樣,“情絲不斷,夢境重開”,一對愛侶結成夫妻,修成正果。
在《牡丹亭》中,柳夢梅是湯顯祖寄托“貴生主情”的人文主義理想的又一形象。徐朔方先生認為柳夢梅這一形象缺乏光彩,“他畢竟是士大夫之類的平庸之輩,這位來自現實世界的熱衷功名的書生和富有理想的杜麗娘是不相同的?!保?]但筆者認為如果沒有柳夢梅的愛和情,就無法成全“世間只有情難訴”的纏綿悱惻和“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誰似咱”的濃情蜜意。
柳夢梅在《驚夢》一出場便傾吐出“咱愛殺你哩!”的愛情箴言。柳夢梅因為夢到梅花樹下的美人杜麗娘,遂改名為柳夢梅,由此可見其鐘愛的心境,“偶爾一夢,改名換字,生出無數癡情,柳生已先于夢中著意矣!”[5]《拾畫》中柳夢梅臥病梅花庵,游園之時發現一只檀香匣子,打開匣子見到了杜麗娘真容,他對畫中人做了種種猜測,“似是觀音大士”,又似嫦娥,又感到有些似曾相識。柳夢梅可以說是杜麗娘的知己,他能賞出杜麗娘的“天然意態”,并為之賞心。他癡癡地賞畫,含情地盯著畫中的美人,似乎那不是一幅畫,而是從畫中走出來的仙子。明明只是自己含情,他卻以為是“相看四目”,以為是畫中人“憑橫波,來回顧影不住的眼兒脧。”他欣賞杜麗娘的詩畫,“小娘子畫似崔徽,詩如蘇惠,行書逼真衛夫人。”這里柳夢梅的癡和狂是一種本真,是與杜麗娘的天性愛好自然相一致的。《冥誓》中他拈香發愿“生同室,死同穴??诓恍凝R,壽隨香滅”,惹得麗娘“感君情重,不覺淚垂”。聽到麗娘乃是鬼魂時,雖不免害怕,但隨后即說:“你是俺妻,俺也不怕了。”故而杜麗娘親言“前日為柳郎而死,今日為柳郎而生”。“杜麗娘的癡情表現在美麗的幻想,柳夢梅的癡情表現在激蕩的情感,杜麗娘有幻想,故而以自己的夢境為真境,柳夢梅有激情,故而對杜麗娘的還原復生深信不疑”[6]。正是柳夢梅的情感讓杜麗娘的幻想破繭成蝶。柳夢梅對杜麗娘的認識由畫到魂再到人,整個過程中他始終是一位癡情才子,一位血性男兒。作者在他身上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充盈著詩意的人文關懷。
湯顯祖出生書香門第,自幼接受傳統儒學的教育,他的思想中還有著儒學的成分,傳統的入世思想在他身上一直有所體現。萬歷二十一年(1593)春,湯顯祖由徐聞調任遂昌縣。他在上任之初,就著力提倡“耕”與“讀”,一手抓農業生產,一手抓教育,顯示了一名“循吏”的治世思路。這種思路,在他的許多詩文作品中都得到表現。如《初至平昌與蘇生談耕讀事》:“杏花輕淺訟庭閑,零雨疏風一往還。新歲班春向誰手?許卿耕破瑞牛山。”“青云坊下老明經,河畔橋邊處士星。不為峨眉風骨遠,書聲那得醉馀聽。”[7]在遂昌任上,他為提倡教育和提攜后學,興建了學舍和射堂:“禮樂在平昌,諸生立射堂?!睘閯駝钷r耕,他給各家各戶贈送春鞭:“家家官里給春鞭,要爾鞭牛學種田。”[8]他在這么一個斗大的山鄉,行清惠文明之政,興修水利,除滅虎害,盡力愛護民生,由此而取信于民。
湯顯祖十幾載為官生涯與杜寶十分相似。湯顯祖有意識地把杜寶塑造成文武雙全的官員,實際上是想讓杜寶替自己實現沒有實現的政治夢想。杜寶的身上寄托了湯顯祖建功立業和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責任。用劇中的道白來說就是:“文武官僚立邊疆”,“休壞了這農桑、士工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國富兵強,士農工商各得其用,這就是湯顯祖借助杜寶傳達出的社會理想。
杜寶在劇中身為唐代大詩人杜甫后裔,歷任南安太守、淮揚安撫使、平章軍國重事(相當于丞相),文武雙全,有百步穿楊之絕技。他清名惠政,恪盡職守,上憂國家安危,下重百姓疾苦,不取民間分毫,頗著聲名,深受皇帝器重和百姓愛戴。他第一次登臺便唱道:“一生名宦守南安,莫作尋常太守看。到來只飲官中水,歸去惟看屋外山?!薄叭瓿鍪?,清名惠政,播在人間”。杜寶在南安太守任上,重視農耕,“緩理征徭詞訟”。更難能可貴的是,杜寶有一顆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之心。勸農進村時,杜寶不但對田夫、牧童、采桑女、采茶女插花賞酒,以示獎勵之意,而且將剩余食物散給父老,以示勸農之心。在他的治理下,南安一片太平景象,劇中有唱詞為證:“平原麥灑,翠波搖翦翦,綠疇如畫。”“月明無犬吠黃花,雨過有人耕綠野。佳話,真個村村雨露桑麻?!彼€注重興辦學校和管好社會治安,受到百姓極口稱贊:“官治三年,慈祥端正,弊絕風清……義倉社學,無不舉行。”“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卑傩找虼私ㄉ艏o念。而湯顯祖就給這個村子取名為“清樂鄉”,其用意顯而易見,這正是湯顯祖理想社會的真實寫照。
如果說杜寶做南安太守寄托作者的文治思想的話,那么杜寶在任淮揚安撫使時的御寇退敵,則寄寓了作者未能實現的武功理想。李全的軍隊圍困淮安城,圣旨緊急調派杜寶由揚州坐鎮淮安城,以免淮安淪陷。第四十二出中,報子接二連三火速傳旨的行動證明杜寶深受皇帝的器重與信任。他也果然不負所托。第四十三出他即以戎裝出場,對軍隊喊話:“眾三軍,俺的兒,你看咫尺淮城,兵勢危急。俺們一邊舍死先沖入城,一面奏請朝廷添兵救助。三軍聽吾號令,鼓勇而行。”碰到寇兵截路,他喊:“沖殺前去!”到得淮安城下,他又號召:“眾軍,沖圍殺進城去!”在這幾個場合,淮揚安撫使的聲調口氣是那么激昂英勇、視死如歸,決然不同于下鄉勸農時慈祥和樂的南安太守。
無論在社會思想還是在施政方針上,杜寶與湯顯祖都十分相似,然而二人的結局卻有著天壤之別。《牡丹亭》中的杜寶由南安知府到淮揚安撫使,又到同平章軍國大事,位至宰輔,受到皇帝以及有司的青睞和贊揚;現實世界中的湯顯祖卻由南京禮部主事到徐聞典史,到遂昌知縣,到告假還鄉,屢遭貶抑,雖心存社稷而終究還朝無望。無論是追求的理想,還是取得的政績,都沒有給湯顯祖鋪就一條政治坦途,而只是化作了玉茗堂前的雨絲風片??梢?,杜寶這個人物形象中滲透著作者的從政感受,寄托了湯顯祖的社會責任,這是他無從施展才華卻又始終充滿幻想的仕途情結而引發的矛盾心理的反映。
湯顯祖二十一歲參加江西鄉試,取中第八名舉人。湯顯祖后來回憶這次秋試說:“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弱冠精華開,上路風云出。留名佳麗城,希心游俠窟。歷落在世事,慷慨趨王術。神州雖大局,數著亦可畢。了此足高謝,別有煙霞質。”[9]他已經想象著將來為國家建樹勛業,然后退居林下。然而湯顯祖在以后的進士考試中卻屢次不第。在經歷過多次科舉失利之后,湯顯祖對當朝科舉制度的腐敗有了很深刻的認識?!赌档ねぁ分械年愖盍夹蜗笊鷦拥卣凵涑隽俗髡邔婆e制度的諷刺和嘲弄。
作者用嘲弄的筆調和同情的態度,寫盡了被科舉制度毒害的書生陳最良的可笑、可憐與可悲。他皓首窮徑,傾心八股,拼死科場。一旦落第,便喪魂失魄,生計無著,精神空虛,處境可悲。陳最良形象的突出特征是死守儒家經典的教條,僵死固執地拘泥于儒家訓教的言行,這是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精神受到嚴重摧殘的畸形形象。
陳最良“兩年失館,衣食單薄”,因此一些人叫他“陳絕糧”,可見他的貧窮狀況。當聽說杜寶要聘他為教書先生時,他還謙虛地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币灾粮T學子也拿他逗趣“人這飯,有得你吃哩”。當杜麗娘要為他的夫人“繡對鞋兒上壽,請個樣兒”時,他隨口就道:“依《孟子》上樣兒,做個不知足而為履罷了。”當他看到杜麗娘有病時,還說:“故人云:業精于勤荒于嬉。”他為杜麗娘診斷,藥方也全依《毛詩》開配。當他看到杜麗娘的棺木被劫時,立刻想起圣人的教誨:“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典守者不得辭其責?!彼焕钊@,李全讓他講些兵法,他語無倫次地說:“衛靈公問陣于孔子,孔子不對說道:‘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將《論語·子罕》中的話混到了《衛靈公》篇中。這張口即來的“詩云子曰”足以證明陳最良在儒家經典中耗費了畢生精力,可他所獲得的卻只是空洞的教條。作者通過寫陳最良恪守封建教義,來寫他內心世界的麻木空虛,他要求杜麗娘遵守封建禮教,“凡為女子,雞初鳴,咸盥、漱、櫛、笄并問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他的一切言談舉止,已經自覺地納入到封建禮教的規范之中,同時他也變得迂腐不堪了。他雖然畢生致力于埋頭讀經,但并沒有得到科場的青睞。他十二歲進學,觀場十五次,結果卻“燈窗苦吟,寒酸撒吞,科場苦禁,蹉跎直恁”。他貧困交加,衣食無著,“頭巾破了修,靴頭綻了兜,衫襟沒了后頭?!蓖ㄟ^這些描寫,作者沉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
柳夢梅的科考線索貫穿全劇,他的形象在折射作者高中榜首的愿望的同時,更多的也是作者對科舉制度不公的揭示和嘲弄。劇中交代柳夢梅出身舊族,是柳宗元的后代,“二十出頭,智慧聰明,三場得手”?!吨]遇》一出中,有一段柳夢梅與苗舜賓的對話“(生)稟問老大人,這寶來路多遠?(凈)有遠三萬里,至少也有一萬多程。(生)這般遠,可是飛來走來?(凈笑介)那有飛走之理。都因朝廷重價購求,自來貢獻。(生嘆介)老大人,這寶蠢而無知,三萬里外,尚然無足而至,生員柳夢梅,滿腹奇異,到長安三千里近,則無一人購取,有腳不能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湯顯祖借助朝廷廣購“饑不能食,寒不可衣”的奇珍異寶,對人卻漠然置之的態度予以了無情的諷刺和嘲弄。
作品中柳夢梅最終聽從了朋友的勸告去謁見有地位的人,想借“混名打秋風”而“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赴考之時,柳夢梅誤了時辰遲到,按理他不能再參加考試,但因與主考官苗舜賓有舊,柳夢梅最終高中狀元。柳夢梅獲取功名不是因為他才華橫溢被朝廷賞識,而是因與主考官有舊。柳夢梅是個正義之士,但作者多次提到他干謁、打秋風的事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此種風氣的盛行,這勢必會引發讀者的思考。柳夢梅獲取功名的方式是湯顯祖所不齒的,可是湯顯祖這樣逆向安排,在無聲中增強了他對科舉制度不公的抗議力度,作者通過揭露科場的黑暗掀開了官場黑暗的冰山一角。
在中國古代文化觀念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的欲求,就是精神方面的欲求、文化方面的欲求、“靈”方面的欲求;形而下的欲求就是物質方面的欲求、自然屬性方面的欲求。湯顯祖雖然受到李贄、達觀價值觀的影響(他們分別走向唯情和唯佛理的極端),但他走了一條中間道路:援理入情,情理兼顧?!赌档ねぁ纷鳛閱酒鹑说谋菊嫘郧榈慕浀渥髌?,作者用極富人文關懷的筆觸,大膽張揚了人的本性中所存在的情與欲的自然和合理。與此同時,劇中又融入了湯顯祖的為官感受與科舉經歷,寄寓他建功立業出將入相的人生理想,來實現儒家文化在士人個體身上的一種體認。湯顯祖通過塑造諸多極富內涵的戲劇形象,在闡釋個性解放的至情理念的同時,寄托文治武功的政治理想,諷刺摧殘人才的科舉制度。一部《牡丹亭》不僅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而且是一個厚重的人生,作者通過《牡丹亭》彰顯了深厚的人文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點。
注釋:
①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本文的引文均出自該書。
[1][6]趙山林.牡丹亭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229.
[2]朱萬曙.明代戲曲點評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3.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2.
[4]徐朔方.徐朔方說戲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8.
[5][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明)湯顯祖.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
[7][8][9](明)湯顯祖.湯顯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450.507.227.